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城鎮

樟城鎮

樟城鎮,隸屬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位於永泰縣大樟溪和清涼溪匯合處,是永泰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550畝,森林3400畝,轄6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行政村,總人口37177人。

2013年全鎮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1286萬元。

歷史沿革


自唐永泰二年建縣以來,樟城鎮一直是歷朝縣治所在地。清朝和民國時期曾以“雙溪鎮”、“鶴皋鎮”為名。民國末期的鶴皋鎮屬縣區,轄4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城關鎮,屬一區。1955年屬城關區,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城關管理區,1961年單獨設鎮。1981年改名為樟城鎮並沿用至今。

行政區劃


2013年,樟城鎮轄北門、南門、沙浮、楊梅、登高、吉祥6個社區和1個城關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樟城鎮
樟城鎮
樟城鎮地處大樟溪中游和清涼溪的匯合處。北與清涼鎮接壤,西與富泉鄉毗鄰,東與城峰鎮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18°55〃,北緯25°52〃。

地形地貌

樟城鎮地形上系盆地,海拔40米,四面環山。大樟溪流經盆地,登高山、塔山隔溪相望,沿岸形成一片狹長的沖積平原

氣候特徵

樟城鎮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最高氣溫為40.9攝氏度,最低氣溫為一5攝氏度,年平均氣溫為19.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16.7毫米。

自然資源


樟城鎮有耕地551畝,山地3400畝,生態公益林2352畝,木材蓄積量達1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達45%。

人口民族


2013年,樟城鎮總戶數13009戶,人口37177人,漢族為主。其中農業人口2787人,佔總人口的7.4%,非農業人口34390人,佔總人口的92.6%。

經濟狀況


2013年全鎮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51286萬元,比2012年增長5.05%;工業總產值8155萬元,比2012年增長6.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10萬元,比2012年增長18.4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000萬元;內資實際到位16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2779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止2014年,樟城鎮有進修學校1所,中學2所,小學2所,中心幼兒園1所,在校學生8088人,教員職工48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衛生

截止2014年,樟城鎮有縣級醫院3所、福利院1所。

文化

樟城鎮有影劇院1個,電視差轉檯、有線電視台、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公園3個,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攝影、民間音樂、歌謠、舞龍、舞獅、琴棋書畫、閩劇、戲劇彈唱等。

基礎建設

城區現有主要道路5條,總長1720米,總面積1.7萬平方米。街道兩側多種樟樹銀樺樹、白玉蘭等觀賞樹木,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3%。通信和水電設施健全便捷,有移動、聯通、網通、電信、自來水公司、供電公司和廣播電視局。

主要景點


仙佛寺

樟城鎮
樟城鎮
仙佛寺,在城關西門對面溪山崗上,又名仙人寺。清朝建,民國重修。寺祀三皇五帝及雷電諸神。相傳有仙人在此得道,故名。寺邊岩石上有“仙人足跡”,常有人來求籤祈夢。建築物為土木結構,有大殿、邊房等,面積400平方米。

重光寺

樟城鎮
樟城鎮
重光寺在福州永泰縣城東市場後面,建於唐大中二年(849年)。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道教神霄宮,建炎元年(1127年),恢復為佛寺。邑人黃元堅舍地建羅漢閣、山門、法堂。至元、明時寺屢有興廢。明正德三年(1508年)寺遭焚毀。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李煒舉寺僧德員主持重修,從隆慶五年開始,到萬曆元年(1573年)落成,建有佛殿、法門、外山門、旁西廊,共耗銀500多兩。知縣陳克侯作記。清初寺又被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邑紳張、黃、陳諸家重修。計有大殿、觀音殿、盧公殿和寺僧住房等,總面積1200平方米。寺內佛座上有一古牌,上刻“萬曆元年,僧德員立”8字。

聖人廟

聖人廟
聖人廟
聖人廟(即孔子廟,又名文廟),在縣委辦公樓後面,建於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幾經毀建。屋頂結構為重檐歇山式,前廊的石龍柱作工精細,造型生動。建築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1987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聯奎塔

聯奎塔
聯奎塔
聯奎塔在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為紀念永泰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八角形,七層空心的樓閣式建築,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

名優特色


牛雜

樟城鎮牛雜
樟城鎮牛雜
牛雜歷久彌新的可口小食。早期介煮法很簡 單,把遲牛介牛皮、牛骨、牛下水全部放大鍋去熬一夜,第二天就在墟場用泥磚支幾個炰爐,攤個簡易介台,就開始賣牛腸肺了。

炒田螺

客家人在夏天特別喜歡吃炒田螺,配上幾瓶啤酒,那種感覺真是美妙,炒田螺是客家知名小食,中秋必備。客家人炒石螺愛放金不換(OR田螺香)、辣椒、蒜米一齊炒。

涮九品

涮九品俗稱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香藤根、鴨香草、牛奶子根等)製成。此菜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的功效,是葯膳兼濟的佳肴。由於食用的是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包括了牛身上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著名人物


黃龜年

樟城鎮
樟城鎮
黃龜年(1083~1145年),字德邵,永福縣(今永泰縣)人。

任鐵鋒

任鐵鋒,名任達,又名任佑村,永泰縣城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