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班牙長槍黨的結果 展開

西班牙長槍黨

西班牙長槍黨

徠西班牙法西斯政黨又稱長槍會黨,於1933年10月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創建。次年2月與另一法西斯組織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合併,黨員總數約3000人。從1939年1月25日起,長槍黨人身著統一制服,黨徒見面時必須按照“古代羅馬人的方式”(向前伸手)互致敬禮,並擁有自己的武裝民兵和青年組織。

歷史


普里莫·德里維拉
普里莫·德里維拉
1934年11月,普里莫·德里維拉為其制定26條綱領,以義大利獨裁者B. A.A.墨索里尼主張的政治極權主義和國家機器至上的思想為理論基礎,號召通過“民族革命”去“反對現行制度”,建立法西斯專政。
為制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展,1936年1月西班牙共產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民主組織組成人民陣線。
1936年7月以長槍黨為核心的反動勢力發動反對共和政府的叛亂。同年11月普里莫·德里維拉被政府處決。
1937年F.佛朗哥成為該黨領袖。同年4月19日,他與自稱為傳統主義者的卡洛斯派和保王派聯合起來,將該黨易名為西班牙傳統派長槍黨和國家工團主義進攻委員會。從此,長槍黨成為聯合西班牙反革命力量的龐大集團。西班牙內戰結束后,該黨成為國內唯一合法政黨。

特點


佛朗哥
佛朗哥
1939年7月底根據佛朗哥簽署的法令,制定了新的長槍黨 章程,要求該組織的成員遵守最嚴格的紀律和絕對服從命令,提倡“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希望通過實行極權制度使國家擺脫階級社會的一切“弊病”,建立維持西班牙“傳統”的合作大帝國。
該黨控制了國家機器和“產業工會”、大學生聯合會等組織,企圖使國家政治生活“長槍黨化”。
黨內曾分裂為兩派,庫埃斯塔派支持佛朗哥維持現狀,力求恢復君主政體;另一派反對恢復君主政體,主張保持該黨的至高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該黨加強同德國納粹黨的聯繫。
1943年2月“長槍黨志願軍部隊”——“藍色師團”參加侵略蘇聯的戰爭。
1947年7月31日長槍黨改稱國民運動。
1975年佛朗哥死後,胡安·卡洛斯就國王位。西班牙從獨裁製度向議會制過渡,一系列政黨取得合法地位,國內廣泛開展反法西斯運動。
長槍黨黨徽
長槍黨黨徽
1977年4月7日,該黨被西班牙內閣取締。

西班牙內戰


歷史背景

1936年1月,西班牙共產黨、共和黨、社會黨和勞動者總同盟等民主力量組成人民陣線,2月在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改革。以長槍黨為首的西班牙反動勢力對此極端仇恨,事先與德、意法西斯密謀並經過充分準備后,決心發動顛覆共和國的武裝叛亂。

戰爭經過

1936年7月18日,駐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軍在F.佛朗哥、E.莫拉等將領策動下發動叛亂。叛亂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維利亞、薩拉戈薩、布爾戈斯等大中城市。陸軍和空軍的大部分部隊(約12萬人)以及摩洛哥人組成的"外籍軍團"參加了叛亂。
叛軍趁政府猶豫之際,迅速佔領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巴利阿里群島以及西班牙本土北部和西南各省,7月30日在布爾戈斯成立"國防執政委員會",企圖南北夾擊馬德里,進而奪取全國政權。
叛亂髮生后,西班牙各階層人民響應人民陣線的號召,拿起武器保衛共和國,兩天內共有30萬人報名參加民兵組織——人民警衛隊。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卡塔赫納、馬拉加、畢爾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亂很快被平息。叛軍僅控制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里亞等經濟落後省份。共和軍則控制了所有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幹線和重要農業區。

相關

在叛軍處境危急之際,德、意法西斯應佛朗哥請求出兵干涉,企圖乘機推翻西班牙共和國,控制直布羅陀海峽,切斷英、法與亞非殖民地的聯繫,把西班牙變成制約英、法的戰略基地。
7月底,德、意開始派遣飛機到西屬摩洛哥,協助佛朗哥向西本土運送叛軍,並把大批坦克、飛機運往西班牙;隨後打著"志願人員"旗號派兵參戰,短期內調往西班牙5萬餘人,至1939年累計參戰兵力共20餘萬人(其中德軍5萬、意軍15萬)。
戰爭頭兩年,德、意向佛朗哥共提供飛機1650架、坦克和裝甲車1150輛、火炮2700門、步槍數十萬支、炮彈750萬發。德、意的武裝干涉使西班牙內戰演變為國際性反法西斯戰爭。英、法等歐洲國家對西班牙戰爭採取"不干涉"政策,簽署《不干涉協議》;美國則宣布延長1935年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戰雙方輸出武器和軍用物資。
但是,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得到國際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的支持。各國人民募集糧食、藥品、捐款和武器予以支援;54個國家的4萬餘名反法西斯戰士自願前往西班牙,組成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並肩作戰。

歷史起源

1936年8月,叛軍在德、意干涉軍支援下從葡萄牙邊境向馬德里方向發動進攻,先後攻佔巴達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韋拉、托萊多等城鎮,將南、北兩塊控制區聯成一片。9月,叛軍在北部攻佔伊倫和聖塞瓦斯蒂安,切斷共和國北部與法國的聯繫。10月,叛軍成四路進逼馬德里,於11月6日進抵馬德里近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並組建兵力達30萬人的正規軍。西班牙人民在國際縱隊配合下,展開馬德里保衛戰。西班牙共產黨站在保衛共和國的最前列,馬德里90%的共產黨員走上前線,許多國際縱隊戰士在戰鬥中英勇獻身。
1936年11月-1937年3月,馬德里軍民浴血奮戰,多次粉碎叛軍進攻。其間,叛軍於2月6-27日在馬德里東南遠接近地發動哈拉馬河戰役,企圖切斷馬德里通往東南地區的交通線;共和軍英勇反擊,粉碎叛軍的企圖。為牽制共和軍的兵力,叛軍在南部科爾多瓦、格拉納達、直布羅陀一線實施進攻,佔領蒙托羅、馬拉加後轉入防禦。
叛軍在馬德里遭到失敗后,從1937年6月起把進攻重點轉向北部,企圖攻佔比斯開灣沿岸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為此,叛軍集中15萬兵力(含意軍10萬人)對巴斯克首府畢爾巴鄂發起進攻,遭6萬共和軍堅決抵抗。6月20日,叛軍憑藉兵力優勢攻佔畢爾巴鄂,隨後向桑坦德和希洪發展進攻。為減輕北部戰線受到的壓力,同年7月和9月,共和軍在中部戰線馬德里西北的布魯內特和東部戰線薩拉戈薩以東發動兩次進攻戰役,但未能制止敵軍對北部戰線的攻勢。8月26日,桑坦德失守。10月22日,共和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根據地希洪陷落。北方工業區的淪陷,使共和國遭到沉重打擊。
10月28日,共和國政府從巴倫西亞遷至巴塞羅那。

過程

1937年12月5日,共和軍為粉碎叛軍再次進攻馬德里的企圖,在東部戰線對叛軍主要根據地特魯埃爾發起進攻,一度解放該城,迫使叛軍和干涉軍放棄進攻馬德里的企圖。
但共和軍未能按計劃發展進攻,在孤立無援情況下苦戰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受慘重損失,於1938年2月15日放棄特魯埃爾。叛軍乘機將作戰重點轉向東部戰線。
3月,佛朗哥在埃布羅河河谷投入5個軍的兵力以及幾乎全部飛機、坦克,在德、意干涉軍配合下向阿拉貢發起進攻,而共和軍在東部戰線僅有11個師。9日,法西斯軍隊突破共和軍防線,至4月15日先後佔領萊里達、特侖普和比納羅斯等地,將共和軍控制區分割成兩部分,切斷加泰羅尼亞與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的聯繫。接著,叛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為扭轉戰局,減輕巴倫西亞受到的壓力,共和軍於7-11月在埃布羅河地區投入7個師10多萬兵力發動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經3個多月鏖戰殲敵8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00餘架,但由於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補充而被迫轉入防禦,未達預期戰役目的。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出動20多個師共40萬人的兵力發動加泰羅尼亞戰役。共和軍邊打邊撤。
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失陷。2月8日,共和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后被解除武裝。次日,叛軍和干涉軍進抵法西邊境,切斷西班牙共和國與其他國家的陸上聯繫。2月11日,加泰羅尼亞全境被佔領。

結果

加泰羅尼亞陷落後,共和國處境急劇惡化。
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政權,斷絕與西班牙共和國的外交關係。共和國內部的投降派猖狂活動。3月3日,共和國海軍基地卡塔赫納爆發叛亂。3月5-6日,中部戰線司令S.卡薩多上校在馬德里發動軍事政變,宣布接管政權,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及民主人士,並向叛軍敞開進入馬德里的大門。28日,叛軍和干涉軍進入馬德里和巴倫西亞,戰爭結束。

結局和影響


西班牙內戰是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民主進步力量同法西斯勢力的一次大較量,其結果是人民陣線領導的共和國政府被顛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護下建立法西斯專政,並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在戰爭中相互勾結,並在戰後正式結成同盟,使歐洲政治關係和戰略格局發生有利於德、意的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