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林寺

紫林寺

晉江靈源紫林寺位於福建晉江靈源山上,靈源山徠地處福建晉江靈源街道的靈水社區,海拔305米,是泉南一座名山。據《泉郡晉南地名探源·寺庵考附錄》卷十六之三靈源寺歷代僧尼名錄記載,明時三十一世祖沐講,俗姓張,名定邊(1318-1417年),原籍湖北沔陽,元末至正年初參加陳友諒率領的農民起義,系陳友諒部將之一。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0年),友諒舉事兵敗,在與朱元璋大戰中身亡,張於明洪武元年戊申(1366年)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前嫌,於深山紫林中結草為廬,號紫林庵,自號沐講禪師。後來因倒塌重建后改為靈源紫林寺。

歷史回顧


靈源紫林寺源自於泉南盛名遠播、始建於隋初開皇九年的“靈源禪寺”。公元588年,西域僧人“一粒沙”落足住持,明末清初,泉州開元寺的石航、慈航二法師入寺住持,始興為叢林寺院,供奉觀世音菩薩,香火暫盛,信徒日眾,為應四方善信之求,寺中增塑觀世音菩薩像三尊,俗稱“正駕”、“二媽”、“三媽”以供下山各地巡安,為四方除邪消災。
清徠乾隆年間,瘟神肆虐,曾林村民深受其害,人丁日減,不堪其狀,眾議拜請“三媽”下山巡駕,驅邪消災,瘟邪得除,民方得安。爾後,眾皆跪求“三媽”留駕曾林,以永保平安,虔誠感應獲准,從此“三媽”駐駕曾林,暫安奉於民舍廳堂。嘉慶元年,靈源寺高僧心定大師募資興建廟宇于山腰,俗稱“三媽宮”。后因廟獨立於樹密草深處,遭山火而成墟,“三媽”即再度駐駕於民舍之中。久而久之,“三媽”香火日盛,供奉於民宅已難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二十世紀80年代間,在曾林村鄉賢吳清樹等人倡議下,會同各有關村善信代表組織成立理事會,籌建重建“三媽宮”,經多方徵求意見,正式定名為“靈源紫林寺”,是為靈源禪寺分寺。1991年辛未年八月初八日,“三媽”親擇址於草芒腰,翌日,破土奠基興建圓通寶殿。本里旅印尼華僑吳垂長賢伉儷攜子首捐巨資,各地信眾熱心響應,殿宇順利建成。壬申八月竣工,九月重塑金身,同月舉行開光大典,古剎得以重光,並被列入福建省地方歷史文化古迹研究單位。

重建規劃


2007丁亥年,本里善信吳張秀治女士慷慨解囊捐資百萬興建大雄寶殿及兩側廂房僧舍、千佛堂、辦公樓等配套設施,各地善信紛紛跟進踴躍捐資,與丁亥冬奠基,戊子秋竣工。2013癸巳年,翻建觀音殿,吳張秀治女士、吳瑞林先生叔嫂二人及鄉鄰四方善信之鼎力,耗資近600萬的觀音殿於乙未年孟冬完工。至此靈源紫林寺已具規模。

景觀


靈源紫林寺主體建築建有天王殿、觀音殿及大雄寶殿,兩側配有鐘樓、鼓樓、藏經樓、法堂、念佛堂等建築,優美的殿宇古建壯麗堂皇,香火鼎盛,遊客日中,盛名遠揚。區前有曾林整齊劃一的祖厝群、具有獨特個性的紫林公園,晉江一山一水漫行道於寺前而過,左右兩側有靈源登山道,距世紀大道只有幾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