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鼓
朝鮮鼓
朝鮮族鼓為兩面鼓,其兩端音高不同,是打擊樂器之一。一般由兩端繃緊皮面的空心圓筒構成,以一根或一對木槌敲擊時發出深沉的咚咚聲。
朝鮮鼓
依材料分:圖鼓、濤鼓、畝鼓、與鼓、是鼓、忒鼓、同鼓等。
依形狀大小:月鼓,打鼓,四鼓,篇鼓等。
其中抓鼓是中國最小的鼓,僅用手指夾住就可敲打。
朝鮮鼓是朝鮮族民間樂器,歷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常用於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
隋唐時期,我中原稱長鼓為“都曇鼓”、“毛員鼓”和“腰鼓”,當時雖未有長鼓之名,但實際已用於九、十部樂的天竺、龜茲、西涼、疏勒、高昌和高麗諸樂。宋代長鼓以“杖鼓”之名載入史冊。
到了周代,據《周禮-地官司徒》之載,已專門設置了“鼓人”來管理鼓制、擊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種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專門用于軍事的叫“汾(音)鼓”,據《說文》的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晉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後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地運用。
到了元代,《元史·宴樂之器》對杖鼓記載尤詳。
近百餘年來,杖鼓在中國中原逐漸銷聲匿跡,而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遂改名為長鼓。
朝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