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全日制小學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風景秀麗的南湖之畔,是一所具有實驗性和示範性的全日制小學,創辦於1948年。目前學校包括四個校區,兩所幼兒園,總佔地面積近17萬平方米,教職工843人,學生9300多人。教師隊伍中教授1人,博士(含在讀)12人,碩士(含在讀)258人;特級教師7人,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214人;國家、省、市級科研名校長、科研型教師27人。
2017年11月,學校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坐落在吉林省長春市風景秀麗的南湖之畔,是一所具有實驗性和示範性的全日制小學,創辦於1948年。目前學校包括四個校區,兩所幼兒園,總佔地面積近17萬平方米,教職工843人,學生9300多人。教師隊伍中教授1人,博士(含在讀)12人,碩士(含在讀)258人;特級教師7人,國家、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214人;國家、省、市級科研名校長、科研型教師27人。在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幾代附小人風雨兼程、同心戮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逐漸形成了“堅持實驗,探索規律,科學施教,全面育人”的辦學特色,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顆明珠,吉林省基礎教育的一面旗幟!
進入新世紀后,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科研為先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地進行了開放式教育系列改革。“十五”期間,學校以現代教育思想的文化培育、物理環境改造為重點,更新了辦學思想,改善了辦學條件,創新了系列組織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間,學校以課程改革為中心,開發校本課程,重建課程結構,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了特色鮮明、適應學生需求的學科課程內容體系;伴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學校還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彈性時間制度改革”,為我省、我國基礎教育時間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範式。進入“十二五”,學校以教學改革為中心統整學校發展,全學科聯動、全員參與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各學科以中外課程比較研究與行動研究為主要方法,不斷創生教學單元內容,並著力進行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課堂教學呈現了嶄新的面貌,實現了從“共性”走向“個性”,從“整體劃一”走向“關注差異”,從“教師傳授”走向“多元對話”。
學校按照“做人師,培優師,樹名師”的培養目標,以三個“優師培養工程”為重點,加強教師校本培訓,濃厚自主研究、對話交流的研究氛圍。為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學校有計劃地分批派送百餘位教師赴日本、韓國、紐西蘭、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學習考察。幾年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具有國際視野和鮮明個性風格的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日益壯大。
經過六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的辦學質量及品質不斷提升,培養的學生“有自信、興趣廣、視野寬、思維活、能力強、素質高、潛力大、後勁足”,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讚譽。學校先後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少先隊紅旗單位、吉林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吉林省教育科研示範基地、吉林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長春市人民滿意學校、長春市三星級特色學校等稱號,曾在吉林省百校聯評中榮獲第一名。
2017年11月,學校被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郭靖君 1949——1951
王祝辰 1951——1952
喬國瑜 1952——1955
王培穎 1955——1959
1963——1965
麻鳳鳴 1959——1960
高 虹 1960——1965
付亞賓 1965——1966
李誠忠 1966
郭錫啟 1968——1969
1970——1978
邢遠振 1978
李筱琳 1979——1997
孫躍軍 1998——2001
熊 梅 2001——2014
於 偉 2014——至今
孫瑞芬 1962——1966
李碩 1964——1966
葛桂珍 1978——1985
孫瑞芬 1986——1994
孫躍軍 1994——1997
王玉環 1997——2001
孫躍軍 2002——2013
劉建飛 2013——至今
公元1948年,歷史的車輪翩然而至。東北平原寧靜的松花江邊,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在此誕生。幾間簡舊平房、五十餘名學童,在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點燃一縷薪火。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自此,薪火綿延不絕,伴隨新中國前行之步伐,愈加彭勃明麗。而今,吉林省長春市南湖畔——原偽滿洲國文教部舊址,歷史的苦難與希望在此重合,當年一縷薪火早已洗盡征塵,煥發七十年積澱的燎原之勢。
著名課程與教學論專家王祝辰先生為東師附小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王培穎、李筱琳、孫躍軍、熊梅等數代教育專家躬耕不輟,明確了“實驗性、示範性”的辦學方向,學校逐步確立起“堅持實驗、探索規律、科學施教、全面育人”的辦學宗旨;近年來,伴隨國家整體教育改革,學校始終堅持科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力求保護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個性、培養兒童的社會性,努力站在先賢肩頭,在兒童教育的世界里看得更高,做得更實,走得更遠。
任一國之未來全賴本國之少年,培育何樣之少年必有何樣未來之國。東師附小建校至今,為新中國培育的優秀少年數以萬計。數代附小人黽勉勤懇,形成了地跨粵吉兩省、幼小貫通、四校鼎立、九千學子、八百園丁的辦學局面和規模,被譽為“全國基礎教育的旗幟”。
任一歷史悠久之學校,必為藏富之地。我校之富乃歷代附小人厚積之底蘊,歷代先輩以他們高尚之師德、高超之教藝、高蹈之品格,為今人所遺留、獨屬於我之附小精魂。
撫今必追昔。今日東師附小校史陳設之意,一以記錄先賢功績,再以啟迪後學教思。我輩肩負振興學校重任,必明承前啟後之事理,不承前無以啟后;不啟后,前輩之功盡付東流。望後學明曉附小底蘊之傳承,精神之流變,進而化為己有,用之於工作,則我附小勃然而興矣!
1948年7月,東北大學子弟小學。
1949年7月,東北大學員工子弟小學。
1950年4月,東北師範大學附設完全小學校。
1958年10月,吉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60年7月,附小與附中合校,統稱吉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1963年7月,吉林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小學。
1966年7月,吉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68年6月,長春市朝陽區自由大路學校。
1973年4月,吉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80年8月,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98年6月,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分校(繁榮校區)。
2008年12月,長春東師中信實驗學校(中信校區)。
2008年12月,東師附小幼兒園。
2012年2月,東莞市鳳崗東北師大附屬益田小學(益田校區)。
2012年12月,長春高新東師附小益田幼兒園。
“動的教學法”探索時期(1948-1955)
東北師大附小建校之初,即創建育人實驗基地時期,首先進行的是以王祝辰校長為代表的“動的教學法”的嘗試實驗。王祝辰校長關於兒童天性、個性的闡述與實踐,是附小有關兒童天性、個性等方面培養的理論源頭。可以說東北師大附小能擁有今日的輝煌,實際上在王祝辰任校長時就鋪好了“底色”。
王祝辰(1903-1966),遼寧海城人。北京民國大學本科畢業,燕京大學研究生肄業,著名課程與教學論專家。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大學等擔任教授。
王祝辰校長認為:兒童有動的本能,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我輩從事教育者,便應當順應或者利用兒童的這種自動力。基於這樣的兒童觀,提出了“動的教學法”,較為系統地闡釋了國語、數學、自然等學科的教學法。在附小擔任校長期間,完成了著作《小學語文教學論》。
“教育體制”改革時期(1956——1978)
這一時期,學校改革探索的重心是學校教育體制改革。此間王培穎、高虹、李誠忠等歷任校長先後進行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實驗”、“六歲兒童入學實驗”、“九年一貫制”學制實驗等嘗試。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實驗。1958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大革命興起。學校在總結十年辦學經驗的基礎上,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時任校長王培穎帶領學校,開展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驗。學校積極開展了勤工儉學活動,先後辦起了印刷廠、被服廠、機械廠,還開闢了近30畝的小農園,安排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習慣。
六歲兒童入學實驗。1960年開始,學校招收了兩個班,進行六歲兒童入學學實驗。實驗班的語文、數學、使用學校自編教材,增設了外語課、勞動課、唱遊課。1960年5月,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教群英會先進單位,王培穎校長代表學校赴京參加文教群英會。
“九年一貫制”學制實驗。1960年3月到1966年的六年間,在大學領導下,逐步探索嘗試進行“九年一貫制”學制實驗。1960年3月,九年一貫制實驗班正式開學。1960年7月,附小與附中合併,統稱“吉林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高虹同志任小學部校長,自此開始了“九年一貫制”學制實驗的嘗試。
同期,學校開始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為人師表”,寫一手好字、講好普通話,鼓勵教師著書立說,當未來的小學教育專家。
“整體改革”實驗時期(1978-2001)
改革開放後到新世紀初,以李筱琳、孫躍軍校長為代表的領導班子,以“單科單項改革”為切入點,積累學校改革經驗,逐步開始推進學校整體改革實驗探索。
單科單項改革實驗。1978年至1986年,李筱琳校長帶領學校教師,進行了系列實驗研究探索。1980年,進行了引入日本“新算術”實驗;1982年開始進行“少先隊愛國主義系列化教育”實驗;1983年開始“改革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評定”實驗;1984年進行“培養識字能力、讀說寫提前起步”實驗;1985年開始進行“運用數學彩條學具”實驗。
提高小學生素質綜合改革實驗。1986年,學校著手推行“整體改革實驗”,制定了《整體改革實驗規劃》,以更新教育思想為前提,在學制、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課外活動、學校管理、教育評估等方面進行整體改革嘗試。
1989年,學校制定了《全面提高小學生素質綜合改革實驗方案》,開始進行提高小學生素質綜合改革的實驗。
小主人教育整體改革實驗。1994年,學校在總結前兩輪整體改革的經驗基礎上,進行“小主人教育整體改革實驗”,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人翁責任感以及適應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作為學生教育目標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這一時期,李筱琳校長榮獲人民教師獎章,黨委書記孫瑞芬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8年,孫躍軍同志擔任附小校長,主持實施“小學生主體性教育實驗”。學校積極探索社會轉型期辦學體制改革,同年創建了東北師大附小分校。
“開放式學校”構建時期(2001——2014)
進入到21世紀,學校領導班子在時任校長熊梅博士帶領下,繪製了構建“開放式學校”教育的宏偉藍圖,挑戰“封閉、單一、固化、線性、被動”傳統學校特徵,創設“開放、多元、彈性、自主、個性”教育環境及教育要素,開始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科研強校”戰略。學校累積申請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項、省級研究項目7項、東北師範大學研究項目19項,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逐漸發展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名校。
建設國內首座開放式教學樓。學校以新校舍重建為契機,設計建造了國內第一座開放式教學樓,於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開放式教學樓採取“走廊擴張”的建築風格,藉助多樣而彈性的設計,擴大普通教室面積,設置專業教室,促進普通教室、專業教室、走廊之間的聯通與整合,配置豐富的學習資源,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自主、個性化的學習與成長需求。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伴隨著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學校於2002年開始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與實踐。學校創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歷經三個階段:分別以“南湖的學習”、 “兒童與生活世界”、 “國際理解教育”為主題,通過各主題把學習探究的內容聯結起來,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研究方法、獲取並應用知識、發現並解決問題。2014年7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與實施——東北師大附小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與實踐成果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實踐與研究。進入“十一五”,學校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依託,進行了學校課程的系統變革,在開足開齊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全學科的校本課程開發,明確課程目標、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了特色鮮明、適應學生需求的學科課程內容體系。此階段學校累計在教育類CSSCI級、國家級雜誌發表各類論文21篇,省級以上論文百餘篇,在國內課程研究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反響。先後編寫和出版了多樣化的校本教材及研究成果50餘種,合計約400萬字。撰寫的專著《校本課程開發的行動研究——來自一所小學的課程創新》先後被評為東北師範大學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特等獎,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三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創新學校管理制度。學校課程改革的進程還催生了一系列學校管理制度。在全國率先實施了“彈性時間制度改革”,實行長短課時結合制、四個學期四個假期制度等,為我省、我國基礎教育時間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範式。創設了學科委員會制度、教育研究發表會制度,同時引導學科結合實際,自主自律地開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更大範圍內總結和交流學校的研究成果。
推進個性化教學改革實驗。2011年,學校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個性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個性化教學”思想為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則,以“珍視群體中的每一個人”為價值理念,思考如何在現代班級授課制背景下,改變“整齊劃一”的標準化、同步性教學的弊端。學校通過比較研究與行動研究的路徑,推進了個性化教學改革試驗:以教材單元開發為創新點,以學科委員會骨幹團隊為主體,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教材單元結構,進行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各個學科不斷創生教學單元內容,課堂教學呈現了嶄新的面貌。
“率性教育”探索時期(2014——至今)
確立“率性教育”的先進辦學理念。2014年8月,東北師範大學校長助理、博士生導師於偉教授出任東北師大附小校長。於偉校長梳理了學校的辦學傳統和辦學成果,從中國第一部教育哲學著作《中庸》中的論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得以啟發,提出“率性教育”,明確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保護兒童天性、尊重兒童個性、培養兒童社會性,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培育人格平等、思想自由、精神獨立的公民。“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東北師大附小成立以來堅持的“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的兒童觀的總結與繼承,必將成就學校未來的事業之途,引領學校走向新的發展征程。
“率性教育”的思想正在轉變成為學校的實踐。
教育實踐探索。學校以校級活動、年級活動、學生自主活動等不同層面教育活動為載體,引入原生態、大數據的研究思路,探索在教育活動中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依據學生心理階段特徵設置的系列“校節”活動,特色班集體的建設展示活動,基於興趣、打破班級年級界限、學生自主創辦的幾十個社團活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主題鮮明的少先隊活動,組成了一幅幅陽光向上、個性飛揚、率性發展的學生成長畫卷。
教學實踐探索。在原有的個性化教學特徵、實踐模式、課堂組織結構、單元開發流程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學校強調以心理學相關知識做支撐,以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做依據,深入探究學生個性差異的具體表現及有效的教學方式、策略。課堂教學正在從“共性”走向“個性”,從“整體劃一”走向“關注差異”,從“教師傳授”走向“多元對話”。
歷史的洪流滾滾而過,教育是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教育始終離不開人的主動發展、自由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發展都為教育發展注入了一股向上的力量,基於人的本性、基於人的個性,指向人的社會性發展的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半世校史未如煙,史海鉤沉幾經年。
承繼過往循大道,率性之魂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