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清河鎮的結果 展開
清河鎮
北京市海淀區清河鎮
清河鎮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東部,與海淀鎮、青龍橋鎮並稱“海淀三鎮”,是北京通往南口、居庸關的必經重鎮,素有“京北第一門戶”之稱。由於地處京北交通大道的咽喉,曾是北京地區集陸路、水路、鐵路於一地的古鎮。
歷史上,清河古鎮是由清河古渡口形成和發育起來的村落,古老的清河孕育了古鎮的歷史文明。坐落在清河古河道與居庸古道南下中原交會點上的清河古鎮,歷來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通道,也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和中原王朝北上戍邊的要衝。這條南北通衢的交通大道,為清河古鎮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目錄
全文來源:《京北畿甸清河鎮》杜澤寧著,學苑出版社出版,清河街道主編。
北京海淀區清河鎮概況
清河鎮位於北京城北郊,海淀區東部。鎮域東依八達嶺高速公路以東,與永泰庄、小營村相連;西鄰上地信息路附近,與東北旺鄉、海淀鄉交界;南至北五環路南側,與雙泉堡、八家村接壤;北到清河小營西路以北,與四撥子、安寧庄比鄰。
鎮域地處北京小平原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四時分明,無霜期180天。域內地下水資源較為豐沛,且水位較高,曾有葦塘、濕地、泉涌,地質多屬褐色黏性土壤。地形北高南緩,西凸東凹,清河沿岸較低洼,地面高程最高處海拔48米,最低處海拔39.6米,因有清河而得名。
清河源自西山諸泉,曾是一條清澈的天然河道,人們逐水而居漸成聚落。最晚不遲於戰國時期,清河村落已經出現,漢代是薊城門戶,築有“大口城”①。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民族遷徙融合,遼金時已有“社”的行政建置;元時這一帶又是皇帝往來大都與上都的必經之路;明時,軍事門戶地位凸顯;清時,這裡形成較大集鎮,成為京北糧食集散地。近代這裡設立的京張鐵路清河站、溥利呢革公司和清河航空工廠,以及陸軍第一中學堂,是北京近郊最早興辦工廠和學校的地區之一。
歷史上清河鎮以河為界,分“清河南北”②,北岸長時間屬昌平、宛平縣管轄,南岸屬城轄區域。遼稱“清河館”,元稱“清河社”,明稱“清河店”,清稱“清河鎮”,曾有清河裡、清河鋪、清河村、上清河鎮等名稱。自漢代以及元、明、清乃至民國都有重兵把守,是北京通往南口、居庸關的途經要衝,至今遺存的小營、馬坊、西三旗、四撥子、前後屯等地名,都與兵家瓜葛牽連。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清河由自然村落演變為京北畿甸,成了歷代北京地區與北方交通的要衝,重要的貿易物流地,扼守京師的軍事門戶。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造就清河古鎮“一街九井十三廟”的繁盛。雖然這些舊貌已不復存在,始建於秦漢時期的清河古城(遺址)和明朝御道上的廣濟石橋,卻向人們敘說著清河的悠悠往事,從而演繹出“美人橋”、“泰山石”、“西燒鍋”的傳說故事。帶有“撥”“屯”“旗”“營”的村野俗名,既是歷史的符號,又是文化的積澱,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情。
僅就清河鎮及周邊地區居民來源而言,清河屬五方雜地。原住民祖先多為久居此地的漢族民眾,漢民中相當一部分是明時戍邊的屯衛官兵,以及各朝代來自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的謀生百姓。滿族大多是隨清兵入關的“八旗子弟”。蒙古族則為元時落戶“漢地”和清時戍守清河的旗營兵丁。而居住此地的回民,原是明朝北上拓疆的士兵和明清時期遷徙而來的各地黎民。除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外,這裡的漢民與北京城裡的居民在生活習俗上相差無幾。
新中國建立以後,清河鎮是京城北郊的工業區之一,鎮域建起工廠、學校和科研院所。鎮東有北京粉絲廠、北京水暖廠、北京長毛絨廠、北京機械幹部管理學院、水利電力科學院。鎮北有北京清河中學、北京二十中學、北京砂輪廠、北京毛紡動力廠、中石化長城潤滑油公司。鎮西有清河毛紡織廠、北京毛紡織廠、北京絨毯廠、北京加氣混凝土廠以及北京體育大學。清河鎮已經成為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的鄉鎮社區。行政隸屬由清河街道辦事處與東升鄉交叉管理。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清河鎮域的農村土地不斷被徵用,大片耕地變成城市景觀綠地,盛極一時的國營工廠轉產異地,清河鎮老街區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如今,一批與大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市政設施拔地而起,由清河鎮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中心、金五星商廈、清河百貨商場、清河副食商場、清河電話局、清河郵政局構成的清河商業一條街,依然傳承著清河鎮往日繁華。毛紡南小區、毛紡北小區、力度家園、陽光南里、清河新城、橡樹灣、清緣里、燕清源、景秀園、怡美嘉園、金隅美和園等宜居社區,已經矗立在京北大地上,清河城市化正步入新的發展時期。
①“大口城”是古薊城北行道上的要塞,早年遭毀,元代已被稱作“大口故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故城遺址被發現,時稱清河古漢城,坊稱朱房古城。有研究表明,所謂清河古漢城亦為“大口故城”。
②(明)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