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刺刀的結果 展開

刺刀

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又稱槍刺,日本人稱為銃劍,是裝於單兵長管槍械(如步槍、衝鋒槍)前端的刺殺冷兵器,用於白刃格鬥。也可作為戰鬥作業的輔助工具。

刺刀由刀體和刀柄兩部分構成。按形狀分為片形(刀形或劍形)和棱形(三棱或四棱)兩種。按與步槍連接方式又分為能從槍上取下裝入刀鞘攜行的分離式和鉸接於槍側的摺疊式兩種。分離式刺刀多呈片形,有的刀背刻有鋸齒,並能與金屬刀鞘連接構成剪刀,具有多種功能。現代刺刀一般刀長20~30厘米,它在近戰、夜戰中仍有一定作用。

刺刀歷史


早期

13世紀中葉,中國首先發明了火槍,並逐漸傳入歐洲。金屬管狀火器在歐洲的出現,最遲不晚於1330年。在正式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是在1364年,義大利佩魯賈城兵器庫的清單:“500門炮,約8英寸長,可以持在手中,非常漂亮,能夠射穿任何鎧甲”。而最早的實物,是1849年在德國坦能堡發掘出來的、毀於1399年的的銅製手炮(Hand gun)。當時使用的前裝式火槍,裝填和發射一發彈藥通常需要一分鐘,所以火槍手往往需要旁邊有長矛手提供保護,以防適度兵襲擊。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西班牙步兵方陣基本隊形
西班牙步兵方陣基本隊形
1534-1632年西班牙步兵方陣編製
1534-1632年西班牙步兵方陣編製

刺刀雛形

據《大明會典》記載,中國明朝時(1451年)首次出現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從將火槍與長矛的性能融於一身這一點來說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國。直到100多年後的16世紀中葉,歐洲才出現了在獵槍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獵物的發明。

誕生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評價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改進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至此,火槍手終於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種而獨立成軍,並且同時扮演遠程火力投射和近戰衝擊的角色。
法國元帥沃邦(1633.5.15~1707.3.30)
法國元帥沃邦(1633.5.15~1707.3.30)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1703年11月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裝配沃邦式刺刀的法軍步槍
裝配沃邦式刺刀的法軍步槍
此時,隨著槍械技術的演進,一般以為刺刀已經成了輔助的戰鬥工具,外形大為簡化,往往只是一條有尖端的金屬棒。其位置多是偏向一邊,以便火槍手在裝上刺刀后,仍能由槍口裝填彈藥,由於火槍已經很長,槍刺長度大約在14至18寸之間。

發展

到了19世紀,刺刀的演進隨著歐洲列強的爭霸全球,和槍械一樣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視。一般是製成了長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刀刃在20寸以上。思維趨勢傾向為多功能,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不裝在槍上時也可以當成軍刀單獨使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到了19世紀後期,以彈簧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採用,刺刀的長度大為縮減,演變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狀,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長不到15寸也有,這種樣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座的設計也是經過許多變革,林明敦滾輪式步槍在槍管側面的刺刀座,下圖為裝上刺刀后的槍口近照,刀面水平,平行於地面。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刺刀仍是相當重要的軍械,士兵們人手一把,製造數量龐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戰鬥中,兩軍以刺刀對決的例子愈來愈少,到了二次大戰,只有中國軍隊和日軍還有大規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其他軍隊,多是以刺刀作為嚇阻工具,或是多功能的戰鬥刀,其長度也逐漸縮短。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日軍九六式輕機槍
日軍九六式輕機槍
日軍九九式輕機槍
日軍九九式輕機槍
德軍MP34衝鋒槍及斯太爾S1-100衝鋒槍、英軍斯登衝鋒槍、日軍百式衝鋒槍、美軍湯姆遜1923年和1927年型衝鋒槍都曾搭配了刺刀,但其實用價值是相當可疑的。
等到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普及,並配上了高容量彈匣之後,單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除了夜襲等敵我不明,兩方極度接近而且敵我混雜的時候,根本沒有端槍衝鋒的機會,大老遠就會給掃倒。最近一次的事例,是1982年在福克蘭島龍丹山陣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英軍發起了刺刀衝鋒,以29名英軍、 50名阿根廷部隊死亡的代價,奪下據點。可見偶而用之,倒也還有奇效。
二十世紀末,以三十米內刺刀見紅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放棄了拚刺刀的戰術理念。現代刺刀的發展,走上像瑞士刀一樣,講究多功能,而且要短小輕便、易於攜行。
81式刺刀
81式刺刀
87式刺刀
87式刺刀
95式刺刀(綠色柄為早期型號)
95式刺刀(綠色柄為早期型號)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雖然在今日實戰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但是仍是訓練部隊的一個重要課目,對培養體能,士兵的集體意識和殺氣,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齊步走,踢正步一樣,永遠不會從部隊完全消失。但是練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將其當成主要戰術,實戰時如同驅民於壑。
由於百年來各國生產了不計其數的刺刀,種類式樣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軍品搜藏的熱門項目。刺刀雖也是可以殺人的軍品,但是沒有槍械敏感,比起搜藏軍服、配件,卻又多了那麼一點致命的吸引力。

各部名稱


以大部而言,可分成 刀柄、刀格,刀身和刀鞘。
Hilt: 刀柄
Cross Guard: 刀格、鐔、刀鼻
Blade: 刀身
Scabbard: 刀鞘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刀柄細分

Grip/Handle: 刀把
Pommel: 刀頭
Press Stud: 刺刀座卡榫
Mortise Slot: 刺刀座槽
Spine: 刀把背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Flash Guard: 槍焰護片
Oil Slot: 注油孔
德國K98k步槍使用的84/98型刺刀
德國K98k步槍使用的84/98型刺刀
刀把的材質也是五花八門,有全金屬的、電木的、合成材質的。過去以木質為多,現代則多為合成材質。木把上有的又有各式的防滑紋,橫紋、斜紋、菱形紋等。
德國1898式握把的斜紋及注油孔
德國1898式握把的斜紋及注油孔
槍焰護片,顧名思議,是在刀把背上加裝一塊鐵片,以防槍口火焰傷及刀把和刀把背。有些久歷沙場的刺刀,因為沒有槍焰護片,刀把背上有明顯腐蝕痕迹。但這並不是常見的配置,只有德國制的刺刀才常看到。
注油孔是供潤滑油進入刀把內的一個洞,提供內部機件(刺刀座卡榫、刀鞘卡榫、彈簧等)潤滑之用。有人亦稱其為漏水孔,指的是萬一內部進水時,能讓水份快速流出。這也不是常見的配置。
刺刀座槽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重要指標。供毛瑟步槍使用的刺刀,和其他槍械的刺刀迥然不同;一般稱毛瑟刺刀座槽T/O型,而其他的為T型。以中國字而言,T/O型不如說是十字型更為妥切。這是毛瑟刺刀的重要特徵,沒有別種步槍使用此種座槽。毛瑟在1895年取得一項刺刀不接觸槍管的專利,但是到了1898年式才完成H型插座的設計,在此之前的毛瑟步槍,都是採用槍托下插座型式。另一個例外是阿根廷的1909型,為了重覆使用1891型步槍刺刀,因此阿根廷1909年型也採用了T型。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刀格細分

Quillion: 護手鉤
Muzzle Ring: 槍口環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槍口環是供刺刀固定在槍管之用,除了德國之外,各國刺刀都有槍口環。毛瑟考慮在槍管上加上外物會影響彈道,因此德國的刺刀從1898式起,都沒有槍口環,是其特色。不過外銷的毛瑟,卻都有槍口環,可能是因為買方堅持,覺得光是H插座不夠牢靠。
槍口環的長短,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型式的指標。刺刀座在槍托下的,槍口環延伸較長;毛瑟式刺刀的槍口環則緊貼刀背,因為其刺刀座便在槍管下。一個例外是Enfield No. 1 Mk III*和1907式刺刀的組合,在槍口下另外有一個圓柱供槍口環套入。由一把刺刀上,槍口環到刺刀座槽的位置,可以判斷出刺刀座到槍管的位置,也可判斷出刺刀座到槍口的長度。因此,大致可以決定槍枝前端各要件的相對位置,因而決定其形狀。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護手鉤在19世紀末期很流行,大多數刺刀都有這樣的設計,大多數向前彎;德國的1898系列刺刀護手鉤則向後(也叫Quill Back)。一次大戰後的刺刀大都去掉這一項配置。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刀身細分

Ricasso: 刃柄
Point: 刀尖
Edge: 刀刃
Fuller/Blood Grove: 血槽
Spine: 刀背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刃柄是最常有印記的部份,通常會印上生產者的廠徽或名字。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刀身的形狀、長短差距極大,但是可以粗分成單刃、雙刃,半雙刃三種。
單刃最有名的例子是日式的明治三十年式,其形狀如同武士刀,只有一面是鋒利的,另一面為刀背。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另外,單刃、半雙刃的刺刀,還可分成上方開鋒和下方開鋒兩種。當然此處的上方、下方指的是上刺刀時的方向。一般以下方開鋒較多,因為上方開鋒的刺刀,刺入人體時,傷口正對槍口;噴出的血液有可能大量進入槍管之中。
絕大多數的刺刀為半雙刃,差別僅在於刀背開鋒部份的長短。槍口火焰產生的高熱,對刺刀金屬會有一定影響,槍口下的部位,仿如不斷的經歷淬火程序,應當補強。多數刺刀的刀背為刀刃中最厚的部位,雙刃刀則無法達到此一目的。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德國在一次大戰中,還曾使用過一種“屠夫刺刀”,背面具有鋸齒(Sawback),當時曾引起交戰國的交相譴責,與毒氣、美軍的散彈槍,同列為不人道的武器。屠夫刺刀的正確名字是S98/05,是德國在一戰中最大量使用的刺刀之一。“屠夫刺刀”的刀身設計分為標準和齒背兩種。齒背刀是給軍官使用(而並非用來重創敵人),生產數量大約是標準刺刀的百分之五。但由於盟軍不斷以齒背刀來宣傳德軍殘暴,所以後期有很多鋸齒都被磨去。
“屠夫”這名字是美軍給它的外號,因為刀形類似當時屠夫使用的刀。S98/05的誕生是用來取代那非常龐大和重的98/02刺刀,而兩刀的設計都是基於壕溝戰的需要,作為挖掘及砍伐工具和刺刀。由於製作精良,非常耐用,而且也適用於Gew98和Kar98步槍,S98/05的生路歷程可劃分成三個階段:一戰、魏瑪和二戰。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以製造的難度而言,刺刀並不須要很精密的技術,普通鐵匠都可以打造。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刺刀在中國的生產,和槍械一樣,發展的非常緩慢;漢陽兵工廠在成廠十年中,生產了130,726各式槍支,卻只生產了2,310把刺刀。在軍閥時代至抗戰之前,更是大量向歐洲列強購入了各式刺刀。
中國自製的刺刀,主要是供漢陽造和各式土洋毛瑟步槍使用。漢陽造的刺刀為單刃,長度及造型類似日本的明治三十年式。中正式和其他毛瑟步槍的刺刀,刀刃形狀則有英式1907年式和比利時1924年式兩大類。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由於產量有限,造槍和造刺刀分開,因此到了抗戰時,地方部隊中有許多士兵沒有刺刀。例如開赴前線的川軍,記載中說有的槍栓要用繩子綁住才不會掉出,士兵一律沒有刺刀。有的部隊乾脆發給士兵大刀,以近供戰使用,至少大刀片的供應可以自給自足。

刀鞘細分

Throat/Mouthpiece: 鞘口
Frog Stud: 皮套榫
Chape: 鞘標
英國皮製1907年式刀鞘及帆布套
英國皮製1907年式刀鞘及帆布套
刀鞘在二十世紀初多為皮製,以厚實的皮革製成,兩端配上金屬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多以全金屬製造刀鞘。美軍則以合成材質、纖維板或金屬片作材料,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以電木製作,但還是以金屬為主。中國在抗戰時,因物資匱乏,曾以豬皮製造皮套,連著腰帶環,類似今日的民間獵刀皮套。日軍在戰爭末期,油盡燈枯,曾以竹片、木片製造刀鞘。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皮套榫也是一個鑒別刺刀年代的指標,一次大戰及之前的皮套榫,大致為圓型,狀如香菇,一戰之後,開始有L型出現,有如反置的衣鉤。近代美式刺刀則不用皮套榫,以雙鉤掛在彈帶上。
L型皮套榫
L型皮套榫

各種形式分類


Plug Bayonet: 塞入式槍刺
Socket Bayonet: 套筒型槍刺
Sword (Saber) Bayonet: 長刺刀
Knife Bayonet: 短刺刀
Triangular Bayonet: 三梭形刺刀
Integrated Bayonet: 摺疊式刺刀
從刺刀出現之後,便有人想到,為何不將刺刀固定在槍上,使用時伸出,不用時收起,一來不會有遺失之虞,需要時,也可以很快的備便。最早的摺疊式刺刀裝在荷蘭的1826/30年式火槍上,以螺栓固定在槍側。之後陸續有零星的例子,但是從未成為主流。近代較有名的是中國的五六 - 一式衝鋒槍,在槍管下有回疊的槍刺,仿自俄式的SKS摺疊槍刺。在越戰記錄片和電影中常有北越軍使有此型槍刺的鏡頭。但是五六 - 一式採用摺疊槍刺的理由,經濟上的考慮可能大於戰術思想的辯證。
刺刀
刺刀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摺疊式刺刀不能成為主流的原因,有如上述,士兵們使用刺刀的時機,千奇百怪,戰陣上使用反而是末節。裝在槍上的固定槍刺,當然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誕生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關於真正的刺刀的誕生,歐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不知名的法國人於1610年發明的;另一說法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但這兩種說法都認為世界上第一把刺刀的誕生是法國小城巴榮納(Bayonne),所以歐美把刺刀叫作“Bayonet”。這種最早的刺刀為雙刃直刀,長約1英尺,錐形木質刀柄也長約1英尺,可插入滑膛槍槍口。

評價

不論皮塞居是不是第一把刺刀的發明人,他確是最早將這種插塞式刺刀裝備部隊的人。1642年,已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改進

但是,插塞式刺刀存在連接不牢,妨礙射擊等缺點。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德國西部的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後來,各國軍隊對刺刀進行了許多改進和完善。20世紀50后,隨著步槍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刺刀的作用和地位日趨下降,但它仍是步兵進行面對面格鬥所不可缺少利器。

名稱來源


利爪30式刺刀
利爪30式刺刀
Bayonet的名字來自法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Bayonne,文件記載中 提到刺刀於1647年時第一次在此使用。刺刀最早是一種防禦性的武器,在前膛槍發射之後,以兩三層人牆和刺刀,抵擋敵軍的前進。刺刀是一種軍用品,沒有任何民用價值,從未見有人配上刺刀去狩獵的。但這並不表示民用槍不該有刺刀座,同樣的,有史以來,未曾聽說過有歹徒用上了刺刀的槍支去行搶的。

刺刀結構


早期

最早的刺刀是梭刀式樣的;因為早期的火槍只能裝填一發,重新裝填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火槍發射了彈丸之後,把刺刀裝上,當成長槍使用,而刺刀柄是藉塞入槍管來固定,因此完全排除了再度發射的可能性。此種刺刀稱為塞入式刺刀(Plug Bayonet)。此一時期的刺刀戰術有兩個特性:一是刀和槍是不相容的,二是刺刀的地位和槍相等,如果不是更重要一些。

改進

D80軍刺刀
D80軍刺刀
隨著時代的演進,當然有人想到槍和刀不需要互相排斥,法國的要塞專家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在1688年發展出了套在槍管外的套筒型槍刺(Socket Bayonet),在槍管外有一個突起的卡榫,在套上刺刀后扭轉入套筒的凹槽固定。此時,隨著槍械技術的演進,一般以為刺刀已經成了輔助的戰鬥工具,外形大為簡化,往往只是一條有尖端的金屬棒。其位置多是偏向一邊,以便火槍手在裝上刺刀后,仍能由槍口裝填彈藥,由於火槍已經很長,槍刺長度大約在14至18寸之間。

19世紀

到了19世紀,刺刀的演進隨著歐洲列強的爭霸全球,和槍械一樣有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再度受到了重視。一般是製成了長刀(Sword/Saber Bayonet)的形式,刀刃在20寸以上。思維趨勢傾向為多功能,裝上步槍可以當刺刀用,不裝在槍上時也可以當成軍刀單獨使用。

一戰時期

到了19世紀後期,以彈簧為助力的固定卡榫被普遍採用,刺刀的長度大為縮減,演變成短刀(Knife Bayonet)形狀,刀刃在20寸以下,甚至全長不到15寸也有,這種樣式基本上一直沿用至今日。
刺刀座的設計也是經過許多變革,林明敦滾輪式步槍在槍管側面的刺刀座,下圖為裝上刺刀后的槍口近照,刀面水平,平行於地面。

二十世紀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刺刀仍是相當重要的軍械,士兵們人手一把,製造數量龐大,至今仍有大量留存。但是在真正戰鬥中,兩軍以刺刀對決的例子愈來愈少,到了二次大戰,只有中國軍隊和日軍還有大規模使用刺刀拚斗的例子。其他軍隊,多是以刺刀作為嚇阻工具,或是多功能的戰鬥刀,其長度也逐漸縮短。

刺刀發展史


大約在1640年,刺刀作為前裝滑膛槍的配裝武器,創製於法國東南部的巴榮訥城,法文刺刀(Baionnette)一詞就是由該城的名稱Bayonne演變而來,並一直沿用到今。
刺刀主要配裝於步槍上,它使用的鼎盛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當時單發步槍是各國步兵的主要武器,火力較弱,刺刀作為一種重要的戰術突擊的格鬥武器極受重視。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的廣泛使用,步槍本身的作用和地位明顯下降,使用刺刀的機會就更少了。戰後,刺刀的發展進入了低潮,一些人甚至主張乾脆取消刺刀。70年代,美國陸軍甚至取消了刺刀訓練科目。
80年代以後,刺刀重新受到各國軍隊的重視,英、美等國研製並裝備了新式刺刀。新式刺刀在保留拼刺功能的同時,突出了多功能,除了能刺、切、割、鋸外,還增加了剪鐵絲、開罐頭、起螺釘等功能。與此同時,供空軍、海軍、特種兵等諸兵種使用的多功能匕首(救生刀)也得到了發展。
早期的刺刀是塞式刺刀,呈劍形,刀長30~60厘米,上面有一個木質錐形刀柄,可插進滑膛槍管的槍口內,作拼刺用,取代使用已久的長矛。這種刺刀問世不久就開始逐步向整個歐洲擴散。但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陷:一旦刺刀插入槍管內,就不能再進行射擊;若插得太緊,則不易拔出;若插得太松,則容易脫落。後來為解決上述問題,又有人研製了一種刺刀,它在刀柄上裝兩個滑動環,可將刺刀套在槍口上。
1688年,法國陸軍元帥戴沃邦設計出了套筒式刺刀。這種刺刀截面呈十字棱形,套在槍口部,靠槍管上的卡筍和刺刀上的卡槽將刺刀固定。由於性能良好,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於1700年前被歐洲各國軍隊所採用。后經過一些改進,使該刺刀固定更加牢靠。目前包括比利時FN FAL、FNC在內的許多步槍所配裝的刺刀採用的都是這種連接方式。
1750年以後,又出現了用彈簧卡筍與槍連接的刺刀。這種刺刀用類似於刀把的手柄代替了套筒,靠彈簧制動裝置將刺刀固定在槍口一側的凸筍上。這類刺刀多在護手處設有槍口環,上刺刀時套到槍口上,增加與槍連接的可靠性,而且刀身設計比較靈活,從槍上取下后可作匕首或其它工具使用,便於握持。1855年後這類刺刀開始為許多國家所接受,被許多步槍採用,至今仍在使用。
在刺刀與槍的連接方式不斷改進的同時,刀身形狀也開始向多樣化發展,並陸續出現了一些兼具其它用途的多功能刺刀:有些刀身是單刃的和雙刃的,也可作匕首用;有些刀身上開有鋸齒,可以鋸割物體;有些刀身與刀鞘配合作剪刀用;有些帶重型刀片作砍刀用;還有些製成鏟形,用來挖土溝,等等。

各國發展史


俄羅斯

1959年開始生產7.62毫米AKM突擊步槍時就為其配備了一種多功能刺刀,並一直使用至今。其刀身用工具鋼製成,表面鍍鉻,單刃,無血槽,刀口較鈍。刀身上有鋸齒,可鋸割金屬器物。刺刀的橫擋護手上有槍口環,刀柄端部有一按鈕,用於與槍連接。刀鞘和刀柄夾板的材料均為玻璃鋼,刀鞘前部的金屬鑲件上有一個T型駐筍和剪切刃,將駐筍套入刀身上的長孔,刺刀和刀鞘配合就成為剪絲鉗。由於刀鞘和刀柄均為絕緣體,可用於剪斷電壓較高的電線。
刺刀及其刀鞘總重438克,刺刀重312克,刀鞘重126克;刺刀全長273毫米,刀身長150毫米,刀柄長123毫米;刀身最大寬度30毫米。這種刺刀現也裝在5.45毫米AK74突擊步槍和“德拉貢諾夫”7.62毫米狙擊步槍上,刀柄外形略有改進。

英國

1985年裝備了5.56毫米L85A1突擊步槍,並研製了新式刺刀。新式刺刀的刀身由不鏽鋼整體鑄造,強度高,單刃,開有血槽,靠近根部有一段50.8毫米長帶齒的刃口,可用於割斷繩索。刀柄用尼龍材料製成,其上有一個開瓶器。刀鞘也用同種尼龍材料製成,端部有一個鋼質鑲件,此鑲件也可當作開瓶器使用,但與刀柄上的開瓶器有所不同。鑲件面板上有一個駐筍,將刀背上的長孔卡到駐筍上,刀身和刀鞘配合可剪斷鐵絲。駐筍形狀較複雜,刀身卡到駐筍上的方式只有一種,可保證刀身卡入時方向不會弄反。刀鞘上裝有178毫米長的鋸條,用於鋸割木質材料,鋸條可摺疊和快速更換。此外,刀鞘的一側面上還裝有油石,用於磨刀刃。這種刺刀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多功能刺刀。

美國

1961年到1987年初,美國M16系列步槍裝備的一直是M7式刺刀,其性能較差,功能又少。在蘇聯、英國等採用多功能刺刀后,美軍於1987年3月開始配發M9式多用刺刀。其刀身用不鏽鋼經鍛壓製成,表面呈淺灰色,刃口鋒利。刀身上的鋸齒和銼齒堅硬又鋒利,能鋸穿飛機的殼體。深綠色刀柄採用尼龍材料,呈圓柱形,表面刻有網紋和環形槽,握持手感好,防滑,電絕緣性能也好。刀鞘也是用同種尼龍材料製成,強度很高,在野外實戰環境中不易破損。刀鞘底部為鋼質鑲件,鑲件上有駐筍和剪切刃口,最頂端為螺絲刀刃口,刀背上的長孔套在刀鞘的駐筍上並與剪切刃口配合,能剪斷直徑12.7毫米的麻繩或兩根扭結在一起的蒺藜鋼絲。刺刀的橫擋護手上有槍口環,刀柄座上開的兩個小卡槽定位,定位方法與M7式刺刀一樣。
刺刀及其刀鞘總重810克,刺刀重413克,刀鞘重397克;刺刀全長310毫米,刀身長182毫米,刀柄長128毫米;刀身最大寬度37毫米,刀身厚6毫米,鋸齒段長75毫米。

日本

日軍對刺刀的重視程度,由其九九式輕機槍上都裝有刺刀座可見一斑,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特例。英軍也曾在斯登衝鋒槍上搭配了刺刀,但其實用價值是相當可疑的。我國九五式班用機槍早期型號也曾安裝刺刀后迅速取消。

經典刺刀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從左到右依次為:蘇聯AKM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捷克AKM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澳大利亞“歐文”M1943衝鋒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埃及“哈金”42/49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其刀鞘、瓜地馬拉“賽特邁”M1968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比利時FNFAL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波蘭AK47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中國56式半自動步槍的刺刀、蘇聯“西蒙諾夫”SKS步槍的刺刀、捷克VZ52/57步槍的刺刀、瑞士SIGM1957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智利軍用砍刀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從上到下依次為:西班牙M41刺刀及其刀鞘、法國M1892/16刺刀及其刀鞘、巴西軍隊作戰用的39/45大砍刀及其刀鞘、英國“恩菲爾德”P1907刺刀及其刀鞘
從左到右依次為: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烏拉圭“毛瑟”步槍的M1908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13毫米
德國98步槍的M1908閱兵型刺刀,刺刀長430毫米
德國1908/34刺刀
英國“恩菲爾德”No.1MKⅢ步槍的P1907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577毫米
蘇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的刺刀,刺刀長510毫米
西班牙98/43卡賓槍的砍刀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380毫米
瑞士工兵用的96/11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605毫米,可配裝在1911步槍上
瑞士K31匕首型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44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4MKⅡ步槍的刺刀及其刀鞘,刺刀長250毫米
英國“恩菲爾德”No.9步槍的刺刀,刺刀長255毫米
德國“德馬哥”匕首及其刀鞘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比利時裝在FNFAL自動步槍上的管式單功能刺刀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美國M9式刺刀及設計圖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刺殺用冷兵器]

刺刀類型


二十世紀末
等到半自動和全自動武器普及,並配上了高容量彈匣之後,單兵的火力大增,刺刀的地位更是江河日下,除了夜襲等敵我不明,兩方極度接近而且敵我混雜的時候,根本沒有端槍衝鋒的機會,大老遠就會給掃倒。最近一次的事例,是1982年在福克蘭島龍丹山陣地(Mount Longdon, Falkland Island),英軍發起了刺刀衝鋒,以29名英軍、 50名阿根廷部隊死亡的代價,奪下據點。可見偶而用之,倒也還有奇效。
二十世紀末,以三米內刺刀見紅著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放棄了拚刺刀的戰術理念。現代刺刀的發展,走上像瑞士刀一樣,講究多功能,而且要短小輕便、易於攜行。
日軍刺刀
日軍刺刀
刺刀雖然在今日實戰上的重要性日益減小,但是仍是訓練部隊的一個重要課目,對培養體能,士兵 的集體意識和殺氣,有很大的助益;就如同齊步走,踢正步一樣,永遠不會從部隊完全消失。但是練兵者也莫要本末倒置,將其當成主要戰術,實戰時如同驅民於壑。。
由於百年來各國生產了不計其數的刺刀,種類式樣繁多,因此搜集刺刀也是軍品搜藏的熱門項目。刺刀雖也是可以殺人的軍品,但是沒有槍械敏感,比起收藏軍服、配件,卻又多了那麼一點致命的吸引力。

軍隊刺刀口令


Fix Bayonet: 上刺刀
Bayonet ━ Charge: 拚刺刀
Un-Fix Bayonet: 下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