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前吳村的結果 展開

前吳村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前吳鄉

前吳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前吳鄉西南部,廣明山南麓,通濟橋水庫北岸。縣城浦陽鎮至花橋、朱橋的公路穿村而過。東距縣城6.5公里。1992年,有115戶、3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人。

基本簡介


前吳村
前吳村
有耕地97畝,山林2385畝。前吳村原址在今通濟橋水庫東南緣。1959年興建水庫時,因村在水庫淹沒範圍之內,乃與其他15個村同時拆遷。當時大部分村民分別安置於全縣各鄉鎮,部分村民就近遷建於今址,而仍以前吳為名。原前吳村為縣西第一大村,吳氏聚族居此。
新建前吳村在廣明山南坡之上,屬浦江縣中支和南支山脈構成的浦西山地區。村人劈山造地,順勢構築,東西較長,呈帶狀;南北略窄,為階梯形;北則青峰疊翠,南則平湖如境,嵐影波光,景色幽絕。村區為水庫截分為南北兩部,往來交通,全賴渡船。南部山勢直逼水庫,瀕水低平處多已闢為農田,無人居住;北部為丘陵地帶,起伏不平,西高東低,村人皆聚居於此。其東西兩側已墾為梯田,岩層裸露,土壤瘠薄。
前吳村文風昌盛,名賢輩出。元初,故宋義烏令吳渭不樂仕進,歸田裡以詩酒自娛;並與邑人方鳳、武夷謝翱、永康吳思齊等名流組織月泉吟社,發檄征詩,品評甲乙,一時名震東南數省,影響深遠。渭之從弟謙,子幼敏,具為宋進士,以文學名世。謙曾任月泉書院堂錄。渭之從侄直方,自幼勵志於學,北游京師三十餘年,終得聞達,以大學士榮祿大夫致仕。返里后又創辦松林書院以課鄉人子弟。直方子萊,聰穎過人,受業於方鳳,博學多聞,工詩文,雄奇奔放,有秦漢風。晚年隱居深裊之源,著述講學,實為一代大儒,宋濂亦出其門下。元末,群雄並起,東南騷然。村人吳志德與同邑蔣鏞協謀,率眾自衛,鄉里以安。后朱元璋經略浙東,志德與鏞迎謁吳將李文忠於麾下,從征諸暨、義烏、處州各地,所在有功,授浦江翼左元帥。清乾隆時,吳鳳來家貧苦學,乾隆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1759~1760),自童試連捷三科,登進士第,一時傳為佳話。
吳氏初由睦州遷居浦江縣北政內鄉新田裡大婁源吳村(今屬杭坪鎮)。唐乾寧初(894~897),吳公養再遷至縣西德政鄉尊仁里朱村路下之松林。傳八世,裔孫吳嗣明以宅基葬父母,乃舉家徙居於故里東約一里許浦陽江南岸的前庄,因名村為前吳,水曰吳溪,至今已有1090餘年歷史。村位處浦陽江上游山間沖積平畈,土壤肥美平衍,為縣西著名產糧區。其時,全村共有耕地2500餘畝,人均耕地1.28畝。

經濟發展


自遷建今村以後,耕地面積減少了2286畝,雖經再次移民,但至今人均耕地仍僅0.3畝,且均系黃紅酸性土壤,肥力甚低。水利條件更差,有村在水庫邊,無水灌田之嘆。村民全年口糧有半年得靠國家返銷供應。80年代以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逐步落實,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1984年,年平均畝產862斤,年人均糧食770斤,解決了溫飽問題。1988年,以民辦公助形式,動工興建寶塢水庫。今已竣工。水庫大壩高17米,蓄水量5萬方,可灌溉100餘畝農田;還可改善飲水條件,家家戶戶都裝上了自來水。
由於勞動力有了富餘和商品經濟意識的增強,村人乃向多種經濟發展。種植業方面以整頓和發展蠶桑、茶葉為主。現有桑園30餘畝、茶園90餘畝,分別承包給個人,年總收入可達6萬餘元。養殖業現已有10戶承包養魚,年創利8萬餘元。副業生產方面,1988年起,有7戶聯營購進15噸水泥船6隻,利用通濟橋水庫取之不盡的黃沙資源,抽撈黃沙,支援全縣各地基建之需,當年即創利9萬餘元。年輕姑娘和家庭婦女則大多參加花邊的縫製和刺繡,收入甚為可觀。1987年創辦前吳布廠,有各種機械42台(其中織布機32台),固定資產55萬元,職工82人(1992年為78人),生產大提花坯布,1992年產值為120萬元,其產品全部外銷國際市場,1988年獲金華市金龍獎。正因多種經濟的迅速發展,村民收入大為增加。據1991年統計,年人均收入超過1000元。

村風文化


前吳村
前吳村
吳氏合族對子弟求學上進,獎掖不遺餘力,尊師重教,勤學苦讀,蔚成風尚。據現有資料,宋有進士7人;清有文武科進士各1人,舉人6人,秀才190餘人,科第之盛,負譽全縣。而流風餘韻,孕育熏陶,逮至近現代,乃更湧現出一大批英才。民國時期有大學畢業生20餘人,其中留日、留美者10餘人,內獲博士學位者3人。1949年後,大學畢業生為數更盛,其中有不少已獲得卓越成就。
吳士槐和吳海平,在發展民族工業方面成績顯著。士槐長期在滬從事紡織工業,主持上海申新第九紡織廠廠務,業績斐然。對家鄉尤為關注,先後吸引鄉人去滬工作者近千;獨資建造佛堂前浦陽江長溪塍和具有當時一流水平的廣明小學新校舍,惠及桑梓,鄉人至今猶深德之。

大事記


1980~1982年,全村實行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1995年,全村普及飲用自來水。
1988年,創辦縣級重點企業“壽溪地毯廠”。
1989~1998年,全村發展柑橘、胡柚、板栗等經濟林1500餘畝。
1995~1998年,全村有12個村實現電氣標準化。
1996年10月,浦橫公路正式通車。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
12月,與縣有線電視光纜聯網,境內能收視25套電視節目;錫箔加工業蓬勃發展,村成立錫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風俗民情


馬橋“人會”,俗稱抬閣,即在台桌上布置《梁祝》、《白蛇傳》等傳統劇場景,以紙竹縛扎,或是將五六歲的兒童扮成故事人物凌空固定在特定的鋼筋架上。每台會桌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因而遠近聞名,經常應邀至上海、杭州等地表演,受到當地群眾歡迎。在“中國·浦江第二屆書畫節”的精彩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迎神。據《前吳村志》載,原前吳村在農曆正月十二迎神,俗稱“接老爺爺”。天剛吐白,執事人把胡公、太子公神像從上皇殿、太子殿接到佛堂門口,舉行隆重迎神儀式,以恭送神祗升殿,祈禱五穀豐登,雨順風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