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合江亭的結果 展開

合江亭

唐朝繁華熱鬧的碼頭渡口

合江亭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府河與南河交匯成府南河之處,始建於1200年前。

合江亭壘基高數尺,10根亭柱支撐著連體雙亭,構思巧妙,意味雋永。拾級而上,二江風物,盡收眼底。

合江亭於唐代貞元年間由川西節度使韋皋始建,北宋重建,並達到鼎盛,成為官民宴飲,市井遊玩的熱鬧場所。合江橋畔亦是時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明代辟有錦官驛,清代新置船稅所。

建設背景


唐代
唐代時,合江亭是繁華熱鬧的碼頭渡口,無數的舟楫停泊於此,隨時揚帆駛入長江,再下東吳。遙想當年合江亭中,文人墨客們眺望著亭下江中點點白帆,品茶吟詩或送別友人,該是多麼愜意和浪漫的事情啊!
現代合江亭夜色
現代合江亭夜色
唐代大詩人杜甫晚年寓居成都的時候,曾在一首詩中寫道: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大家都知道,杜甫在成都住在草堂,他當年所見的是怎樣一番景緻呢?據南宋詩人范成大《吳船錄》記載:當時的草堂東邊是萬里橋,橋東邊是合江亭,從蜀地到東吳都要從此亭登舟。府河在城區形成兩條河流,匯合於合江亭,浣花公園處確有一條支流,但在草堂根本看不到該河,更不可能坐在屋裡就看見“門泊東吳萬里船”,另外,“泊”字說明船是停靠於此的,而浣花周圍沒有碼頭,因此可推斷杜甫這首詩就寫於合江亭。草堂靠在水邊,當然能看見停泊的船隻了。而從草堂的西窗,也可以看見西嶺(即岷山,俗稱雪山)。
唐元觀元年(785年),時任西川節度使的韋皋在成都開鑿了從西往東流的解玉溪,此水給城市運輸、市民飲水、工農業用水都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而水中的沙質細膩,可用於解玉,也促進了成都玉石業的發展。就在韋皋開鑿解玉溪的同一年,他在郫江(今府河)與流江(今南河)交匯處興建了合江亭。
合江亭
合江亭
唐時的合江亭,並不是孤獨地立在兩江交匯處,它與張儀樓、散花樓形成了自西向東的絢麗風景線。張儀樓始建於戰國晚期秦滅蜀后,相傳為張儀所建,散花樓則建於隋初,兩樓均在古代成都四大名樓之列,可惜都毀壞於南宋末年的戰火。同合江亭一樣,它們都是唐代成都市民遊樂的絕好場所。
合江亭
合江亭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繁榮的時期,作為西南大都市的成都自然也是歌舞昇平,市民的生活都比較富足,因而“休閑”的需求也很旺盛,小小的一座合江亭顯然已不能滿足大家。於是,韋皋在合江亭旁邊又新建芳華樓,並在樓的周圍植下許多美麗的奇花異草,其中最多的是梅花。再到後來,他又在亭子周圍修築了一些閣樓台榭,這就成了唐代合江亭的最終格局,當時稱為合江園,成為“一郡之勝地”,市民開始到這裡遊玩,合江園,也就成為成都歷史上最早的“市政公園”。
晚唐時,高駢改水道,在成都形成兩江抱城的格局后,在兩江交匯處的合江亭便成了貴族、官員、文人墨客宴飲吟詩的首選之處,流風所及,蔚然成景。合江亭,成為當時人們主要的交際場所、娛樂之地,無論是文人墨客吟詩作賦、迎來送往、宴請賓朋,還是普通百姓攜家人在城邊踏青賞花、娛樂休憩,幾乎都在這裡進行。
五代時期,合江亭成為了王室貴族的專用之地,這個“市政公園”就漸漸遠離民間,普通百姓再也沾不上邊了。到了北宋時期,整個國家戰亂頻繁,國事衰微,那些貴族也再沒有心情去冶遊取樂了,合江亭也就荒蕪廢棄了下來。
南宋時,成都知府呂大防看見合江亭屋宇倒塌,梁戶殘缺,心中很是惋惜,於是命人修繕,作為船官治事所,以供宴飲遊樂,那些消失的梅花也重新開始在此處飄香,合江亭得到了短暫的復興。雖然此時的合江亭已經不再有唐時的輝煌,但也是成都人遊樂的首選之處。
每到冬季,梅花含苞待放時,官府的管理人員就會隨時觀察合江園的梅花,一旦梅開五分,也就是最適宜觀賞的時候,就上報官府。官府就會邀請文人們來賞梅聚會。而普通的老百姓也歡天喜地地奔走相告,一起來賞玩遊樂。陸遊曾寫道: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據考證,當年成都的梅林並不只是青羊宮到浣花溪這一段才有,而是從浣花溪一直延伸到合江亭一帶。
陸遊曾在合江亭邊,抒發了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懷,他在《自合江亭涉江至趙園》一詩中這樣寫道:
政為梅花憶兩京,海棠又滿錦官城。
鴉藏高柳陰初密,馬涉清江水未生。
風掠春衫驚小冷,酒潮玉頰見微醰。殘年
飄泊無時了,腸斷樓頭畫角聲。
此外,陸遊的好朋友兼上司范成大寫過很多詩篇來描述合江亭一帶的美麗景緻,他在《吳船錄》中這樣描寫合江亭:
“綠野平林,煙水清遠,極似江南。亭之上曰芳華樓,前後植梅甚多……臘月賞梅於此。管界巡檢在亭旁,每花開及三分,巡檢司具申,一兩日開燕,監司預焉。蜀人入吳者,皆自此登舟……”
當他離開成都的時候,友人為他送行都是從合江亭開始的,甚至還有人一直送到合江(四川今縣)。范成大有詩云:“合江亭前送我來,合江縣裡別我去。”
元代
合江亭
合江亭
然而好景不長,南宋時期的合江亭並沒有繁榮多久,到了兵荒馬亂的南宋末年,成都在蒙古軍的鐵蹄下變成一片廢墟,合江亭也和張儀樓、散花樓的命運一般,毀於戰火硝煙之中。荒草瘋長的合江亭在經歷了明清以後,漸漸被人們淡忘,只在兩江交匯處剩下了一小塊不起眼的空地,其餘地方都已被民房佔據。合江亭這一廢棄,就是七百餘年。
近代
1989年,成都市人民政府重建合江亭。雙亭頂、八角十柱、琉璃瓦飛檐,旁邊是仿古式房廊聽濤舫,內有現代書法家趙蘊玉為合江亭作的記。四周女兒牆將合江亭、聽濤舫緊緊抱在懷中。與合江亭連成一片的風景,已經不再是張儀樓、散花樓,而是濱江公園、望江樓。但如唐宋時期一般,合江亭仍然是一個供市民遊樂的開放式市政公園。
合江亭
合江亭

文化活動

每到中國傳統大節日,就會有市民到此,放燈祈福,品茶笑談。一盞盞蓮花狀的河燈在河水中星羅棋布,隨波漂浮,星星點點飄移的燈光載著市民的心愿和祝福,順流而下,為合江亭兩岸,平添幾分神秘動人的氣氛。
五一、國慶時,可以看見很多對新人在此地拍婚紗照,非常熱鬧。常常走過合江亭邊,就看見新娘的婚紗飄蕩,婚車穿梭不絕。在這座走過一千多年歲月的古樸亭台上,許多身著西式婚禮服裝的人們在鎂光燈的閃爍中露出幸福的笑顏,如此情形下,一種時代的交錯感油然而生。

旅遊信息


乘56a、56、68、82、126、127、343、1093路等公交車在合江亭站下車步行約200米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