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

不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墓賊。中國史學中一部重要著作“汲冢書”(即現在的的《竹書紀年》),是公元三世紀魏晉時期盜墓賊不準的貢獻,此事一直為學術界津津樂道。關於不準的讀音關於此處“不”字《康熙字典》解釋說:“又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因此“不”字在此處的讀音為彪,而不是“准”字音彪!

詞語


讀音

【詞語】:不準
【注音】:bù zhǔn
不準
不準

釋義

1.不許可;不允許。
2.不一定;說不定。
詳細解釋 1. 不一定。
田漢《盧溝橋》第二幕:“難就難在誰都曉得,可是到了節骨眼兒上你不準辦得到。”
2. 不許可;不允許。
《水滸傳》第六回:“那婦人已知告狀不準,放下心,不怕他。”《台灣文獻叢刊·偏安排日事迹》:“先是,銓部升樞(袁可立子袁樞)山東僉事,戶部題留;奉旨:『准留,不準加銜』。”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我有一句糊塗話不敢說,只怕父母不準。”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第十八回:“不準漢奸講話!”
3. 不一定;說不定。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你這塊同 胡博士 一起到 美國 鍍過的燦爛的黃金,不準哪一天就要變成糞土呢。”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一章:“照他的想法,這一仗不準能打上。”

人名


人物簡介

不準,(今河南新鄉市衛輝縣人)大體故事如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針對當時一些代表六國的分裂勢力,發布了《焚書令》,規定史官須將《秦記》以外的史書全部燒毀,亦即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外,天下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秦始皇焚書的後果是,戰國時期,除秦國外,各國史記均被毀。

個人故事

然而,西晉太康元年,汲郡(即現在河南省汲縣西南,抗戰前發掘的“山彪大墓”也在這一帶)有個名叫“不準”(讀音為“否彪”)的人,盜掘了戰國時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結果發現了寫在竹簡上、共有十萬多字的古書。據說,當他剛一進入漆黑的墓室時,火把燃盡了,他便撿起墓道里的竹簡燒起來“照明”。幾天後,偷盜一空的大墓才被發覺,待官府的人趕到時,只剩下散在地上未被燒光的大批竹簡。晉武帝接到王陵被盜的報告后,極為重視,立即組織人進行清理。由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總體負責,集合了束皙、傅瓚、張宙、衛恆等幾十位文化界名人,參與整理、釋讀竹簡的工作。後人稱這些被搶救出來的竹簡為《汲冢書》。這些竹簡,又被後人整理為《古本竹書紀年》,它比司馬遷著的《史記》成書時間還要早二百年。
《古本竹書紀年》說,商王朝自盤庚遷殷后,經過二百七十三年被周朝所滅;而《史記》記錄為七百七十三年。兩相對照,《史記》中的記錄整整多了五百年。經過考證,《古本竹書紀年》是正確的。由於盜墓者“不準”的闖入,揭開了消失的五百年的歷史謎案,糾正了《史記》中的一個極為罕見的錯誤。《古本竹書紀年》與《史記》的這一段公案,因為甲骨文科學考古而終得定論,認為商王盤庚遷都直到商王朝覆滅,只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時光。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著名國學大師兼甲骨文專家王國維,在北京大學曾就《史記》與《古本竹書紀年》的差異評說道:“甲骨文中所記帝王上迄殷朝康祖丁,下至商紂王帝辛,一共是八世十二王。”“如果按《史記》所寫,十二王掌國七百七十三年,平均每位國王當權時間超過六十四年。”王國維最後下結論說:“十二位國王中,有四位是傳弟不傳子,也就是有近半數的國王壽命超過一百年,這樣的事情可能嗎?”
《古本竹書紀年》的出現對晉代史學的獨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出土古史整理、研究熱潮的直接刺激下,一下子就出現了許多編年史著作,單就晉代史,就有《漢晉春秋》《晉陽秋》《晉紀》等,大量編年史直接以“紀”、“春秋”、“陽秋”為名,這充分表明是模仿《古本竹書紀年》而作的。
負責整理《汲冢書》的荀勖,為國家校勘編次圖書,編成《中經新簿》,其編目中,將圖書分成了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丙部包括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書籍四部分類的產生,表明史學無論從其實質內容,還是史書的書籍形式上,都已經徹底擺脫了經學附庸的地位,成為完全獨立的學術門類。
《古本竹書紀年》(原為《汲冢書》)的發現促使了史學對於經學的獨立,致使史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而這種學術分類結構的變化,對中國傳統學術的走向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微電影


不準【微電影】
導演:張揚
不準
不準
分類:愛情片
主演:楊瀟 趙婷
地區:大陸
年份:2011
由樂視推出,平民階層自編自導自演的一般微電影。情節生動有趣。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
劇情介紹:
三流作家張不準有一個特別貼切的名字,按他自己的話說:出生沒帶準星,他投籃不準,丟東西不準,甚至女朋友都因為“不準”而分手。在咖啡廳對店員連青青一見鍾情。

不準的讀音


不準,姓不名准。籍貫汲郡,又稱汲不準。根據《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五》(南宋·鄭樵)“不氏:甫鳩切。晉時有汲郡人不準,發魏襄王冢得竹書科斗文者”,“不”做姓氏時念fou。然而鄭樵把“不”歸類到平聲,所以fou念上聲有所不妥。清朝張自烈在《正字通》里給出另一種讀音:“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至此,“不”姓的“不”有兩種讀音:fǒu或biāo。至於“准”,是名字不是姓氏,故不考證,就念zhǔn。“不準”讀如“否准”或“標準”,不能讀如“否標”。
其實念fōu zhǔn不是更對嗎?可是對方難免問你是哪兩個字。筆畫一寫,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它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