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平鎮

河南省鄲城縣轄鎮

寧平鎮位於鄲城縣城東部12公里,全鎮總面積79.52平方千米,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寧平鎮為歷史名鎮。

據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時在此置寧平縣、東漢時為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為“寧平”。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豫東地區第一開發點,當時發展黨員26名,劉鄧大軍南下時,鄧小平在此停留。張愛萍、李自木將軍也先後在此開展工作,1951年歸屬鄲城縣至今,1987年為建制鎮。因此,寧平屬於革命老區,又是歷史文化名城。

截至2019年末,寧平鎮戶籍人口為75580人。截至2020年6月,寧平鎮下轄2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寧平村。

截至2019年末,寧平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2個。

歷史沿革


寧平公主墳
寧平公主墳
西漢時為寧平縣。
東漢時為光武帝劉秀之妹伯姬(寧平公主)封地,故為“寧平”。
西晉武帝(265~289年),撤消寧平縣,分屬苦、武平。苦與武平先屬豫州陳郡,后併入梁國。永嘉五年,東海王司馬越的靈框東運時,路過此地,被石勒的軍隊追上,焚其屍骨,故又名“臨兵城”。晉以後隨苦縣建制變化而變化,屬父陽、谷陽、真源、衛真
至元二年(1265年)鹿邑、衛真兩縣合併為鹿邑,治所遷衛真縣境(今鹿邑縣城)。
1951年5月,析鹿邑(大部鄉鎮)、淮陽、沈丘3縣部分區、鄉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
1952年,鄲城建縣后,劃為七區。
1956年,為寧平中心鄉。
1958年,成立燈塔公社。
1961年,划小公社后,歸丁村區管轄。
1962年,設寧平區。
1965年,恢復寧平公社。
1983年,由寧平公社改為寧平鄉。
1987年11月,由寧平鄉改為寧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平鎮地處鄲城縣中部,東靠丁村鄉,南連雙樓鄉,西依城郊鄉,北與虎頭崗鄉、汲水鄉接壤,距鄲城縣城13千米,區域總面積79.52平方千米。人口86385人(2021)。

地形地貌

寧平鎮地處黃淮平原黃河沖積扇南緣,地勢平坦寬闊,海拔在38.8—40.6米之間,高差1.8米。

氣候

寧平鎮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4.0℃,1月平均氣溫0℃,7月平均氣溫28℃;無霜期年平均219天;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7、8、9三個月雨量集中,佔全年的50%;春多乾旱,夏旱澇不均,秋多陰雨,冬有寒潮。

水文

寧平鎮境內河道均屬淮河流域;四級河黑河和崔家溝流經北部。

自然災害

寧平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大風、蟲害等。1994年,寧平鎮因降雨量嚴重不足,氣溫偏高,遭到特大旱災,糧食減產85%以上;2003年7—9月上旬,陰雨連綿,造成嚴重水澇。

自然資源


2011年,寧平鎮有耕地8.2萬畝,人均1.28畝。
寧平鎮
寧平鎮

行政區劃


行政劃分

1997年,面積74.4平方千米,人口6萬,轄26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270個村民組。
統計用區劃代碼名稱
11625104201寧平村
11625104202常和集村
11625104203付樓村
11625104204崔趙村
11625104205許樓村
11625104206安庄村
11625104207牛庄村
11625104208白水王莊村
11625104209馬庄村
11625104210王寨村
11625104211蘆廟村
11625104212陳庄村
11625104213張集村
11625104214新鄭村
11625104215劉竹園村
11625104216劉崗村
11625104217韓樓村
11625104218徐樓村
11625104219趙莊村
11625104220楊中樓村
11625104221陳堂村
11625104222徐橋村
11625104223趙京庄村
11625104224腰周庄村
11625104225周雙廟村
11625104226李樓村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下轄寧平、常和集、梁崔、崔趙、許樓、安庄、牛庄、白水、馬庄、王寨、蘆廟、陳庄、張集、新鄭、竹園、劉崗、韓樓、三所徐樓、趙莊、楊中樓、陳堂、徐橋、趙京庄、腰庄、周雙廟、李樓26個行政村,下設208個村民小組、120個自然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寧平鎮下轄2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寧平村。
行政村
寧平村常和集村梁崔村崔趙村許樓村安庄村
牛庄村白水王莊村馬庄村王寨村蘆廟村陳庄村
張集村新鄭村劉竹園村劉崗村韓樓村徐樓村
趙莊村楊中樓村陳堂村徐橋村趙京庄村腰周庄村
周雙廟村李樓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總人口有6387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654人,城鎮化率4.2%;另有流動人口2012人。總人口中,男性33150人,佔51.9%;女性30722人,佔48.1%;14歲以下14435人,佔22.6%;15—64歲46180人,佔72.3%;65歲以上3257人,佔5.1%。2011年,寧平鎮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長率4.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58.5人。
截至2017年末,寧平鎮常住人口為43310人。
截至2018年末,寧平鎮戶籍人口為75872人。
截至2019年末,寧平鎮戶籍人口為75580人。

經濟


農業

寧平鎮
寧平鎮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產業化進程逐步加快。全鎮建起五大生產基地,即以徐橋等8個行政村為主的優質煙生產基地,種植煙葉1萬畝,畝產150公斤,優質煙比例達到80%以上;套種紅薯1萬畝,畝產紅薯2000公斤;以鄭上等行政村為無籽西瓜生產基地,種植無籽西瓜1萬畝,畝產西瓜8000公斤;以陳庄行政村等為主的無苓山藥生產基地,種植無苓山藥5000畝,畝產5000公斤;以“一點三線”為棚菜生產基地,發展日光溫室500座,年創經濟效益400萬元以上。

工業

市場活躍,商貿興旺。寧平人有著傳統的經商習慣,寧平鎮歷來是著名商埠。目前,寧平是附近百里較大的糧食、蔬菜集散地,年交易額上億元,也是東西商品對調的“港口”,經營服裝、鞋帽、農資、化工原材料,品種繁多,日客流量達萬人。近年來,全鎮鄉村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鎮農村經濟的支柱,特別是私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已發展成為企業的主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鎮搖籃有固定資產投資10萬元以上的企業3個,50萬元以上的企業4個,10萬元以上的企業12個,全鎮企業總數達126個,主要產品有乳酸鈣,425#水泥,優質麵粉和建材預製、編織袋、石棉瓦等,2001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20141萬元,實現利潤1534萬元,入庫稅金334萬元。

文化


名稱來歷

寧平鎮又稱寧平城,原名兵臨城,現隸屬鄲城縣。清、民國時曾屬鹿邑縣
據記載,東漢初年,兵臨城一帶連年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光武帝的三妹伯姬公主啟奏光武帝:“兵臨城兵荒馬亂並非盜賊謀反,只是饑民相聚謀生……小妹願帶領3000人馬前去招撫。”光武帝問道:“3000人馬夠嗎?”伯姬公主答:“足矣,但必須給我10萬兵馬糧草。”光武帝問:“為什麼?”伯姬公主答道:“妹將余之糧餉賑濟饑民。”光武帝恩准了她的請求后,伯姬公主即率眾兵馬到達兵臨城,並對當地民眾以禮相待,賑濟饑民。
建武2年(公元26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加封文武功臣時,伯姬公主被封為寧平公主,封地兵臨城。建武6年(公元30年),伯姬公主在兵臨城病逝,時年32歲。光武帝下令將其葬於封地(寧平公主墓至今保存完好)。後人因此將兵臨城改稱為寧平城。1986年4月,隸屬鄲城縣的寧平鄉撤鄉設鎮。

名特產品

較著名的有寧平麻花、張集熏雞、付樓牛奶、李廟豆腐、楊砦草編、魏庄老醋等。寧平麻花原為清宮貢品是寧平鎮趙秀芝繼承祖孫三代炸麻花絕技與最新科學配方相結合精製加工而成。其特點是呈深紅色,脆而不硬,酥而不綿,香而不膩,落地即碎,長期放置色香味不變,常吃健脾開胃,具有滋補之功效,現其第五代傳人梁文革成產立了寧平公主麻花食品加工廠,申請了國家專利,並註冊了“公主”牌商標。張集熏雞的絕技為張明德所傳,其特點加工乾淨,骨酥肉爛,色紅肉末日,香氣撲鼻,現張集村已有不少深得張明德熏雞絕技的能手到鄭州、開封、洛陽、合肥等地開張營業,有的已打入北京總參第一家。李廟豆腐,楊砦草編,魏庄老醋也以獨特的加工技藝在豫東各地留下美名。

交通


漯(河)阜(陽)公路穿境,漯雙公路、省道207穿境而過。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1892人,專任教師52人;小學23所,在校生4407人,專任教師362人;初中2所,在校生1059人,專任老師139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有衛生院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診所26個;設病床60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3萬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寧平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23戶,人數63人,支出12.1萬元,比2010年增長18%;城市醫療救助10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202人次,共支出53.9萬元,比2010年增長2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996戶,人數2797人,支出241.7萬元,比2010年增長19.1%;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20人,支出26.9萬元,比2010年增長1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45人,支出32.3萬元,比2010年增長7.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0.3萬元,比2010年增長18%;有敬老院1家,床位120張。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有固定電話用戶2450戶。
● 供電
截至2011年末,寧平鎮擁有35千伏變電站1座,全年售電量完成1787萬千瓦時。
寧平鎮
寧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