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塤的結果 展開

古代樂器

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塤就產生了。

陶制的塤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塤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文字解釋


塤同壎xūn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同本義 [an egg-shaped,holed wind instrument]。
一葉知秋
一葉知秋
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由來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塤。
塤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塤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註:“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塤》
又如:塤箎(塤為土製樂器,篪為竹制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塤(塤)xūnㄒㄩㄣˉ
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

結構


塤的結構
塤的結構
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發展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子母塤
子母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歷史


塤是我國特有的開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中華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后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距今6870±90年,內蒙古赤峰市趙寶溝文化遺址的哈喇海陶塤高5.4厘米,腹徑5.9厘米,口徑1.4厘米,厚0.25厘米,材質為加砂紅陶,形狀似梨形,結構原始,只有一個吹孔,無指孔。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塤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塤或瓷塤。
清朝時期,塤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塤,複製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塤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秘。到目前為止,《棠湖塤譜》是發現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塤專用樂譜,無論對於古塤製法、奏法以及塤 譜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一本難得的珍貴史料。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塤,它高八點五厘米、腹徑七厘米。塤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后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然後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盡量減少複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塤。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塤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塤,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塤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種類


外形分類

葫蘆塤
葫蘆塤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 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筆筒塤 等多種類型。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如今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1、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製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複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葫蘆塤的特點:
a.基音(從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減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區時較為省力;c.由於帶喉裝置,低音區的音色受到影響。
2、握塤:就是握著吹奏的塤,它是運用十個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鴛鴦塤:是指兩個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連的連體塤。這種塤兩端各有一個吹孔,上下塤的發音孔與一般塤完全一樣。演奏時,可根據需要隨意迅速轉換。
鴛鴦塤的特點:音色豐富,音域增寬。但造型不美(較原始塤形體狀態),演奏時,鴛塤與鴦塤換用不很方
便。而且音質變化較大,故音色不統一。
字母塤
字母塤
4、子母塤:是指兩個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連的連體塤,大塤與小塤的音程關係,一般是純五度。如:大塤是G,小塤是d。根據需要還可以隨意組合。
牛頭塤
牛頭塤
5、牛頭塤:根據寧夏回族樂器改進,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內有隔音板,音色圓潤渾厚,高音好吹,缺點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擴展。
6.子彈頭塤:馮氏陶塤的最新申請的專利產品,內部仿葫蘆塤做成雙腔結構,初學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點是不易吹俯吹。
7.仕女塤:以古代仕女形象為主題設計的塤,其塤多採用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製作,無釉窯。
8.筆筒塤:外觀像筆筒性狀而得以命名。常見的大多是葫蘆塤、牛頭塤、子彈頭塤、筆筒塤和卵形塤。其它塤不多見。
梨形塤
梨形塤
9.梨形塤:外形像梨子,最經典的一款。一般為單腔,8孔和9孔居多。聲音共鳴好,俯吹好。

材料分類

塤是極具個性的樂器,各種材料和各種形狀的塤,音色各有特點。
竹塤
竹塤
1、陶塤(低溫陶、中溫陶、高溫陶)
(1)、.低溫陶塤:西安常見的黑皮陶一般為低溫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溫陶塤:紅陶材質的塤一般多為中溫陶,硬度適中,可以接觸水,吸水性良好,低溫下長時間吹奏不會積水影響演奏,發音穩定。
(3)、.高溫陶塤:硬度高,可以水洗。缺點是完全不吸水,氣溫低的情況下吹奏會積水,容易影響到發音。
半瓷塤(炻瓷塤)
半瓷塤(炻瓷塤)
2、.半瓷塤:也就是沒有完全燒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潔方便。具有中溫陶的特點,硬度適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溫下長時間吹奏不積水,發音穩定。
3、瓷塤:高溫燒成,跟高溫陶性質類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氣溫低的情況下吹奏會積水,容易影響到發音。
4、木塤:重量較輕,不易摔破。不吸水。
5、.竹塤:竹篌,竹塤。不易摔破,不吸水。
6、紫砂陶塤:獨特的雙氣孔排列,優良的吸水性和大氣天成的外表,不使用任何化工釉料,聲音滄桑空靈厚重幽婉,不怕磕碰,水。儒雅古樸是文人塤的典型代表
7、其他:樹脂,樹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工藝塤與演奏塤的區別
塤本來是樂器,但旅遊市場上賣的大多都是不能吹奏樂器的工藝塤,工藝塤一般是傳統梨形,8孔,不標調式,價格便宜,雕刻水平參差不齊;樂器塤一般製作精細,有製作師或者校音師的名字,塤上標有調式。
塤曲發展
塤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樂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確認,塤在戰國初就廣泛應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中。秦漢以後,塤成了宮廷雅樂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只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偶或一聞塤樂外,幾乎不知道還有塤這樣一種樂器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塤樂幾絕於耳。
八十年代以來,在演奏家、製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塤作為樂器有了標準化和規範化的製作,喜愛塤樂並且學習、演奏的人越來越多,習塤的熱潮悄然興起。從塤上人們似乎找到了遺失已久的古風,塤正在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劇《兵馬俑》以及各地方戲曲等都出現了大量的塤樂作品,並且湧現出《風竹》、《楚歌》、《遐思》等優秀的塤獨奏曲。

史料


描述
古代塤的樣子很多,有梨形、魚形、球形、筆管形等,製作塤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後來多是陶制的。我國古書上對塤的形狀、大小尺寸、名稱等都做了詳細的記載。《世本》說:“暴新公作塤”,又一說法是帝嚳時倕氏所作。《杜氏通則》則說:“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入乎?”這些說法,不足為信。爾雅註:“燒土為之,大者如鵝,銳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雞子”。聶氏三體圖說:“凡六孔,上一,前三,后二”。《舊唐書*音樂志》又說:“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詩經小雅》何人斯說:“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是古人長期摸索出來的一種樂器組合形式。後人多用為兄弟和睦之稱。《古詩》中說:“天之誘民,如塤如篪”。是說上天誘導下民,猶如塤篪一樣相和。
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是聲音諧和。塤在這方面的音樂功能是顯著的。古人說:“塤具治后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貫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塤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
古代重要樂器
塤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塤獨佔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把塤看作與鍾、磬一樣,具有同等地位。
古書《爾雅》註:“塤,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塤從一個音孔發展到三個音孔、五個音孔、六個音孔乃至八、九個音孔,經歷了長達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其本身也在不斷地進行序列性的發展。對古代塤的測音工作,將進一步推進對我國古代音階的形成與發展這一課題的研究

演奏


技巧分類
塤的吹奏技巧可分為氣吹和舌吹兩類,然後和指法技巧構成了它的演奏技巧。

氣類吹奏技巧

塤的氣類吹奏技巧有長音、氣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長音是塤吹奏技巧的基礎,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這些技巧是演奏塤時必須具備的。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故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氣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激情、悲憤的旋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氣震音可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要求均勻流暢。
唇震音是用雙手帶動塤體,使風門與吹孔快速前後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波動音。塤體后移時吹孔變小,音則低;塤體前移時吹孔變大,音則高。這種演奏技巧常在表現神奇、空靈的意境時使用。

舌類吹奏技巧

吐音是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適於演奏熱情歡快、激昂活潑的曲調,要求聲音結實、乾淨、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吐音分單吐音(包括單外吐、單內吐)、雙吐、輕吐、氣吐、唇吐等多種。
單外吐(標記T)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頭自然向上,微貼上唇內沿,呼氣時迅速后縮,使氣流沖入吹孔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吐”音。
單內吐(標記K)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根部后縮堵住上齶,呼氣時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氣流沖入吹孔而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庫”音。
雙吐就是結合單內吐和單外吐,速度比單吐快一倍,其音類似“吐庫”或“庫吐”,適於演奏歡快、激昂的曲調。吐音要求聲音結實、乾淨、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
輕吐與常用的吐音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舌的活動範圍短而小,吐音力度減弱,發聲輕巧柔潤,類似“區”音,猶如弦樂器的輕抖弓,適於表現抒情的快速樂曲。
氣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縮,加之橫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氣流短促有力地沖入吹孔而發聲。類似“呼”音,氣吐音渾厚、圓潤,但由於吐音速度緩慢,因此用途不廣,只在特殊情況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識開閉的瞬間,利用腹中氣流的衝力,把氣流輸入吹孔而發聲。類似“撲”音,唇吐發音柔和,只適於在弱起樂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況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嚕。舌尖微觸上齶,在呼氣對舌尖衝擊的同時使舌尖產生連續、快速地顫動,併發出“嘟、嘟”之聲。花舌音猶如彈撥樂的輪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時才使用。

指類技巧

顫音:是用手指在音孔上作全孔迅速開閉動作,使聲音產生波動效果。顫音最常用的有大、小二度,三度、四度顫音,可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風格靈活運用。顫音練習是手指運動技巧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練習時要求手指靈活而有彈性。滑音: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多用於詼諧、幽默、低沉、哀怨的樂曲中,這種技巧極大地豐富了塤的表現力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圓滑音三種。
1.上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無痕迹的向上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高)的同時,呼氣力度隨之相應增強。
2.下滑音:是在奏出本音后,手指無痕迹的向下滑抹至第二音(比本音低)的同時,呼氣力度隨之相應減弱。
3.圓滑音:是在奏出第一個音后,手指無痕迹的向上或向下滑抹至第二個音后再返回原位的同時,呼氣力度按下滑音、上滑音而求得。圓滑音也稱復滑音,是上、下滑音的結合體。
滑音要求音色圓潤乾淨、節奏準確,每個滑音的開始均用輕吐演奏;此外,手指滑抹時不要緊張,保持自然狀態為宜。發聲要柔和、圓滑,聽不出痕迹。贈音,一般用在樂句末尾、本音結束前帶出的短暫裝飾音,也稱送音。贈音是一種裝飾音,幾乎不佔用本音時值,能聽也但並不明顯,演奏時要短、輕、快,換氣要及時、準確。
疊音,在本音的上方作二度、三度、四度等時值短促的重疊加花下行至本音的音。演奏疊音時,手指開閉要迅速,把經過音的動作全部做出來,但不要奏成明顯的裝飾音,要以本為主,只有經過音的痕迹。疊音有長短之分,要根據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作品靈活應用。
打音、採用手指彈打本音孔、或本音孔下方的音孔,使本音孔發出相分離的音叫打音。打音也是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運用得當能給樂曲增加色彩和美感。練習時,要鍛煉手指的速度和力度,下指不能猶豫,手指彈打的力度要大,要把同等音區分開來,樂句要連貫、音符要清楚。氣、指結合要乾淨、利落。
打音和顫音重疊時,打音先發聲,顫音隨之而出,聽起來則像同時出現的感覺。切記:要銜接緊湊、配合默契。
空打音用手指彈打音孔,使塤體內腔發出的共鳴聲叫空打音。演奏空打音時不用吹奏,而是將本音孔打開,彈打共鳴好的音孔。音準靠聽覺和用唇部控制吹孔角度的大小來調整。空打音要求手指要有力度和彈性,並使發音準確、飽適於演奏深遠含蓄的旋律以及模仿自然界某些特殊的音響效果。
高音
塤在吹高音時要向上拱著吹,加強口勁,縮小口風;便能很容易的吹出高音。
無法吹出高音有可能是演奏方法不正確或樂器本身就不規範,吹不出高音。

指法

十孔塤全按為5時的指法
十孔塤全按為5時的指法
筒音做低音5或中音1較為常用,下圖為十孔塤交叉指法動畫圖,非常直觀,此指法適用於空谷、馮氏、陰氏等品牌塤。
較常用的指法之一(全按作5的指法),此時音域為低音5到高音2(不含俯吹)
較常用的指法之二(全按作1的指法),此時音域為中音1到高音5(不含俯吹)

吹奏名家


曹建國、方浦東、黃建軍、於連軍、呂驥、曹正、陳重、王其書、張榮華、陸金山、趙良山、劉寬忍、杜次文、拓化賢、張維良、王勝祥、戴亞、高明、劉鳳山、王洪濤、曾格格、張斌、范睿、陳雙九、王厚臣、張塤、石磊、劉寬忍、劉輝、劉豪、周子雷,王同賢,杜沖,崔濤,蘇麗穎,吳蘇芯,趙海斌(醉卧蘭亭)。

制塤名家


方浦東(北京)、張有剛(北京)、張榮華(北京)鄭自豪(北京)、侯義敏(河北邢台)、王其書(四川成都)、陰佔中(陝西)、陝拾叄(陝西)於連軍(河北保定)、王建(河南黃河塤坊)、李帥(河北張家口)、崔濤(廣東珠海)、覃雄(廣西南寧)、張科舉(河北張家口)、謝亮(湖南婁底)趙海斌(醉卧蘭亭 -吉林)張駟(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