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張店鎮的結果 展開

張店鎮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轄鎮

張店鎮位於長治市屯留區西部,西與安澤、沁源徠接界,是長治市的西大門,由於國道309線、汾屯線縱貫全境,使之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交通樞紐。分別是:張店村、田石村、甄湖村、張村、南里庄村、元庄村、小辛庄村、上立寨村、天水溝村。2000年12月撤鄉並鎮時,張店鎮與毗鄰的丈八廟鄉(原丈八廟鄉下轄丈八廟村、宜豐村、雁落坪村、雙澤村、半坡村、陳村、苗翹村、牛王廟村、五龍溝村、李家莊村、白家溝村11個行政村),八泉鄉(原八泉鄉下轄八泉村、寨上村、西溝河村、南溝村、吳而村、西上村、七泉村7個村)、宜林鄉(原宜林鄉下轄中村村、柳樹庄村、土後庄村、下庄村、徐家莊村、唐王廟村、林庄村、河西村、崖底村、郭家莊村10個行政村)四個鄉鎮合而為一,下轄37個行政村。由於郭家莊、徐家莊兩個村人口少,村莊較小,為了便於管理,提升行政效能,於2002年該鎮通過向上級部門申請將兩個村合併為郭徐庄村,如今的張店鎮共36個行政村,含191個自然村。

地理交通


張店鎮
張店鎮
圖中為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張店是建國初期的老鎮之一,2000年撤鄉並鎮時,與毗鄰的丈八廟鄉、八泉鄉、宜林鄉合併,是四個鄉鎮合而為一的大鎮。

行政區劃


人口

下轄36個行政村,5696戶,20786口人。

經濟


第三產業

張店鎮利徠用交通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了商貿服務一條街。
在李家莊等依山傍水的村莊興辦起“農家樂”,以純天然、高營養的山地食材和返璞歸真的文化趣味為亮點,吸引了很多過往的遊客,生意興隆,顯示出該項目的喜人前景。

主導產業

圍繞構建“優質核桃專業鎮”的目標,2010年新定植優質核桃樹3000畝,全鎮累計達到了1.9萬畝,其中掛果受益面積達到7000多畝。

項目建設

在繼續扶持唐王廟千頭養豬廠、上立寨土雞養殖廠的基礎上,狠抓了專業村建設,目前甄湖、張店、八泉、西溝河等村已建設成為養豬專業村,南溝、土後庄等村已建設成為養兔專業村,宜豐、雁落坪等村已建設成為土雞養殖專業村;投資120餘萬元建中村萬隻養鴨廠一個,現已有兩批次兩萬隻櫻桃谷鴨出欄,第三批雛鴨已入舍飼養;全鎮共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30餘個,其中八泉晉龍中藥材加工合作組織,年加工青翹達600噸,產值可達800餘萬元,帶動了3000餘人的上山采青翹隊伍,另外合作社還深入到安澤、沁源、沁縣等地收購青翹,僅此一項,人均可增收500餘元。

自然資源


氣候資源

張店鎮西部地勢明顯高於東部,平均海拔1000米,駐地平均海拔1312米,長年季風盛行,四季分明,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547.7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土地資源

張店鎮耕地面積52800畝,土質疏鬆,宜於耕作。
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穀子、黃豆、綠豆、紅薯、土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是核桃。

林業資源

林地面積37萬畝,綠化面積達85%。主要以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育林為主,是屯留縣的林業大鎮。
人工栽培的樹木有油松刺槐、楊樹、柳樹、榆樹、槐樹、側柏等。

水資源

張店鎮水資源豐富,有八泉、唐王廟、宜豐、雁落坪四座水庫,屯留縣的母親河——絳河發源於寨上村。

社會


集鎮建設

到2010年,全鎮36個村全部達到通水、通電、通程式控制電話,網際網路用戶達3200餘戶,行動電話通村率達到100%。
至2010年新修張吾線6.5公里,丈宜線10公里,甄吳線10公里,段宜線4.5公里等共計50餘公里油路(水泥路)
使全鎮36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通油路(水泥路),完成街巷道硬化20餘萬平方米,26個村吃上了自來水,沼氣用戶達到1300餘戶。
新建小廣場、小遊園20餘處,新建科技圖書屋20個。一系列舉措加速推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整治步伐,
基本實現了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初衷,為豐富和滿足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勞務輸出

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在當地致富能人的帶動下,目前全鎮外出務工人員達到6000多人,人均年收入達到了8000元以上。

社會保障

張店鎮加大了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642人,享受農村五保人數308人,60歲以上享受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892人。

環境綠化

2010年全鎮共完成街巷道綠化67.8公里,定植各種樹木22萬株,荒山綠化6000畝,栽植各類花灌木69萬株,庭院綠化1800餘戶,培育各類綠化苗木360畝,退耕還林補植補種1.2萬畝,建草坪2萬平方米,新建景點3處,完善原有小遊園、小廣場10餘處。

基礎設施

2010年全鎮共投資150餘萬元對張店、西溝河、寨上等村的進村路、街巷道路進行了全面硬化,硬化街巷道10餘條,總面積6萬平方米;全鎮新增沼氣用戶320戶;新增科技圖書屋5個;28個村的居民吃上了自來水,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全面完成了10個村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改擴建任務,大大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

社區建設

實施中村擴容改造工程,共分三期,預計投資451萬元,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擴容改造后,計劃硬化街巷道路1.5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800餘平方米。經重新規劃后可容納270戶居民,可將周邊人口較少、交通不便的自然庄的村民遷入該村,該村人口可增至3000餘人,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目標。現在第一期工程正在緊張實施,目前已拆除19戶,房屋79間,窯洞38孔,共動用土方3.2萬餘方,置換土地25畝,共花費資金45萬元。與此同時,我鎮對全鎮的環境衛生進行了徹底整治,共清除垃圾6000多噸,建垃圾掩埋場20個,新建垃圾池56個,白化面積32萬平方米,共投資42萬元。

教育

轄區內有縣直中學1所,小學4所、幼兒園6所。2008年投資50餘萬元新修400平方米的張店寄宿制小學教學樓,2008年投資150萬元新修1000平方米的三中餐廳。該鎮突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大了對學校的危房改造力度,以創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出發點,不斷加大投入,強化管理,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師資水平顯著提高。轄區內所有的中、小學全部通過國家“雙基”驗收、省級標準化驗收。

衛生醫療

鎮內設有張店中心衛生院、丈八廟衛生院、八泉衛生院3所衛生院。2004年投資50餘萬元新修1000平方米的張店中心衛生院1所,對丈八廟衛生院、八泉衛生院進行了徹底裝修,共有醫護人員24名,病床20張,設有急診、內科、外科、婦幼、口腔、化驗室、放射科,能開展骨科、婦幼等常規手術。全鎮36所村級衛生所全部達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 

文化體育

張店鎮歷史較為悠久,是西部山區一帶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文化中心。
鎮上每年有三個著名的農副產品物資交流會,春二月初二日為生產資料、豬仔成交會;
盛夏六月二十八日,以時令季節商品為主;深秋九月初九日,為牛羊交易會。
四鄉臨近群眾俱來參加,牲畜上百,群眾達萬。
當地群眾十分熱愛文化體育運動,曾多次參加縣裡組織的運動會
2008年11月在全縣農民首屆運動會上榮獲“集體一等獎”,取得了“女子團體第二名”
“男子團體第四名”的好成績,2009年3月在《麟絳之春》農民演唱會上獲“最佳表演獎”
2009年7月,在牛王廟村成功舉辦了“全縣中老年千人健身展示活動”
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文明新鄉風逐漸形成
為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旅遊


在張店鎮西15公里的地方,雄居著全縣最高的山峰,也是上黨名山之一----盤秀山,盤秀山古稱鹿瀆山,主峰海拔1574米,
東西長約70公里,南北寬約8公里,該山峰直插雲天異常峻峭,仰視山頂,大有“連峰雲天不盈尺,枯松倒掛依絕壁”之感。
山體岩石盤曲,蜿蜒百餘里。由山底攀藤附岩爬至絕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油然而生。
鳥瞰山容,山態、山情,神秘幽深,儀態萬千。盤秀山頂有座玉皇廟,共有三間,全部用巨石砌成,依舊保持著宋代建築的風格。
在盤秀山周圍流傳著諸如青龍棲山、神助修廟、王母娘娘划絳河、南蠻金牛盜寶、楊進寶遇仙硃砂洞得名、青龍山更名等許多美麗的神話故事。
屯留的母親河----絳河發源於盤秀山北麓張店鎮寨上村309國道旁,古有八泉湧出,流瀑如珠,故有“八泉飛瀑”之稱,曾經是屯留舊八景之一。
景區內有古建八龍廟遺址,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化底蘊深厚,原生態風情濃郁,相傳華夏始祖炎帝就誕生在盤秀山絳河源,是一處理想原生態鄉村旅遊景點。 

文化


張店鎮人民自古崇文重教,勤勞樸實,人才輩出,桃李天下。
在“七七”事變前,許多文化、思想進步的熱血青年,在外讀書期間接受了馬列主義教育,紛紛加入革命大潮,成為屯留縣最早的黨員和黨的幹部。
據《屯留縣人物誌》中的記載和多方調查了解,張店鎮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副地師以上職務的幹部就有11人之多。
屯留縣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太岳老根據地的一個縣,解放戰爭時期是上黨戰役的主戰場,該鎮是屯留縣的革命老區之一。
據《屯留縣人物誌》中的記載和多方調查了解,在歷次戰爭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僅張店籍光榮獻身的革命烈士就有144人。 

紀念遺址

中西村慘案案遺址
1940年11月10日,日軍在中西村(原宜林鄉)掃蕩,發現這兩個村躲在南溝窯洞里的60多名群眾,就堆上乾柴,澆上煤油活活將60多人全部燒死。日軍還把在村內抓到的40多名群眾集中在一起,用機槍掃射死。為了懷念遇難者,教育後人,縣政府在這裡掛牌立標,將這裡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唐王廟村南漳慘案遺址
1942年12月9日,日軍在宜林鄉唐王廟村抓住十幾個老百姓,用槍逼著每人抱一捆柴火,走進南漳西溝的一個窯洞,而後將洞口堵住,鬼子點著火,殘忍地將洞中人全部燒死。為紀念這慘痛的歷史,1991年清明節,縣政府在這裡掛牌立標,懷念遇難者,教育後人,並將這一事件定為“唐王廟村南漳慘案”。
七泉“10.8”慘案遺址
1948年陽曆10月8日深夜,突然來了一夥日偽軍,迅速將七泉村包圍起來,有些老百姓跑了出來,有些老、幼、婦、弱沒有跑出來。黎明,日軍把抓到的老百姓分成三堆,變著花樣進行殺戮。第一堆在七泉東站溝,有18人被日偽軍用槍逼到八泉村東庄溝的一個土窯洞里,將堆上玉茭桿的窯門堵住,倒上汽油點燃,除一羊工白四逃出來外,其餘全部被活活燒死。第二堆在華寨村北的一個岸邊,日軍將14人砍死。第三堆在七泉村南的一個山頭殺害了12人,有的用用刺刀捅死,有的被挖出五臟,有的被砍了頭。為紀念遇難者,教育後人,1991年清明節,縣政府在這裡掛牌立標,並將這一事件定為“七泉‘10.8’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