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性染色法

菌種鑒定的依據之一

檢查抗酸細菌(如結核桿菌、麻風桿菌、分支杆菌等)的一種特殊染色法。常用的是先以濃石炭酸復紅加溫初染,隨即以鹽酸酒精或硫酸水脫色,最後用美藍液復染。如屬於抗酸細菌,呈紅色,因菌體有抗禦酸類脫色的特性,故能保持初染的紅色。如屬於一般細菌,則呈藍色,因菌體無抗酸能力,初染的紅色被酸類所脫去,故被複染成藍色。分支杆菌的細胞壁有特殊的脂類物質——分枝菌酸,分支菌酸厚且呈蠟質,可以抵禦酸性酒精的脫色作用。

說明


本法亦可作為菌種鑒定的依據之一。此類型菌體用酸液處理后,其因特殊構造成分不易被脫色,如Mycobacteria、Actinomycetes等菌體,故稱抗酸菌。

目的

了解抗酸性染色之化學原理
練習染色法,並將細菌分為抗酸性與非抗酸性菌。

原理

多數之細菌可藉單染法或革蘭氏染色法而著色,但有少數菌屬尤以分支杆菌屬(Mycobacterium)中之細菌則需藉抗酸性染色法始能觀察。如此屬中之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與痲瘋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乃人類之致病性菌,對於此類之鑒定,本染色法極具有診斷價值。
分支杆菌與其它菌不同,主要系因其細胞壁含有厚層臘質,染料不易滲透。但一經滲透,也不為酸性酒精所脫色。因富此特色,故稱為抗酸性,其它菌則易為酸性酒精所脫色,乃屬於非抗酸性。茲將本法所採用染色劑,分別簡述如下:

初染劑

石炭酸復紅,因多數之分支杆菌對一般染料如甲基藍與結晶紫缺乏感受性,故於復紅中含有石炭酸,如此可使染料溶於細胞壁之脂質成分內,並使滲透而保留紅色。加熱有助於滲透作用,使石炭酸復紅經細胞壁之脂質而進入胞漿內。齊耳-倪耳生二氏法之改良法則不需加熱,而於染液中加入潮濕劑,藉以降低細胞壁與染色液間的表面張力,初染后菌體成紅色。

脫色劑

乃酸性酒精(3% HCl+95%乙醇)。脫色前塗抹先使冷卻,俾含臘質之細胞物質硬化。加入酸性酒精時,初因初染劑較脫色劑更易溶於該細胞臘質,故抗酸性菌對脫色具抗性,因此保留初染劑而成紅色,非抗酸性菌因缺乏細胞臘質,脫色時初染劑易移去而成無色。

復染劑

甲烯藍,用以染色脫色之細胞,因只有非抗酸性菌發生脫色,故可吸收復染劑而成藍色,抗酸性菌則仍保留初染之紅色。

試劑

石炭酸復紅,酸性酒精及甲烯藍。

器材

酒精燈(或本生燈)、電熱板、接種環、玻片吸水紙、拭鏡紙、染色盤及顯微鏡

步驟:

拭凈玻片。
無菌操作,每菌分別製備一抹片。於空氣中自然乾燥,並加以熱固定。
將塗抹覆以石炭酸復紅,置溫熱之電熱板上,使蒸熱約5分鐘。注意勿使染液蒸發,需要時補充之。並調節電熱板至適宜溫度,以防沸騰。若用不加熱法,可將塗抹覆以含有Turditol之石炭酸復紅,染色3~5分鐘。
將玻片放置冷卻,而後以蒸餾水輕洗之。
逐滴加入酸性酒精脫色之,至無石炭酸復紅洗出即可。
以甲烯藍復染2分鐘。
以蒸餾水輕洗之。
以吸水紙拭乾,並用油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