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
判斷評價事物多層次的概念
指一種視角,是一個判斷、評價和確定一個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概念。
勢,具勢,。勢,。
(滅)勢,具勢,。,演化,,。滴,演化,化,化化。
勢,具。摸,摸,摸。
立體,有維度。都可以看到。但是時間和生死只有向度,只有勢,沒有形。
有時間的向度,就有昨天,今天,明天,有了現象。有生死的向度,就有生命,有食物,有愛,有精神。
當人們說生死的時候,是指一個向度上的變化,而不是指物質結構的變化。土地長出樹苗,樹木腐爛成泥土,這些變化不是結構能夠說清楚的,而是生死向度的故事。
當人們沉湎在對世界和心靈的發現與思考而將語言渾然無覺地自然運用了數千年之後,終於在上個世紀開始真正把語言本身當成了研究的對象。於是,有了語言哲學和語言學哲學(分析哲學),有了解釋學和接受美學……
語言究竟是什麼?當我們(人類)有了思想(想法)之後,語言首先是擠眉弄眼指手畫腳和嘰哩哇啦;當我們將不同的嗓音與特定的想法捆定成確切的表達,語言是人的聲帶發出的聲音;當我們在岩壁和陶罐上刻畫出圖形和符號,並最終把作為人聲的語言固定地對應在不同的圖形符號上時,語言是文字;……當我們終於進入信息時代,語言就越來越成為安卧在硬碟里或奔流在光纜電話線中的0和1組成的序列比特。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語言是人的(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意識的外化。而語言的目標就是:——達——意——傳——情。
“達意”和“傳情”構成了語言的兩個最基本的向度。
達意
沒有達意,就沒有科學和技術。思維產生了語言,語言改變、推動和生成著思維。人類的語言與思想是共同成長著的。
當然,明義說理的文章,常被歸入哲學與文學的檔案中,它們也都行進在達意的向度。但真正將達意推展到極至的,是在演繹科學那裡。
早在古希臘,就有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流傳於世了。它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為人類樹立了演繹推理的光輝典範。人們從那時起,就已經領略到了一個封閉的有限的(且終歸是語言的)系統被嚴格、一致卻又無限地展開的可能。它的方法對人類的思維是如此地影響深遠,以至,牛頓頗有些削足適履地採用《幾何原本》的結構來寫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按照達意的極至要求,現代形式系統通過對語言進行最苛刻的限制來實現最精確的思維和表達:1. 使用最少種類和數量的詞(抽去了任何實際意義的符號);2.使用最少的語法句式(少至兩三種);3.使用最少的推理規則(少至只一種);4.假定最少的論證前提。——然而,這個系統卻能毫無歧義地討論一個特定領域內的幾乎全部問題(哥德爾命題是個例外)。
傳情
沒有傳情,就沒有文學和藝術。(儘管文學和藝術當中也有些達意的向度,但那畢竟是局部的和次要的)。是人類的情感孕育了文學,還是文學催生了人類的情感?這或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難纏的問題。但不管怎樣,人類還是發明了諸多與達意完全不同的技術(技巧),來使語言逼近我們自身的情感和心靈。
如果說,語言的達意是要清晰地映照出世界在我們心靈投射的景影,那麼,語言的傳情就是要直接復現我們心懷的靈動。而人類的心靈卻是怎樣地繁複微妙捉摸不定,因此,傳情的語言才會那樣的姿態萬千引人入勝。
人類有怎樣的感覺方式,就有怎樣的藝術形式——繪畫、雕塑是視覺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如果算數的話)美食和茶道是味覺和嗅覺的藝術;而性愛則是觸覺的藝術。
如果我們不是只把文字才看作是語言,從而對語言作廣泛的理解,那麼所有的藝術形式都當歸入廣博的人類文明的浩繁語言。
實際上,每一種藝術形式的語言都在竭力擴充著自己的表現疆域,突破著它潛在的極限——文學的文字尤其如此。
以詩歌為典型,文字不僅(與達意的形式系統語言相反)是在幾乎完全開放的語境下,最大限度地突破著語法的圍限,以期通過無限可能的文字組合,準確地捕捉和呈現那些超越意義的靈感,而且,詩歌的文字還要將微妙的情感抑或澎湃的激情訴諸於聽覺——藉助類似音樂的音律的變化、節奏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強弱的變化,從耳朵抵進心靈;訴諸於視覺——既通過詩句的分行斷裂錯位安置,更通過意象紛來踏至的奇妙疊合,由眼睛透視情境。
從手段上看,文學難以較多地訴諸味嗅觸覺(除非你認為色情文學是訴諸於觸覺的:)。但從傳遞之目標來看,文學還有著傳情上更加細化的維度。
心靈的纖巧複雜決定著文學語言的傳情向度的多樣。如果將它指向的目標做一個如下分類,不知是否妥切:
1.指向意志(震撼;癲狂)
2.指向情感(優美;悲涼)
3.指向情緒(沉湎;糾纏)
4.指向衝動(力比多) (抑鬱;亢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