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施瓦茨曼

黑石集團創始人之一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華爾街王中之王,黑石集團的聯合創始人。

20多年前,史蒂夫·施瓦茨曼離開萊曼兄弟創辦黑石集團;21年後,靠著一系列眼花繚亂的交易以及破紀錄的併購,被稱作黑石集團“精神教父”。

史蒂夫·施瓦茨曼被最新一期的《財富》雜誌譽為“華爾街新一代的領軍人物”,他的風格影響到了黑石集團的每一個細節。2007年他又被《財富》評為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商界領袖。

創業經歷


從20萬到30億
在許多人的眼中,20萬美元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遍地流金、巨富簇擁的華爾街,20萬不過是一筆非常不起眼的零花錢,如果有人試圖憑藉著這點可憐巴巴的資本在華爾街紮根創業的話,那只是痴人說夢,可施瓦茨曼卻做到了。
22歲從耶魯大學畢業后,施瓦茨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哈佛商學院。從哈佛畢業后,施瓦茨曼僅在一家小公司幹了兩個月後就很快跳槽到了當時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這裡,施瓦茨曼31歲時就升任為公司的合伙人,成為當時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輕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因為,當時擔任雷曼兄弟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僅對施瓦茨曼非常賞識,而且兩人建立了十分不錯的私人友誼。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後爆發的蕭牆之亂打斷了施瓦茨曼的商業人生軌跡。在彼得森辭職並離開雷曼兄弟公司后,施瓦茨曼也義無返顧地遞交了辭呈。
離開雷曼兄弟時,施瓦茨曼慶幸自己的銀行賬戶上已經積累起了20萬美元的數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萬美元,施瓦茨曼主動向對方提出合資成立一家小型併購公司的建議,得到了彼得森的積極回應和認同。半個月之後,只有兩個合伙人和兩個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沒有舉行任何開業儀式中成立了。由於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別嵌著德文中“黑色”和希臘文中“石頭”的詞義,為了表示對兩人祖籍的一種紀念,他們就將自己的新公司取名為“黑石”。
在施瓦茨曼看來,自己主張成立併購公司並非沒有道理。在華爾街,當時以雷諾·納比斯科公司槓桿收購案為代表的收購狂潮一浪高過一浪,並且那些戰略買家幾乎都賺得盆滿缽盈。施瓦茨曼無疑也想創造以小博大的奇迹。然而,就憑黑石這一無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誰會輕易把動輒數千萬美元的大單交給一個無名之輩呢?在開張幾個月僅僅接收了一小單生意后,施瓦茨曼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在私募基金被首席執行官和董事會視為旁門左道的華爾街,像黑石這樣的新基金公司打開局面相當艱難。倔強的施瓦茨曼硬著頭皮一家接著一家地敲開他自己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的大門,但其間卻吃了無數次的閉門羹。“被我們視為最可能點頭的19家客戶,一個個拒絕我們。總共有488個潛在投資人拒絕我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憶說。蒼天不負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美國保險及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決定嘗試性投下1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後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不久之後,通用電氣總裁傑克·韋爾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團的第一隻基金吸引了32個投資人,包括大都會人壽、通用電氣、日本日興證券以及其他幾個大企業的退休金。
在華爾街,施瓦茨曼一向以好鬥著稱,他坦言,自己當初創辦黑石就是想成為華爾街的贏家。無疑,黑石集團如今所擁有的一切已經兌現了他當初的雄心壯志。目前,黑石已經擁有52個合伙人和750名僱員,每年有超過850億美元的多元化收入,集團旗下47家公司若結合起來可以逼近《財富》500強的前20名,成為當今華爾街增長勢頭最迅猛的金融王國。當然,令施瓦茨曼感到最愜意的是,自己再也不會為尋找1千萬美元投資而四處奔波,相反,那些攜帶幾億美元的投資者會主動找上門來。而黑石集團過去5年年均利潤超過10億美元。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達22.7億美元,年增長率為71%,其中資金管理收入有11.2億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計算,黑石集團每位員工為公司賺了295萬美元,是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員工的9倍。有人說施瓦茨曼單從循環的基本投資報酬中每年就可以把5000萬美元搬回家,他的個人財富據預計已經超過30億美元。在《財富》雜誌評出的2006年度最有權力的31位風雲人物,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於他控制著華爾街最熱門的公司,《財富》雜誌將其響亮地譽為“華爾街新一代的領軍人物”。
第一桶金來自SONY
早在黑石集團1985年成立的時候,時任JP摩根公司副總裁的JamesLee就對他們說過:“華爾街這麼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體的收購重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強勢的金融財團,可以藉助品牌優勢,對客戶提供全範圍的服務,從資產管理、投資顧問、房地產、對沖基金到某些特殊來源的基金、債務重組等。”
此言不虛。在黑石集團這個品牌的集合之下,與併購相關的金融交易無所不包。如今的黑石集團就像一個胃口巨大的獵人,憑藉敏銳的嗅覺尋找每一個可能發財的機會,從摩托羅拉的前半導體部門脫離出來的飛思卡兒公司(Freescale),美國最大的房地產信託基金和上市企業EPO,再到全球領先的旅遊分銷企業TravelPort,都成為黑石集團的盤中大餐。“所謂投資,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投資人的眼光。黑石集團能夠幫助客戶發現資產的真實價值,儘快變現並且帶來現金流—這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史蒂夫·施瓦茨曼坦言。
黑石集團的第一桶金與SONY密不可分。當時黑石集團剛剛成立,史蒂夫·施瓦茨曼和合伙人彼特·彼特森(PeterPeterson)從老牌的萊曼兄弟公司辭職單幹,可是知道黑石名字的客戶寥寥無幾,誰會輕易把動輒上億美元的單子交給一個無名之輩呢?“所有我認為可能投錢的客戶中,我幾乎把他們的辦公室大門都敲遍了,可是沒有人相信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憶說。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藉助彼特·彼特森早年和SONY總裁盛田昭夫結下的友情,黑石集團總算拿到了代理SONY收購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生意。可是這筆生意只賺得了一點車馬費。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美國保險和證券巨頭保德信公司(Prudential),他們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誠和抱負所打動,決定嘗試性投下1億美元,正是這筆錢讓後來者看到了黑石的潛力。
從無名之輩到華爾街TOP1
要把企業持久地經營下去,不僅要靠好運氣,還要靠良好的關係網。在黑石集團的早期,史蒂夫·施瓦茨曼對此就深有體會。在盛行敵意融資併購的1980年代,史蒂夫·施瓦茨曼就為黑石集團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不做敵意收購。史蒂夫·施瓦茨曼認為:“敵意收購往往是一個把收購成本無限制提高的過程,入侵者要應對可能出現的毒丸計劃、金色降落傘或者白衣騎士,而被侵略者為求自保,往往啟動槓桿收購,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債務猛增。我們認為,和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係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此外,史蒂夫·施瓦茨曼老謀深算,其眼光之獨到和掌握時機之准在華爾街都無人能出其左右。BearStearns投資銀行CEO詹姆斯·凱恩(JamesCayne)認為:“史蒂夫·施瓦茨曼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期許,能從看似普通的東西發現非同尋常的價值。”例如黑石集團2004年從德國私人資本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這塊資產到手還沒捂熱,隨即被推向美國股市上市,當時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低迷,傳統行業在股市轉而開始受到青睞,不到半年,黑石集團轉手之間就拿到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而且手上還掌握了為數不少的股份。如此划算的買賣,史蒂夫·施瓦茨曼的手段由此可見之一斑。
正所謂樹大招風。這一單生意也引起不少是非,有傳聞史蒂夫·施瓦茨曼之所以得手,很大原因是把Celanese的收購價格壓得很低,這背後離不開高盛公司的“黑手”,因為高盛公司事先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認為黑石集團的收購價格“公道”。直接促使了交易的快速達成。史蒂夫·施瓦茨曼自然有自己的理論,他說:“商業交易是個買賣過程,我們有一整套完整的評估系統,對收購資產的真實價值作出判斷。既然對方同意賣給我們了,就說明他們認可了我們出具的價格。這裡談不上道義上的指責,這純粹只是一個商業行為。”
這種獨來獨往的行事風格讓黑石集團無往不勝。華爾街的競爭對手估計,單單在房地產業務和私募基金業務兩個部門,黑石集團過去5年的每年投資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這在傳統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看來是望塵莫及的,後者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就算萬事大吉了。這麼豐厚的投資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資人急於入伙。目前黑石集團正在募集一筆規模為200億美元的收購基金、一隻規模為100億美元的房地產基金。商業銀行樂於提供4倍資產的貸款,再加上目前他們自身已經掌握超過千億美元的資金,黑石集團的實力在華爾街讓越來越多的老牌金融巨擘自愧不如。

主要成就


商業思想

出色的“精神教父”
在美國《財富》雜誌記者AndySerwer眼中,施瓦茨曼語調柔和,思維縝密,反應敏捷。那雙淡藍色的眼睛閃爍著熱切的光芒,當它們盯著你的時候,彷彿能夠鑽入你的內心。“我最大的職責其實是儘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說,“我需要了解人們行事的動機。”也許正是由於掌握了這一許多人並不善擅長的學問,施瓦茨曼才將整個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乃至黑石的每一個細節都打上了他行事風格的烙印。
黑石的員工都尊稱施瓦茨曼為“精神教父”,而能夠得到這樣一個封號,施瓦茨曼當然知道其中的別樣滋味。在黑石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裡,施瓦茨曼與其他曾經的合伙人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調侃說,因為與施瓦茨曼產生口角而與“黑石”分道揚鑣的合伙人可以組成一支華爾街的“明星棒球隊”,這其中囊括了業界許多顯赫的名字。一個曾經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場景的人回憶說“:當時雙方吼聲連連、咒罵不斷,那真是我平生在華爾街所見的最厲害的一次爭吵。”然而,正如黑石一路走來經歷了不少風雨一樣,施瓦茨曼也從昔日的幼稚與莽撞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企業家。
因此,當問起與那些前合伙人口角的歷史時,施瓦茨曼毫不隱晦地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從那時候起,我真的變成熟了很多。”今天的施瓦茨曼總是以謙謙君子的形象出現在眾人面前,每當遇到可能與合伙人發生爭執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會以笑臉相陪,甚至他還會將那些工作中發生過不愉快的合作者請到自己在曼哈頓區公園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海濱別墅度周末,讓妻子為同事們親自下廚做菜。“黑石需要一種團隊共享精神,”施瓦茨曼這樣解釋自己的變化。

領導才能

施瓦茨曼的領袖才能和人格魅力並不僅僅表現在公司內部,他在業界也擁有良好口碑,並贏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師”(MasteroftheAlternativeUniverse,“另類宇宙的主宰”-按照華爾街的術語,私募股券投資等通常被稱為“另類資產”的雅號。在黑石的早期,整個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敵意併購策略,但就是從這時起,施瓦茨曼為黑石定下了一條基本準則-不做敵意收購。我們認為,和每一單收購生意中的關聯公司保持友善的關係相當重要,甚至我們可以放棄某些已經付出的艱辛努力。”正是在過去22年中一貫秉持非敵意收購這一標誌性策略,黑石成為了一個連對手都願意與之打交道的公司。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獨到和掌握時機之准在華爾街都無人能及。例如,黑石集團2004年從德國私人資本手中買下了Celanese化學公司。這塊資產到手還沒捂熱,隨即被推向美國上市,當時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低迷,傳統行業在股市開始受到青睞,不到半年,黑石集團轉手之間就拿到了現金收益30億美元,而且手上還掌握了為數不少的股份。對於如此划算的買賣,施瓦茨曼的手段可見一斑。最新的統計數字錶明,黑石集團控制著47家公司。從這些企業資產的買賣當中,黑石集團僅在2006年的收入就高達850億美元。黑石集團近期的收購則更為頻繁。該集團於今年2月初以389億美元成功購得美國最大的商業物業集團——權益寫字樓投資信託公司,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槓桿收購交易。黑石又於3月宣布,計劃以19億美元現金收購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母公司杜莎集團。黑石近期還盯上了克萊斯勒公司,正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就收購或結成某種形式的聯盟進行磋商。這些“大手筆”的收購案自然都與施瓦茨曼獨到的眼光和謀略息息相關。他一手創建的黑石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equityfund)公司之一,在其建立的22年時間內保持著30%以上的年平均增長率。如今已成為覆蓋私募基金、房地產、資產管理和財務諮詢的綜合性金融品牌。而在其首嘗“公開上市”螃蟹的過程中,拿到了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cic)30億美元的投資。

財富排名


2020年6月,《胡潤全球百強企業家》發布史蒂夫·施瓦茨曼以1350億元人民幣排名第53位。
2020福布斯美國富豪榜排名24位。
2021年3月2日,位居《2021胡潤全球富豪榜》第93位。

軼事典故


周一例會
每周由施瓦茨曼親自主持的周一例會,被黑石高管層看成是一次交流經驗和智慧共享的會議。解決該公司所有的棘手難題,均由施瓦茨曼主持。會議通常從上午8點半開始討論私募基金,然後到了10點半就轉移到了黑石集團的新興業務——房地產上,接下來是對沖基金。等到下午2點半,在另一個會議室召開關於債務管理的會議,一直到4點結束。有關黑石集團所有的投資買賣都將在會議上討論,與會人士必須對任何一個項目的詳細背景有足夠了解。
施瓦茨曼常說:“在黑石集團,各個不同部門的職員都會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這使得整個公司的員工都能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這不是選修課程,而是核心課程。”黑石希望它眾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臨市場動蕩時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