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冊
文體種類之一
亦作“哀策”。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於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後埋於陵中。古代帝王死後,將遣葬日舉行“遣奠”時所讀的最後一篇祭文刻於冊上,埋入陵中,稱為哀冊。前蜀永陵和南唐二陵中的哀冊皆作玉石冊的形狀。遼慶陵的作石墓誌狀,刻契丹文及漢文。明定陵的哀冊為木質板狀,用絲繩編綴成冊。
唐文皇哀冊
五代 王建哀冊
慶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石刻哀冊。慶陵三陵出土哀冊15方,為石質,哀冊下為仰斗式,上為覆斗式,共分為冊蓋、冊石兩部分,呈墓誌形,其中冊蓋8石、冊石7石,蓋、冊皆用漢白玉所造,呈正方形,邊長130厘米左右,厚約30厘米,每石重約1.5噸。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分別鐫刻契丹、漢兩種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書寫,被確認為失傳多時的契丹民族文字,對研究契丹小字極有價值。碑身高大雄偉,刻功剛健遒麗,工整含蓄,堪稱遼代書法精品。在哀冊冊蓋與冊石側面,還有採用線雕手法做出的精美生動的紋飾,冊蓋四角或雕有雙龍、或刻鐫牡丹。周邊則線刻端莊,飄逸的人首、人身,整個哀冊豐富多彩。永慶陵的3方哀冊還填補了遼聖宗和兩個皇后在歷史上記載的不足。這些契丹小字哀冊和榜題,是發現最早的契丹小字資料,首次證實了契丹文的存在,為研究遼代的歷史、文化及開展契丹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堪稱稀世之寶。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書寫)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
五代(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
李弁哀冊
褚遂良 唐文皇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