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英圖書館

鴻英圖書館

鴻英圖書館位於淮海中路1413號是一座三層磚混結構的西式建築,由實業家葉鴻英捐資建造於1933年,著名愛國人士黃炎培等在這裡創設了著名的鴻英圖書館,當時藏書達到15萬冊。

館舍年表


1932年6月25日,黃炎培與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聯名發起籌建上海圖書館公啟。
1933年4月3日,上海實業家葉鴻英(1860~1937年)捐款100萬元,設鴻英教育基金董事會,專辦圖書館和鄉村教育,蔡元培為主席,穆藕初等為副主席,黃炎培、錢新之等為常務理事。董事會決定人文圖書館全部圖書歸入鴻英教育基金董事會所擬辦之鴻英圖書館。
1933年6月,人文圖書館遂改稱鴻英圖書館,暫租屋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413號進行工作。收藏特色“以社會科學為範圍,以社會科學之歷史為核心”,並“盡量搜集關於近代史及其史料”。但由於經費不足等原因,新館舍最終未能建成。
1942年10月鴻英圖書館在霞飛路1413號正式對外開放。這一年,日本憲兵曾經先後三次以檢查抗日書刊為名進行騷擾,部分圖書資料被劫走。
1946年12月8日,因鴻英圖書館主任辭職,一時無適宜人選,黃炎培自願以董事身份兼任,併到館查閱整理工作。
1947年,賈植芳先生出獄后,潛居在西郊法華鎮農民家寫論述清王朝興亡史的專著《近代中國經濟社會》時,由於有特務盯梢,只能叫妻子任敏去鴻英圖書館查找資料。1949年《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由棠棣出版社初版,責任編輯是歷史學家李平心,該書豐富紮實的史料主要得益於鴻英圖書館。
1950年,黃炎培與范文瀾等多次商洽鴻英圖書館藏書移交近代史研究所事宜。
1950年2月,鴻英圖書館由市教育局代管。1952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接辦。接辦時雜誌留上海市館,珍貴的史料調撥給中共中央宣傳部,大量的報紙由近代史研究所收存。
1953年,鴻英圖書館改為期刊專業圖書館,專門致力於期刊資料的收集、整理與推廣應用,並編製專題資料索引。
1955年1月,鴻英圖書館與新聞圖書館合併,成立上海市報刊圖書館,成為一個報紙、期刊專業圖書館,館址在原鴻英圖書館。開始編輯出版《全國主要期刊資料索引》(雙月刊), 1956年起增加報紙資料,改刊名為《全國主要報刊資料索引》。
1958年10月,上海市報刊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圖書館合併,全部藏書移並至上海圖書館。鴻英圖書館原來館舍經過幾次反覆,一度改為上海圖書館視聽資料館,修繕前是一家川菜館在經營。
2005年,作為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淮海中路1413號鴻英圖書館舊址由徐匯區人民政府出資修繕, “整舊如舊”,恢復這幢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三層磚混結構西式建築的本來外觀,並改建成以“當代、海上、名家、經典”為藝術定位的滬上首家區屬公益性藝術展示館——徐匯藝術館,對公眾開放。

館舍改建


由於歷史上的多次改造,鴻英圖書館建築受到較大損壞,使用功能也與原設計格格不入。修繕改造前該建築內是一家川菜館在經營。今年1月,經過專家組考察論證,淮海中路1413號被正式公布為徐匯區文物保護單位,並在今年6月底由徐匯區文化局接管。
“這幢文保建築本來就坐落在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考慮到恢復它原有的使用功能,因此區政府投資對房屋進行了修繕,並準備進行一系列保護性開發。”徐匯區文化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要求以及修舊如舊的原則,徐匯區在2005年初為淮海中路1413號擬定了改造方案,工程於今年7月中旬正式啟動。
按專家設計,淮海中路1413號將恢復清水紅磚的外觀和建築特色,同時建築不再用於商業用途,而作為徐匯區的公益文化設施。經四個多月的緊張施工,目前修繕工程已基本完成,原址將被命名為“徐匯區藝術館”,計劃於12月中旬正式對外開放。
建成后藝術館建築面積達到800平方米,前後花園面積400平方米,內設展廳、多功能報告廳、藝術沙龍等配套設施。今後,藝術館採取常規展和不定期專題展相結合的形式,主要展示具有鮮明海派風格的藝術作品,目前布展策劃工作正在準備中。
另據了解,徐匯區還將在田林東路8號新建土山灣藝術博物館,以恢復誕生了中國首個印刷館、首批西畫人才的上海土山灣文化。博物館建成后呈三層橢圓形鋼結構建築,其中展廳近1500平方米,將作為陳列、展示海內外藝術精品,發掘藝術新人的公益性文化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