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墓
中國歷史遺跡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法聖墓。商鞅商君墓位於今l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后,法家的後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於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後來法家的後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商鞅原名衛鞅,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的偉大政治家,被尊為“千古法聖。”法者,制度之大名。周之六官,官別其守,而陳其點,以擾乂天下,是謂之法。故法家者流,則猶通俗所謂政治家也,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鞅之作法也,盡九變以籠五官,核其憲度而為本治。民有不率,計畫至無俚,則始濟之以攫殺援噬。此以刑為法,非以民為本。刑既箸版,由不得剟一字也。故太史公之曰:“法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他為秦孝公打了大勝仗,得了西河之地,秦孝公就封他為商君,把商於一帶的十五座城池封給他,衛鞅就叫商鞅了。公元前338年,也就是周顯王31年,秦孝公得重病死去,太子駟即位就是秦惠文王。當初商鞅變法的時候,太子駟堅決反對,可他是太子,不能治罪,商鞅認為是老師沒有教育好的原因,便把太子駟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割掉了,又給公孫賈的臉上刺了字。如今太子當上了國君,公子虔這幫人自然得了勢。“方孝公以國事屬鞅,鞅自是得行其意,政令出內,雖乘輿亦不得違法而任喜怒。其賢於湯之窺人主意以為高下者,亦遠矣。辱大子,刑公子虔,知後有新主能為禍福,而不欲屈法以求容閱。烏乎!其魁壘而骨鯁也。”秦惠文王即位后給商鞅加了個謀反的罪名,下令逮捕並車裂商鞅。然後把他的殘骸暴屍咸陽街頭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了商鞅全族。
商鞅手下有一個門客名叫屍佼,是跟著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搞變法的,商鞅平日待他很好,“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如今商鞅落了這麼個下場,屍佼於心不忍,便趁夜偷了商鞅的屍首,悄悄逃走,想把商鞅的遺骨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秦驛山下這地方原先是個大鎮,叫德豐鎮,鎮東黃河邊有個大渡口,叫德豐渡。屍佼到德豐渡時,盤查甚嚴,他沒有證件,又害怕一人犯法,全家連坐,只得說了實話,說他車上運的是商鞅的屍首,想到衛國。守渡口的軍士一聽,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但他們又不知該如何處理,便把這個叫屍佼的門客和他的馬車扣押起來,派人速報咸陽。屍佼看事情不好,設法逃跑了,因為過不了黃河,就折返方向去了蜀國。他把運商鞅屍骨的馬車留在了渡口。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畢竟還對老百姓有些好處,當地人知道了這件事,便把商鞅的屍骨葬埋於秦驛山下,後來還立了塊墓碑。這塊墓碑抗日戰爭前夕還在,墓冢直到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才夷為平地。
明嘉靖《郃陽縣誌》記載:商鞅墓,郃陽(今合陽)縣東四十里夏陽(今洽川)。參政彭有詩云“郃陽東去有荒村,衛鞅於今冢尚存。正是天留遺臭在,與人指點罵商君”,雖然這是古人反對商鞅和法家的詩作,但這已經表明商鞅墓位於合陽洽川鎮確為歷史事實,並且在明朝時期商鞅墓還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