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曹靖華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
- 中國藝術科學院工藝美術大師
曹靖華
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家,《世界文學》主編
曹靖華(1徠897~1987),原名曹聯亞,河南省盧氏縣五里川鎮河南村人,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1919年在開封省立第二中學求學時,投身於五四運動。1920年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俄文,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7年4月,重赴蘇聯,1933年回國,在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1987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獲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各國人民友誼勳章。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曹靖華
曹靖華,原名曹聯亞。中國作家,1897年7月18日生於河南盧氏, 1987年9月8日卒於北京。河南省盧氏縣人。1897年8月11日生。童年在家鄉隨父親曹培元讀書,初步接觸了反清革新思想。五四運動前後,在開封河南省立二中讀書。1920年作為河南代表,去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1924年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派往莫斯科,在東方大學學習。翌年回國,參加魯迅主持的未名社。1926至1927年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革命失敗后再去蘇聯,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校任教。1933年秋回國,先後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東北大學、中國大學等校任教。1939年去重慶,任中蘇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主編《蘇聯文學叢書》。1948年應聘赴北平清華大學任教。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顧問等職。1959年~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1987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獲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各國人民友誼勳章。
中學時代
河南盧氏
30年代初起
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曹靖華曾化名亞丹、汝珍、鄭汝珍等,和魯迅通信,介紹蘇聯革命文學,代魯迅搜集蘇聯優秀版畫和革命書刊,來往密切,同魯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3年起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抗戰期間
春城飛花
1933年秋回國,曾參加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時期在重慶主編蘇聯文學叢書。
1954年秋,曹靖華教授(左一)
1949年後,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蘇友好協會理事,《世界文學》雜誌副主編、主編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俄語系主任、教授。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
20世紀20年代起
曹靖華為《作文》雜誌題詞
1987年3月10日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勳章。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即景抒情類的散文,主要指“雲南抒情”、“廣西抒情”與“福建抒情”三組抒情散文,是曹靖華歌頌社會主義變革與建設的篇章。作者把這類散文當成遊記來寫,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洱海一枝春》中有這樣的描寫:“洱海這面光潔的梳妝鏡……蒼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而坐,相偎相依,好像對鏡理妝,凝視洱海……”類似這樣的藝術描寫,使曹靖華即景抒情散文具有濃郁的詩意。
曹靖華十分重視散文的藝術技巧。他說:“古今中外的文藝大師,除在文章內容上用工夫外,沒有不兼在藝術技巧上下工夫的。”他的散文雖然不能說全是精晶,但絕大多數散文經過苦心經營、反覆打磨,賦予它們以鮮明的藝術亮色。
曹靖華的散文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往事漫憶,一類是即景抒情。而往事漫憶類的作品,是其散文創作中分量最重、也是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文。尤其對白區文學活動與革命活動的回憶和對魯迅、瞿秋白等革命先輩的緬懷,不僅具有史料價值,而且是寫得很美的散文。如《素箋寄深情》、《道是平凡卻不凡》、《好似春燕第一隻》、《無限滄桑話遺簡》、《望斷南來雁》、《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等。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魯迅與秋白
尤其他善於在敘述描寫中,用四字的成語、片語或短語去結構句式,形成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節奏,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清亮典雅的韻味。
曹靖華散文選集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春城飛花》(散文集)1978,陝西人民
《飛花集》(散文集)1978,上海文藝
《曹靖華散文選》1983,陝西人民
《曹靖華抒情散文選》1988,作家
《望斷南來雁》(散文集)1988黃河文藝
《三姊妹》(劇本)俄國契訶夫著,1925,商務
一月九日
《煙袋》(短篇小說)蘇聯愛倫堡等著,1928,未名社
《第四十一》(中篇小說)蘇聯拉甫列涅夫著,1929,未名社
《鐵流》(長篇小說)蘇聯綏拉菲摩維支著,1931,三閑書屋
《一月九日》(特寫)蘇聯高爾基著,1931,蘇聯中央出版局
1946年 曹靖華/譯 蠢貨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
《蘇聯作家七人集》(小說集)蘇聯拉甫列涅夫等著,1936,良友
《遠方》(中篇小說)蘇聯蓋達爾著,與尚佩秋合譯,1938,文生
《死敵》(短篇小說)蘇聯邵洛霍夫等著,與尚佩秋合譯,1939,生活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中篇小說)蘇聯卡達耶夫著,1940,生活
《恐懼》(劇本)蘇聯亞菲諾甘諾夫著,1940,文生
《油船“德賓特”號》(長篇小說)蘇聯克雷莫夫著,1941,讀書
《夢》(短篇小說集)蘇聯卡達耶夫等著,1942,文林
《鮮紅的花》(民間故事)1942,文林;又名《魔戒指》,1950,三聯
《虹》長篇小說)蘇聯瓦西列夫斯卡著,1943,新知
《星花》(短篇小說集)蘇聯拉甫列涅夫等著,與尚佩秋合譯,1943,東方分社
侵略
《望穿秋水》(劇本)蘇聯西蒙諾夫著,1944,新地
《保衛察里津》(長篇小說)蘇聯阿·托爾斯泰著,1944,北門
《至青年作家及其他》(論文集)蘇聯阿·托爾斯泰等著,1946,上雜
《城與年》(長篇小說)蘇聯斐定著,1947,駱駝
《曹靖華譯著文集》(1—11)1989,北京大學出版社等(未出齊)
散文
《一束潔白的花》(張羽、岳鳳麟等編)1988,文化藝術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三五年是多久
羅漢嶺前吊秋白
安得一飲黃河水,九泉長眠願已足!
片言隻語話當年
花
憑弔“新處女”
好似春燕第一隻
哪有閑情話年月
素箋寄深情
一個沒有拍攝的小鏡頭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雪霧迷濛訪書畫
洱海一枝春
天涯處處皆芳草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艷艷紅豆寄相思
尾尾“沒六”洞中來
憶梅園
望斷南來雁
深滬春意濃似酒
秦淮夜話
風雪萬里徠栽鐵花
無限滄桑話遺簡
智慧花開爛如錦
永生的人
小米的回憶
電工”魯迅
紅岩歸來
訪重慶沙坪壩舊居
春溫漾漾滿清泉
一枚牙章
憶范文瀾同志
懷念慶齡同志
懷念費定同志
粽香飄飄憶當年
鄉情小札
關懷和支持
“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的翻譯家
作為我國俄蘇文學界的老前輩,曹老從上世紀20年代初起就直接從俄語翻譯介紹進步的俄國文學和蘇聯文學。他的這項工作一開始就得到魯迅、瞿秋白的熱情關懷和支持。大家知道,以魯迅、瞿秋白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工作者把介紹俄羅斯文學和蘇聯文學當作莊嚴的革命任務。魯迅把它比作“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和“普羅米修斯取天火給人類”。瞿秋白則強調“翻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名著,並且有系統地介紹給中國讀者……這是中國普羅文學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早在1921年,曹老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就結識了瞿秋白(那時瞿秋白擔任中國班的課堂翻譯)。回國后,1923年曹老的第一篇譯作---契訶夫的獨幕劇《蠢貨》,經瞿秋白推薦發表在《新青年》上。
1924年
吶喊
在那風雨如磐、寒凝大地的舊中國,曹老冒著白色恐怖的威脅,不顧個人安危,幾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翻譯介紹了大量蘇聯革命文藝作品,據不完全統計,約三十種,近300萬字。1989-1993年編印完成的《曹靖華譯著文集》共計11卷,其中譯作就佔8卷。
回顧
曹老從事翻譯工作的整個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主要譯作有《三姊妹》、《白茶》、《煙袋》、《第四十一》、《鐵流》、《蘇聯作家七人集》等。這些作品,特別是《鐵流》,它是曹老翻譯的代表作。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神州國光社約魯迅編一套新俄文藝作品,定名為“現代文藝叢書”,選了10部作品,其中《鐵流》一書便約當時在列寧格勒的曹靖華擔任翻譯。但待到全書譯畢時,國內局勢發生了嚴重變化,反動當局對進步文化事業的壓迫日益加劇,神州國光社聲明廢約,其他各書店也都不敢承印。於是,魯迅就從自己拮据的生活費里擠出一千大洋,假託一個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三閑書屋”的名義印了三部書,那就是《毀滅》、《鐵流》、《士敏土之圖》。這裡所說的“三閑”指的就是魯迅(《鐵流》的編校者)、瞿秋白(《鐵流》俄文版長篇序言的譯者)和曹靖華(《鐵流》的譯者)。
心血
《鐵流》中譯本的問世,確實凝聚了他們三位前驅者的心血,由於他們堅忍不拔的努力,終於使這部作品“在岩石似的重壓下”,“在讀者眼前開出了鮮艷而鐵一般的新花”。隨著《鐵流》在讀者中的傳播,它在社會上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效應。著名作家孫犁寫道:“中國大革命前後的一代青年學生,常常因為喜好文學,接近了革命。他們從蘇聯的革命文學作品里,受到激動,懷著反抗的意志,走上征途……那一時期在中國影響最大的,要算綏拉菲莫維支的《鐵流》和法捷耶夫的《毀滅》”。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同志也說過:“延安有一個很大的印刷廠,把《鐵流》一類的書不知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參加長征的老幹部很少沒有看過這類書的。它成了激勵人民、打擊敵人的武器了……”等等,由此可見一斑。
魯迅對曹老這階段的譯介工作曾給予充分的肯定,他在臨終前幾天抱病寫完的《曹靖華譯〈蘇聯作家七人集〉序》中,稱曹老“對於原語的學力的充足和譯文之可靠,是在讀書界中早有定論”。同時指出,那時翻譯界有不少人士趨附時風,名噪一時,而曹老“並不一哄而起”,“當時好像落後”,“後來卻成為中堅”。魯迅特別讚許曹老“一聲不響,不斷地翻譯著”的實地勞作的精神。他寫道,曹老“不尚廣告,至今無煊赫之名,且受排擠,兩處受封鎖之害。但他依然不斷地在改定他先前的譯作,而他的譯作,也依然活在讀者們的心中。”
階段
曹老翻譯工作的第二個階段,是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其中高潮是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他被西北大學解聘后,從陝西抵達重慶,見到了周恩來同志,周恩來熱情地推薦他到中蘇文化協會工作。抗戰期間,國統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曹老在中蘇文化協會雖說有一份工作,但不領薪俸,而稿費收入又極不穩定,一家人生活十分窘困。那時,曹師母要給人家拆洗衣被、編織毛衣,以補貼家用;他自己還需要在住所旁開荒種菜。然而,曹老不向困難低頭,埋頭苦幹,鬥志彌堅。這時期,他擔任《蘇聯文藝叢書》主編,後來還編了一套《蘇聯抗戰文藝連叢》。
與前一階段相比,曹老不僅自己繼續不斷地翻譯出一部部新作,如小說《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虹》、《保衛察里津》、《油船“德賓特”號》,劇本《侵略》、《望穿秋水》等,同時還要團結文藝界進步的力量,如著名作家、翻譯家茅盾、戈寶權、張鐵弦、彭慧等共同戰鬥。因此,他工作的範圍擴大了,工作的責任也加重了,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緊密結合革命鬥爭的需要,借取蘇聯反法西斯文藝作品的熱情和火焰去照亮、鼓舞中國讀者獻身於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戰鬥。曹老不愧為文化戰線上英勇奮鬥、功績卓著的反法西斯戰士。1945年8月,毛澤東同志赴重慶舉行國共和談,在談判期間,毛澤東同志親臨中蘇文化協會參觀,了解蘇聯文學作品出版的情況,並在他的臨時住所桂園約見了曹老。
曹靖華[現代文學翻譯家]
對於父與子不同年代的人,同問一句,那個和綏拉菲摩維奇、瓦西列夫斯卡婭、拉甫列涅夫、阿·托爾斯泰、卡達耶夫,以及整個蘇聯文學相連的中國名字,可曾記得?可曾知道?
一個年代結束,一種文學淡出,一個國家消失,一個名字飄落———曹靖華,一如他自己的散文《飛花 集》。
一位研究者曾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發現過一本1931年由曹靖華翻譯、瞿秋白代譯序言、魯迅編校並自費印刷的初版《鐵流》。這個版本僅印了1000冊,當時又是禁書,能保存下來,彌足珍貴。
書的內封上,寫著6個鋼筆字“心愛的書之三”,落款“馮憑”。其後的兩張扉頁上,有一段同樣字跡的“寫在《鐵流》前面”:《鐵流》一出版,就“受著廣大群眾的熱愛”。他也買了一本,兩年間,此書跟著他“在日機的炮火下逃過難”,他卻一直未曾認真閱讀。1934年,國民黨頒布禁書條例和禁書單,《鐵流》被“明令禁止”,這反而促使他認真地讀起此書來,結果發現這“絕非凡品”,而是“明珠”,是“有著絕大意義的一本書”。閱讀中,這本書卻被人拿走了,於是他“好似丟掉了戀人一般,終日念念不忘,大有廢寢忘餐之概了”。後來,此書經過一番周折又回到手中時,他感到如見“久別重逢的故人”,“在半空中懸掛著的一個心,才算落到實地,嘴裡不由地說了聲‘我的天,你到底又物歸原主了’”。
著名的江姐和不那麼著名的丁佑君,都是被敵人虐殺的蜀中女傑。研究者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榜樣———娥琳娜,蘇聯小說《虹》中的女主人公。她們都曾和自己的女友一道買過、讀過、討論過曹靖華翻譯的這本書,都為書中娥琳娜落難受辱而始終不屈的形象所震撼,都立志一旦同樣的考驗來臨之時自己要像娥琳娜那樣堅強。
曹靖華的譯筆被讚歎為凄清而華美。評論者說,讀過此書的人們恐怕對書中的大部分情節早已淡忘,但相信這樣一個場面是決不會從他們的記憶中輕易抹去的:
“這時月明如晝。月光把全世界都變成了一塊天青色的冰塊……一個裸體女人在通往廣場的路上跑著。不,她不是在跑,她是向前欠著身子,吃力地邁著小步,蹣跚著。她的大肚子在月光下看得分外清楚。一個德國士兵在她後邊跟著。他的步槍的刺刀尖,閃著亮晶晶的寒光。每當女人稍停一下,槍刺就照她脊背上刺去。士兵吆喝著,他的兩個同伴吼叫著,懷孕的女人又拼著力氣向前走,彎著身子……這就是她,娥琳娜。”
曹靖華譯筆下的另一個場面同樣難以磨滅:
一艘白匪的小船向荒島駛來,中尉奔向小船,在他身後,瑪柳特迦毅然地舉起了槍。應聲倒下的,是她的愛人,也是被她擊斃的第四十一名白匪。
抗戰時期,從太行山區敵人包圍中出來的革命青年把一本油印的蘇聯小說《第四十一》送給譯者曹靖華,告訴他,戰士們遇到生死關頭,隨身攜帶的一切都可以拋棄,惟獨這本書和槍留在身邊,或者衝出重圍將它們帶走,或者同歸於盡。
而今,人們評價,儘管蘇聯解體,政治地圖發生巨變,這部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的革命文學作品卻依然閃耀著光華。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資深外國文學編輯孫繩武在不久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把當年的翻譯編輯工作稱為“替人民過濾‘不良’文學”。他認為,上世紀50年代,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對蘇聯文學介紹的分量大,現在看來,“也許有些二三流的作品不介紹過來也可以,算是做了一些多餘的工作”。
如今,那個年代不再。然而那些“優良”的蘇聯文學,永遠值得懷念。每當這時,就不能不想起曹靖華。
三門峽是秦晉豫薈萃之地,曾出現過許多傑出人物和歷史名人,遠的不說,現代的曹靖華就是其中的一位文化名人大家。
曹靖華
聯亞,系三門峽市盧氏縣五里川鎮河南村人,生於1897年8月,卒於1987年9月。在他90年的生涯中,經歷了清末以來我國歷史上各個不同的階段,留下了不少傳奇的故事,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現代大名人。青年時代,他就投入到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偉大事業之中。
新青年雜誌
在開封當蘇聯顧問團翻譯期間,他把魯迅的作品《吶喊》推薦給蘇聯顧問團成員瓦西里耶夫,瓦西里耶夫大為欣賞,隨後就把其中的《阿Q正傳》譯成俄文介紹到蘇聯。這是曹靖華作為中國第一人向蘇聯推薦魯迅作品,也是魯迅的作品第一次被譯成俄文。曹靖華與魯迅、韋素園等8人是在北平成立文學團體“未名社”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的。魯迅曾多次甚至抱病為曹靖華的譯稿寫“小引”,並設法出版。魯迅一生中唯一寫過一篇碑文,就是為曹靖華的父親曹植甫所寫。
1936年10月19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文學家魯迅逝世,曹靖華得知這個不幸的消息后痛哭失聲,曾撰《我們應該怎樣紀念魯迅》、《吊豫才》等5篇文章紀念魯迅先生。至此,在那白色恐怖之下,他除了找機會多次當面向魯迅請教、交流思想、共商大事外,還曾以亞丹、鄭汝珍、聯亞等化名與魯迅通信,共收到魯迅先生的信件292封,可見他們的革命友誼是多麼深厚。
1940年初,在周恩來直接提名和領導下,曹靖華參加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工作,主編“蘇聯抗戰文藝叢書”。一直到抗戰勝利的數年中,曹靖華又寫作了《抗戰三年來蘇聯文學之介紹》、《倫卡達耶夫》、《高爾基生平》等諸多文章,並譯出《列寧的故事》、《蘇聯空中女英雄》、《偵探隊長》、《油船德賓特號》、《保衛察里津》、《自由的搖籃》等蘇聯作品,加上他翻譯的《一月九日》、《鐵流》、《虹》、《侵略》、《城與年》等著作有300萬字。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翻譯出的蘇聯革命文藝作品,在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新中國誕生前夕和成立以後,曹靖華經常參與繁忙的文學、政治、社會活動,先後擔任過中蘇友好協會全國理事兼北京分會副會長、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1956年—1964年,曹靖華任《世界文學》主編,他為當時推動、發展中蘇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勳章”。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
粉碎“四人幫”后,他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學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一直到他骨折后和有病住院躺在病床上,他依然堅持撰寫文章、審閱文稿、接待來訪,關心教育工作和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的勞作精神,魯迅先生曾這樣贊他:“一聲不響,不斷地翻譯著。”董必武曾以“潔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動骨彌堅”的詩句讚譽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的風骨。
他生前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和建設,家鄉人民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