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來寺

廣東省清遠市寺廟

飛來寺位於位於廣東省清遠市城北23公里的飛來峽風景區,相傳是從安徽飛來,故名飛來寺。始建於公元520年。

飛來寺有“古、廣、美、奇”的獨特風格。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穎川貞俊和靈靄禪師離開舒州(今安徽)上元延祚寺來到峽山,主持建寺事宜,是年十月十八日落成開光。因梁武帝肖衍親手寫“至德”兩字賜作寺門額匾,開始時便稱“至德寺”,也叫飛來寺。

簡介


相傳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軒轅黃帝的兩個庶子太禺和仲陽隱居在飛來峽。一個月明之夜,他們邊飲酒、邊作樂、邊欣 賞眼前這峰巒疊嶂、江水凝碧、佛山漁火點點的夜色時,總是感到有點美中不足,缺少點什麼東西?猛然間醒悟:對,就是缺少一個道場,當即,他們駕起祥雲,來到安徽舒州上元的延祚寺,對住持貞俊禪師說:“峽居清遠上游,千峰拱主,悉若佑命,所稱福地是也。吾欲建一道場,立勝概,師居乎?”貞俊禪師不好拒絕,也不好作答,只是微點了下頭。夜靜,太禺與仲陽作法,一時行雷閃電,風雨大作,把整座延祚寺凌空拔起搬往廣東。次日,貞俊禪師早起,發現寺院已在清遠峽山,心中不悅,口中念念有詞:“寺能飛來,胡不飛去?”空中傳來話語:“動不如靜!”從此,這寺院就落地生根,留在了飛來峽。
據說延祚寺從安徽搬往廣東,路經江西大庚嶺時,偏殿不小心被撞掉一角,落在現今的南雄梅嶺雲霧山中,這就是現在的“掛角寺”,後來又稱之為雲封寺。
飛來寺
飛來寺

概述


有關該寺的由來,民間尚有多種傳奇和說法,孰是孰非,留待後人考究。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飛來寺歷經坎坷,長達行年卻是事實。《清遠縣誌》有記載:飛來寺由廣慶寺(飛來寺舊址)、飛來古寺、帝子祠、六祖殿、觀音殿等組合而成。此後,經歷代不斷修復、完善、擴展,成為嶺南三大古剎之一。
然而,天有不測之風雲,飛來寺遭受了一場千年的洪劫。那是1997年5月8日(農曆四月初二)的上午10時許,由於飛來峽一帶連降暴雨,一場千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引發泥石流襲來,傾刻之間,整座寺院大部分建築被沖毀、掩埋,多尊珍貴菩薩塑像被沖入江中流走,7名僧尼和2名寺院職工、2名臨時工失蹤或死亡,現場一片狼藉,慘不忍睹,損失極為慘重。
千年古剎飛來寺,就這樣突然地“飛走”了。古寺還能“飛回來”嗎?
面對災情,人們知難而上。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飛來寺的救災重建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幸得南天融融日,蓮官依舊聳林梢。”7年過去,在2004年5月的全市文化體育藝術節期間,一座嶄新的、被譽稱為“人間佛國”的飛來寺又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

歷史記載


據清康熙年間編修的《清遠縣誌》記載:“廣慶寺,即清遠峽山飛來寺,梁普通年間貞俊禪師建”。
乾隆《廣州府志》卷十七《祠壇·寺觀附》記載:“廣慶寺,即清遠峽飛來寺,梁武帝普通二年真俊禪師建。”在蕭梁時代社會生產力落後,交通不便,寺又建在地形險要的清遠峽山之上。“飛來”二字最早見於北宋政和年間胡愈所撰《修飛來殿碑記》,但其時“飛來”二字,不是用於寺名,而是用於殿名。碑中還記載了神人移建佛寺的神話故事:軒轅黃帝有二位庶子,名為大禺、仲陽,他們為峽山奇麗景色所吸引,隱居山中。梁武帝普通元年十月十八日晚,他們運用神力,一夜之間將安徽省舒州上元延柞寺搬到了清遠峽山。黎明前,延祚寺住持貞俊禪師開門一看,寺已經在峽山落地生根。故名“飛來寺”。
唐景雲年間,飛來禪寺曾改號“飛來禪居寺”,又稱“廣慶寺”。唐代民間還流行稱“峽山寺”。宋代寺稱“廣慶寺”,北宋康定年間,宋仁宗趙禎賜額“廣慶禪寺”,飛來禪居寺改名為“廣慶禪寺”。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皇帝趙昀為本寺賜額“峽山飛來廣慶禪寺”。元代,仍稱“廣慶禪寺”。此後,“飛來寺”逐漸成為主要用名。

傳說


戲曲家湯顯祖,別號“清遠道人”,相傳為寫作《牡丹亭》專程來到清遠飛來寺做了一名挂名道士。
傳說李飛是南朝蕭梁時代人,原為鎮江金山寺僧人,奉梁武帝之旨到有第十九福地之稱的清遠峽山興建道場。李飛在峽山北禺半山中,創建一座佛寺。作偈云:“我名飛,向南來,寺落成,號飛來。”這一傳說從寺名出發演繹而來,著重在於註解寺名的緣由。

高僧駐錫


梁武帝普通年間,南天竺高僧、后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的菩提達摩,應武帝之邀北上金陵,途經飛來寺宣講佛法。今寺西有“達摩談經石”。隋時,禪宗三祖僧璨遊歷嶺南,曾掛錫飛來寺。過去峽山中有“三祖石”。唐高宗儀鳳二年,南宗頓教創立者,禪宗六祖惠能從廣州北上曹溪寶林寺,途中在飛來寺參拜“達摩談經石”,演說禪宗,後來寺建有六祖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