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沙湖的結果 展開

沙湖

武漢市武昌區沙湖

寧夏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世間少有”的文化旅遊勝地。

寧夏沙湖生態旅遊區是一處融合江南水鄉之靈秀與塞北大漠之雄渾為一體的“絲路驛站”上的旅遊明珠。主要景點有沙湖國際沙雕園、鳥島(百鳥樂園)、湖東濕地(鳥類觀測站)、新門區廣場、沙湖題字石等多餘處景觀組成。

2000年被中央精神文明辦公室、國家建設部、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文明旅遊風景區”,2018中國黃河旅遊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生態旅遊目的地。

歷史變遷


史料顯示,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有將近萬畝的規模。在100多年前,東湖屬沙湖水系。任桐在《沙湖志》中將沙湖與東湖並稱為大小沙湖。東湖、沙湖及白洋湖原本相通,並與長江相連,清末修築武昌至青山的大堤以後,三者才分離。
沙湖
沙湖
1900年,粵漢鐵路的建設,將沙湖人為地一分為二,分別為“沙湖”(又稱“外沙湖”)和“內沙湖”。20世紀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畝左右。
抗戰期間,沿湖居民驟增,紛紛圍湖造田、建房,湖泊開始大面積萎縮,船埠頭也逐漸廢棄。到上世紀80年代,沙湖面積減少到6000餘畝。直到那時,白尾海雕灰鶴、鶚等國家一類保護鳥類都一直是沙湖的“常客”。10多年前,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填掉了部分沙湖水面。
20世紀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
20世紀80年代開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間幾乎就沒間斷過。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樓盤),2000年動工修建的友誼大道從中山路到湖北大學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后,沙湖一帶就成為開發熱土,湖北電視台門前現公正路以內全部是沙湖水域外。
2001年,沙湖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4A級生態旅遊區。
武漢沙湖一角
武漢沙湖一角
2004年武昌積玉橋曾拆出一個古沙湖船埠頭,裸露的石墩上,可數出五六道當年船纜繩勒出的槽痕,深淺不一,它無聲地訴說著沙湖萎縮的歷史。武昌沙湖船埠頭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約600年。當時沙湖面積近萬畝,湖上船帆點點,農民就將小船靠在這裡,再進城辦事;晚清時期張之洞為減輕水患,修建武豐閘、武泰閘、萬年閘等閘壩,湖泊面積有所縮小,但仍達7000餘畝。
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沙湖污染嚴重,成為非人體接觸的劣五類水質,已不適合水產養殖。
2007年,沙湖被禁止養魚。同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2013年又榮獲CCTV“中國十大魅力濕地”稱號。
明顯的變化,沙湖被填,尤以內沙湖的縮減則最為明顯,其原面積約為1275畝,1994年還有600餘畝,但是現在水面面積僅剩119.85畝。沙湖,昔日的郊區湖如今已變成城中湖。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湖周邊建造了很多學校、辦公樓、住宅樓。由於填湖現象時有發生,沙湖水面縮小了1000多畝。再加上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影響,湖水污染嚴重,湖泊自然生態遭嚴重破壞,沙湖正在失去濕地的特徵和價值。不僅過去常見的多種珍稀鳥類一去不復返,就連湖中的魚類都常因湖水污染嚴重而大量死亡。沙湖就這樣沉寂了下來,離人們的視線越來越遠,逐漸成為一道逝去的風景線。

景觀特點


沙湖琴園踏青
沙湖琴園踏青
而歷史上,沙湖卻有過自己的美麗與風光。明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六子朱幀為楚王,朱幀就藩武昌長達五十多年。
沙湖因景色秀麗、環境優美,很受朱禎的喜愛。沙湖邊蘆葦常被朱禎製成音質優美的蘆笛,故沙湖又曾名“歌笛湖”。清末湖北道員任桐極愛沙湖之美,曾自封“沙湖居士”,別號琴父。任桐在沙湖邊仿《紅樓夢》中大觀園修建了中國第一個帶有現代特徵的遊樂公園,並以“琴園”命名,園內按四季造景,春景有花柳塘,夏景有荷塘,秋景有月榭,冬景有梅嶺,園中還有“樂樂廳”等建築。同時在庭院邊修了一條路接通長江與沙湖,名為“琴園路”。園林建成后,轟動一時,成為當時著名的庭院,為當時聚居武漢的各路文人雅士必游之地。康有為曾經為之作聯:“琴譜茶經,輪換風雅;園花池月,悟徹禪機。”抗戰時期,琴園被毀,琴園路也被訛傳成秦園路,不過自九十年代起湖北大學經過修建和改造在湖北大學的沙湖邊重修一個琴園以供學生休閑和學習。
積玉橋這個地名,與沙湖也不無淵源。據《江夏縣誌》記載,積玉橋原名鯽魚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座內室一丈多的石橋。每年夏季沙湖漲水時,附近的居民就在橋孔處捕魚撈蝦,所捕之魚多為鯽魚,遂稱此橋為鯽魚橋,並泛指附近之地。後來這裡成為運送鑄造銅元材料的車輛至銅元局的必經之地,便取堆金積玉之意,將鯽魚橋諧音雅化為積玉橋。1931年石橋毀壞,193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墩、木頭橋面的橋樑,1938年又毀,現僅殘留橋基,尚可依稀辨認。積玉橋作為區片名稱則沿用至今。

填湖事件


2008年,夢湖水岸的圍牆外就是煙波浩淼的沙湖水面,天藍水清,令人心曠神怡。
2009年,武漢花費9500萬元,對武漢第二大“城中湖”——沙湖進行清淤,數萬立方淤泥被人“遺忘”在湖邊,佔用幾萬平米湖面。
2009年9月,沙湖清淤工程開始,當時居民都拍手叫好,認為身邊湖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然而,讓夢湖水岸小區居民疑惑的是,大量從沙湖清出的淤泥被堆在小區臨湖棧道欄桿邊,面積越來越大。
2010年,沙湖清淤,淤泥將小區圍牆外的水域佔據了。
2010年清淤工程結束后,這片淤泥也無人問津。風一吹,淤泥的臭味就飄進居民家中。
2012年5月31日武漢市委、市政府工作會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說“沒有一座城市有武漢這麼多的湖,但如果不能保住,我們就會背上千古罵名。”阮成發還曾告誡官員,別因填湖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2014年,沙湖淤泥越積越多形成陸地,上面又被人堆積了成片的建築垃圾。在夢湖水岸小區臨湖欄桿邊,以前的湖面被大片淤泥佔據,最遠處離小區圍欄近百米(寬度),長數百米。在這段淤泥帶上,居民分割成一塊塊菜地,上面種滿了各種蔬菜。
2014年1月,夢湖水岸居民和臨近的湖北大學師生髮現,這段遺留多年的淤泥上,竟然有人運來了建築垃圾,準備在這裡修路。規劃部門在這裡規劃了一條長約1.2公里,寬20米的馬路,並在下面設箱涵,將周邊雨水收集至二郎廟污水處理廠。這一方案遭致了小區幾百居民、鄰近湖北大學師生以及愛湖護湖人士的反對。在淤泥灘的西邊是一片濕地,而在淤泥灘的東邊是湖北大學的院牆。湖北大學院牆邊,只有一條3米寬的人行道,人行道的盡頭是湖北大學附屬小學。
2014年1月10日下午,沙湖環湖道路建設項目召開通氣會,邀請沙湖周邊企業、業主、高校以及護湖志願者代表,為環湖路的建設獻策。這一方案遭致強烈反對,愛湖人士認為,規劃的環湖路北段北面幾十米,就是平行的團結大道,再修建20米的道路根本沒有必要,勢必佔用過多湖面,而且會給小區、學校帶來安全隱患和噪音污染。
2014年12月5日,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發布了《沙湖環湖路北段(沙湖大橋~福星西路)規劃方案批前公示》,公示顯示,這條道路長1741.97米,紅線寬6~20米。這塊被填湖形成的陸地,目前已被水務部門踢出沙湖藍線(水岸線)保護範圍了,因為之前20米寬的方案遭致反對,該局對方案進行了調整,這條路準備修成6米寬的綠道,僅供行人和自行車通行。因為附近小區污水向沙湖直接排放,環湖北路下面修建箱涵將污水引至污水處理廠刻不容緩,不可避免要佔用湖面和沙湖邊的藕塘。
2015年1月9日,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這個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湖泊保護條例。如今,被淤泥侵佔的湖面上又將修建起道路。周圍居民拿著同一地點7年來拍攝的照片表示了他們的疑惑:“為何改善環境的清淤工程變成了填湖的違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