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十里洋場的結果 展開

十里洋場

漢語成語

十里洋場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 lǐ yáng chǎng,出自茅盾《健美》:“我們這十里洋場實在還不過是畸形的殖民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

特指舊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華景象,是舊上海一個充滿屈辱的符號。舊時指洋人較多的地方,多形容舊時的上海(多含貶義),泛指繁榮的市場。

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含貶義,一般特指舊上海。

解釋


1.舊時 上海 的租界區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或稱十里洋場;后因以借指舊 上海 市區。多含貶義。哀梨老人 《同光梨園記略》:“滬 北十里洋 場,中外鉅賈,薈萃於此。”曹靖華 《飛花集·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五四’風暴中,作為一個北方省城的中學生,到 上海 參加第一次全國學生代表會議。這宛如一枚剛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場。”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他在1927年的大風暴中,踏上經過‘四·一二’血洗的 上海,一直戰鬥到十里洋場完全淪入 日本 侵略軍的鐵蹄之下,才撤退到 蘇北 抗日根據地去。”
2.泛指繁榮的市場。朱光潛 《藝文雜談·談讀書》:“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

由來


十里洋場
十里洋場
提起十里洋場,上了年紀的人大都明白,它指的是解放前舊上海。之所以稱為十里洋場,那是因為人稱它是東方巴黎,是西方冒險家的樂園;這裡洋人橫行,洋貨充斥;這裡具有濃郁的西洋風情。
上海故城北門外一里余,有一條洋涇浜。它是黃浦江的支流,英法租界的界河。它的北面為英租界,南面為法租界,美租界則在虹口。侵略者在各自的租界里,修橋鋪路,建教堂、醫館、茶樓酒肆、聲色狗馬淫色之場所。由於戰亂而流離失所的難民,面對洋涇浜租界里的“華堂大廈”而哀嘆。
“十里洋場”大約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清季學者黃協塤所著《淞南夢影錄》梓行於1883年,其中有段記載:
錢塘袁翔甫大令嘗有《望江南》詞三十首,文言道俗,盡相窮形,讀之如向十里洋場,採風問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閑話,甄香國之新聞也。
這裡將“十里洋涇”易一“涇”字為“場”字,“洋場”更具雙關含義,它既指租界地洋涇浜,又指洋人肆意掠奪與花天酒地的場所。
開初,十里洋場只指舊上海的租界,至於擴大至指舊上海市區,那是民國以後的事了。《漢語大詞典》於該目下舉有曹靖華《飛花集·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到上海參加第一次全國學生代表會議,這宛如一枚剛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場。
十里洋場
十里洋場
這裡的“十里洋場”,指的正是舊上海市區。

歷史淵源


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縣城以北的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縣城與洋涇浜之間的土地上建立。這些租界是為避免“華洋雜居”容易發生華洋衝突而劃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區,因當時稱洋人為“夷”,所以華人稱租界為“夷場”。1862年,署上海知縣王宗濂曉諭百姓,今後對外國人不得稱“夷人”,違令者嚴辦,於是改稱“夷場”為“洋場”。“十里”之名,一般認為只是一個虛擬詞,表示大;也有人認為美租界沿蘇州河兩岸發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涇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西藏中路),北面和東面分別為蘇州河與黃浦江,周長約十里,故被稱為“十里洋場”。以後租界面積雖擴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場”之名一直沿用了下來。

例句


當年充斥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十里洋場,不知讓多少人沉淪,難以自拔。

英文翻譯


old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