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蠓蟲的結果 展開

蠓蟲

雙翅目蠓科動物

蠓(měng)蟲,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口器為刺吸式,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可能傳播乙型腦炎及某些絲蟲病。蠓科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

蠓蟲不僅可以通過叮咬對人畜等產生直接騷擾性危害,而且還可以通過吸血活動傳播多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並引起相應的疾病,因此蠓蟲是與人畜疾病關係密切的重要的媒介昆蟲。

形態特徵


蠓(měng)蟲,成蟲體型細小,褐色或黑色,長約1~4mm,有複眼、單眼各一對,
蠓蟲
蠓蟲
觸角絲狀,長而有毛,分為13~15節。下顎須有5節,喙短,雌蟲為刺吸式。胸分三節,中胸背板最發達,前部兩側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寬,翅端鈍圓,接近前緣的二條翅脈甚粗大。翅上有細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與白斑。翅在靜止時重疊覆蓋於腹部之上。足三對,較發達,腹部有10節,雌蟲末端有尾須一對。
蠓為全變態昆蟲。成蟲體長約2~5毫米,黑褐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觸角絲狀,吸血種類口器發達,但比蚊蟲的口器短。胸部背面略隆起,前翅大,庫蠓屬前翅多淡色或有暗斑,后翅成平衡棒,腹部10節。雌蠓有受精囊和一對卵巢。僅雌蠓吸血。雄蠓尾端的外生殖器的構造因種類而異。蛹為裸蛹,分頭、胸、腹3部,體前方背面有一對呼吸管。幼蟲呈蠕蟲狀,上顎和咽發達,在水中作螺旋運動,行體壁呼吸。卵呈長紡錘形,長為寬的4倍以上

主要品種


蠓的種類繁多,全世界約有4000餘種,我國大概有200多種。其中刺吸溫血動物血液的僅有6屬,其餘各種屬皆以叮吸兩棲類及無脊椎動物或以植物液汁為營養。我國已知的吸血蠓有三屬,即庫蠓屬(Culicoides)、拉蠓屬(Lasiohelea)和勒蠓屬(Leptoconops)。
全球已知蠓類5360種,其中庫蠓1224~1530種、細蠓133種、鋏蠓屬蠛蠓亞屬124種、澳蠓1種。吸血蠓蟲(blood-suckingmidges)是蠓科昆蟲中能叮刺人和畜等動物蠓蟲的總稱。吸血蠓蟲是重要的醫學昆蟲。全世界已知吸血蠓蟲為4屬1503種,包括庫蠓屬(Culicoides)、蠛蠓屬(Lasiohelea)、細蠓屬(Leptoconops)和澳蠓屬(Austroconops)。現知庫蠓有1247種,佔世界已知蠓科昆蟲種類的23.3%,占已知4個吸血蠓屬的83%。

發育過程


蠓的發育過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

生活習性


僅雌蠓吸血,雄蠓以吸食植物液汁為營養。雌蠓對吸血對象無嚴格選擇性,但當多種宿主並存的情況下,可有一定傾向性。一般吸血類蠓的雌蠓,必須在吸血后卵巢才能發育,但個別種類亦可不吸血而產卵。
吸血庫蠓類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出來活動,大量活動時形成群飛,雌雄交配以後,雌蟲必須吸血才能使卵發育成熟,雌蟲吸血1次可達0.05毫升,雌蟲一生可產卵2~3次,每次產卵50~150粒。吸血后的雌蟲在20~28℃時,經3~4天後卵成熟,卵多產於富有有機質的潮濕土壤、水塘、樹洞、水窪等處,一般在急流中或月光曝晒處不產卵。卵經3~5天到2周孵出幼蟲,再過10天化蛹。越冬幼蟲可經5個月化蛹,蛹5天羽化出成蟲,成蟲壽命約1個多月。
蠓類成蟲平時隱蔽於洞穴、雜草等避光和無風的場所。下雨時不活動。對活動最適宜的風速是0.5米/秒以下,風速達1.5~2米/秒以上即減少或停止活動。雨前如果悶熱則活動較烈。完全黑暗時停止活動。活動半徑一般200~300米。每年發生代數1~4代不等。
成蠓壽命約30天左右,雌蠓產卵后不久即死去,雄蠓壽命更短,交配后1~2天即死亡。
在寒區,蠓主要以幼蟲越冬。
溫度、風速、光線對蠓活動有一定影響。30攝氏度以上活動受到抑制。最適溫度為13~25攝氏度。蠓有一定趨光性,微弱光線對蠓有一定引誘力,而在完全黑暗或亮度超過3000米燭光時,一般較少活動。
蠓蟲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習性。因此雌蠓可作為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蟲的吸血活動是在白天、黎明或黃昏進行。成蟲多棲息於樹叢、竹林、雜草、洞穴等避風、避光處。當溫度、光照適合且無風時,成蟲即成群飛出,蠓蟲的飛行能力不強,一般不超過0.5km,因此蠓蟲的活動範圍一般在棲息地周圍的300m內,吸血蠓類交配時常有群舞現象,交配后吸血,約3~4d后卵巢發育成熟而產卵。通常雌蠓一生產卵2~3次,一次產卵量約50~150粒,蠓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與溫度關係密切,在夏季約需一個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視種類與地區不同而異,雄蠓交配后1~2d便死亡,雌蠓的壽命約一個月,一般以幼蟲或卵越冬。
出現季節:我國的蠓,北方出現在5~8月;南方出現在4~10月。
繁殖方式:蠓主要孳生在潮濕、鬆軟、富有腐殖質的土壤內及水塘、樹洞、沼澤和住區附近的糞坑、污水溝等處。

防治方法


致病

蠓類個體小,飛翔無聲,常群聚叮咬人畜。蠓蟲跟蚊子一樣,雄的吸食植物汁液,雌的吸血,蠓蟲也會傳播疾病,被蠓蟲叮咬後會出現局部反應或奇癢,甚至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蠓與疾病的關係現還不十分明確,但已知某些種類可能與傳播乙型腦炎及人畜絲蟲病。
蠓對人的危害主要是雌蠓叮刺吸血,常可致皮膚丘疹,奇癢難忍或繼發感染。尤其在部隊戰士站崗放哨。戰時潛伏時騷擾,嚴重影響戰情。人類疾病中由蟑為堤介而傳播的病原體有二類,即絲蟲和病毒,蠓媒性絲蟲病有常見蓋頭線蟲、鏈尾蓋頭線蟲、歐氏曼森線蟲和旋盤尾線蟲,等廣泛分佈於非洲、拉丁美洲、蠓類攜帶的病毒有乙型腦炎病毒、辛布組病毒,國內僅有乙腦病毒報告,但蠓的媒介作用尚未經實驗研究最後證實。畜、禽的蠓媒性疾病,包括寄生蟲病和病毒性疾病:原蟲病12種,蠕蟲病12種,病毒病22種以上。以上有一些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由此可見,蠓對人的危害是很大的。
有吸血習性的蠓侵襲人畜,傳播疾病,作為病原體的宿主,是一類重要的醫學昆蟲。蠓類吸血可引起皮膚紅腫,奇癢難忍,搔破之後可因感染而形成大片潰瘍。有很多種類是絲蟲病的中間宿主。在中國,曾從中國台灣拉蠓體內分離出乙型腦炎病毒;在蘇聯,曾從庫蠓體內分離出土拉倫斯病菌;在美國,曾從庫蠓體內分離出東方型馬腦炎病毒。此外,非洲馬瘟、綿羊藍舌病、雞痘、馬癬、牛流行熱等均可由蠓類傳播。

防治

防治的辦法,除對孳生地進行清除外,主要是採取防護措施,如用防蚊油塗擦皮膚,用網孔小於3/4毫米的蚊帳、蚊帽等進行保護。
蠓的防治與蚊相似。搞好環境衛生,用殺蟲劑噴灑處理可疑的孳生地。防蠓叮刺,如塗擦蠓避劑、戴上防蠓頭網。出現丘疹時擦拭驅蠓清涼油等。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是肉眼可見的最小的飛蟲,夏天的傍晚常常成團地飛舞,像風沙那樣迷人眼目。當它偶爾粘在你的皮膚上,汗水就能夠把它淹死。蠓蟲最適合繁殖的氣溫在27℃~29℃。

好發部位

損害多發生在暴露部位,尤以兩小腿、足踝、足背及前臂多見,在野外坐卧者可發於顏面及耳部。

預防措施

(一)改善環境衛生:經常清除濕地、廄舍等處的腐爛物質,剷除池塘、水坑邊上的雜草,以消滅或減少滋生地。
(二)對住區周圍100~200m內的滋生場所如樹林濕地、池塘及水溝邊等處可重點用0.5%γ-666溶液噴灑,60~100m/m,1次/月。
(三)個人防護:避蚊劑對蠓有驅避作用;在暴露部分塗搽1次,驅避效果可維持4h。

文化歷史


蠛蠓之類的小飛蟲。《紅樓夢》第三一回:“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章炳麟《新方言·釋動物》:“今所在謂亂飛小蟲如蚋者為蠓蟲,廣東謂之蠛子。”姚雪垠《長夜》三二:“固然你平常不信報應,可是蠓蟲過去都有影,雪裡能埋住死屍么?”

非洲蠓蟲餡餅


蠓蟲
蠓蟲
據說蠓蟲製成的餡餅味道雖然不佳,但是營養價值極高。
蠓蟲
蠓蟲
每個餡餅中大約有50萬隻蠓蟲,但其營養成分比普通牛肉餡餅高6倍以上(視頻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Odditycentral網站7月21日報道,每年雨季來臨時,非洲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的水中都會出現數以萬億計的蠓蟲,它們成群結隊地飛行,據說密度非常高,甚至能夠導致人窒息死亡。但對於生活在湖邊的人來說,這些蠓蟲卻是深受歡迎的蛋白質來源,甚至可以用來製成餡餅。
雨季的時候,很多鳥類會遷徙到維多利亞湖,以便能夠在這裡收穫免費的昆蟲盛宴。這些蠓蟲不間斷地形成有生命的“雲霧”,將所有能夠覆蓋的物體表面全部佔據。儘管鳥類和其他自然天敵可大量吞吃蠓蟲,但總會為當地人剩下足夠的數量。
生活在維多利亞湖岸邊的人們無法忽略這些飛在他們周圍的、營養豐富的蛋白質,為此他們捕捉蠓蟲,將它們製作成黑色的蠓蟲餡餅。當蠓蟲填滿身邊周圍空隙時,捕捉它們並非太大挑戰,只需要準備好油鍋即可。
幾乎當地的所有居民都參加到捕捉蠓蟲的大戰中。他們將這些蠓蟲緊緊擠壓,做成蠓蟲餡餅,然後向普通漢堡那樣烹熟。每個餡餅中大約有50萬隻蠓蟲,但其營養成分比普通牛肉餡餅高6倍以上。
對於飲食中缺少蛋白質的人來說,蠓蟲餡餅堪稱天賜之物。在飢荒年代,它們甚至成為人類救星。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蠓蟲餡餅配方,但是無論他們如何烹,做出來后看起來都像熱蛋糕。
Reddit網站用戶“gaz7527”提及自己曾在莫三比克品嘗蠓蟲餡餅的經歷,他稱儘管嘗起來“味道很差”,但似乎比快餐餡餅健康得多。(沈姝華)

傳播病毒


吸血蠓蟲可以通過吸血傳播多種蟲媒病毒,目前已知的從吸血蠓蟲分離鑒定的病毒有5科7屬,包括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水泡性病毒屬(Vesiculovirus)及暫時熱病毒屬(Ephemerovirus)、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環狀病毒屬(Orbivirus)、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亞病毒屬(Orthobunyavirus)及內羅畢病毒屬(Nairovirus)、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屬(Alphavirus)、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
吸血蠓作為傳播媒介可以在人和(或)動物之間傳播多種病毒性疾病,藍舌病是蠓蟲傳播的最重要的動物性疾病,以庫蠓為主要傳播媒介,主要侵害綿羊,該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以綿羊感染后臨床癥狀最明顯,表現為發熱、面部水腫、頰粘膜和胃腸道粘膜嚴重的卡他性炎症為特徵,嚴重病例舌頭呈藍紫色、發紺並出現潰瘍和糜爛癥狀。孕羊患病可經胎盤傳播給胎兒,引起母畜的流產、死胎或先天性異常的發生。目前在我國已經從庫蠓中分離到藍舌病毒,但尚未發現動物間有藍舌病的流行。
彈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的新澤西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stomatitisNewJerseyvirus)所引起的水泡性口炎(vesicularstomatitis,VS),又名鼻瘡(sorenose)、口瘡(soremouth)、偽口瘡(pseudoaptutusis)、“爛舌症”、“牛及馬的口腔潰瘍”等,是一種可引起馬、牛、豬和鹿等多種動物發病的一種病毒性傳染病,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最重要的癥狀,其特徵表現為口腔黏膜、蹄冠狀帶及乳頭皮膚出現水泡、糜爛及潰瘍,臨床癥狀與口蹄疫相似。人可因接觸病畜而偶發感染,但常不顯癥狀或僅輕微發燒或寒戰,有的患者表現頭疼、噁心、嘔吐等。約有1/4的病人在口部、舌或鼻部出現皰疹樣水皰病變,持續2~7d后完全恢復。VS最早於1926年和1927年在美國被報道,VS可以使馬和牛的生產能力下降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並對國際貿易產生嚴重影響。
此外,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的赤羽病毒(Akabanevirus)所造成的赤羽病是引起牛、羊繁殖障礙的一種重要病毒性疫病,是我國從國外進口牛、羊必須檢測的七種疫病之一,其臨床特徵表現為流產、早產、死胎、胎兒畸形、木乃伊胎、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積水性無腦綜合征等,該病最早在義大利暴發,隨後在日本、美國、韓國、中國台灣、沙烏地阿拉伯等地區分離到該病毒,對養牛業和養羊業危害嚴重,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疫病,布尼亞病毒科奧柔普西病毒(Oropouchevirus,OROV)也可引起蠓媒性人獸共患病等。總之,蠓媒性疾病給畜牧業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負擔,並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