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智
李高智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生於1914年,遼寧省丹東市人,祖籍山東,父祖輩因災逃荒到東北。少年家貧,畢業於丹東省立鳳城師範學校。1947年拜師瀋陽太清宮孫崇禮道長。1964年,任遼寧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1979年11月,他回到瀋陽太清官,接收已經殘破不堪的殿堂,擔負起修復的重任。在1992年3月中國道協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常務理事。1994年去世。
李高智,俗名李忠海,遼寧省丹東市人,生於公元1914年。祖籍山東,父祖輩因災逃荒到東北。家境貧窮,少年時曾乞討謀生,也曾給財主家放豬。1935年畢業於丹東林科初中,1939年畢業於丹東省立鳳城師範學校。1947年拜瀋陽太清宮孫崇禮道長為師傅,作俗家弟子。
在朝陽觀中,李高智種地打柴,自食其力,他本是從事十多年教育事業的老師,初頗不會耕作砍伐等勞作;但他不畏艱苦勞累,虛心向老道長學習,而且安之若素。大約一年半后,其師見其出家意志堅定,學道有毅力,便於1952年12月26日領他到瀋陽太清官掛衲。因他文化水平較高,且有師傅孫祟禮傳授道要,故而道學進益較快,為太清宮中之佼佼者。越年,便被道眾推選為太清官知客執事。1958年,“大躍進”之風興起,城鄉實行“人民公社”化,宗教界亦開始改變宮觀經濟管理體制,提出了“勞動自養,自食其力”的口號,意即拋棄以宗教收人為生,而改以勞動生產謀生。李高智便與當時在太清宮常住的許信友道長共謀道教界生活之路。他倆組織瀋陽市36位能勞作的道士,辦起了“道教化工廠”。1962年瀋陽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所辦企業合併,創辦了“興無塑料製品廠”,李高智任副廠長,領導生產,幹了6年。1964年,遼寧省道教協會開展教務工作,調回李高智任住會常務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遼寧道協被迫停止工作,太清宮道眾被遣散,李高智進入瀋陽市紅旗汽車靠墊廠當工人。在道教受衝擊的壓力下,即使身在工廠,他也依然堅持信仰,嚴守全真規戒,修鍊不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重新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遼寧省道協得以恢復工作。李道長離開工廠又回到遼寧道協恢復教務活動。1979年11月,他回到瀋陽太清官,接收已經殘破不堪的殿堂,擔負起修復的重任。1980年,人民政府撥款資助修繕太清官古建築。李高智道長見黨和政府這樣關壞道教界,深受感動,他覺得道教界人士更應該用實際行動愛國愛教,在1982年,他將政府落實政策時補發給他的近五千元人民幣全部捐獻給太清官修繕殿堂。經過他在太清宮的8年艱苦經營,殿堂全部維修一新,金碧輝煌,十分壯觀,又恢復了太清宮莊嚴之原貌。這與李高智道長的辛勞是密不可分的。
太清宮
李高智道長年已77年,長身卓立,鬚髮如銀,由於他恆練道家動靜功法,故猶紅光滿面,精神矍爽。一生無任何嗜好,但喜讀道書,閑遐之時,均手不釋卷,一派文靜儒雅的書生氣質。他為人嚴肅,毫絲不苟,持戒精嚴,從不逾矩。1989年北京白雲觀舉辦已中斷60年的傳戒盛典,恭請李高智道長到北京,擔任玄都律壇八大師中的糾儀大師。不負眾望,他如法如儀的完成了使命,給戒弟子印象中留下了崇高的風範.在1992年3月中國道協第五次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常務理事。
太清宮
他在修建完太清宮后,接著就是力爭收回坤道院,預建東北坤道叢林。他終因積勞成疾,於1994年3月住進了醫院,在醫院期間,還念念不忘坤道院落實一事,在病床上多次給市府領導寫信,直到臨終彌留之際,還提坤道院一事。市府領導深受感動,結合實際情況,當面批示落實坤道院,他才瞑目而去。
太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