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曆山的結果 展開
- 大曆山
- AAAA級景區
大曆山
大曆山
大曆山簡稱歷山,又名舜耕山,位於東至縣堯渡鎮,相傳此山為舜帝耕作之地,是東至文化之源,歷史之根。與堯帝乘船順水至大曆山訪舜而得名的堯渡河合稱“堯舜文化景區”。
大曆山因一座掌形山峰從波浪似的丘陵中突兀而起,直插蒼穹,稱之“歷山”。集“堯舜遺跡、佛教文化、岩溶景觀”於一山。1998年大曆山被批准為安徽省級風景名勝區,次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大曆山主峰仙人掌海拔372米。唐貞宗二年在大曆山北麓始建草規庵、隱龍庵、真人觀,明建堯舜詞,今存法藏寺、堯池、舜井、堯舜望江台、堯憩石、舜耕地等文化遺址及歷史紀念地。大曆山現存六大名洞:伏虎洞、堆雲洞、八公洞、白龍洞、燕子洞,洞內鍾乳懸掛,造型奇異。
大曆山美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傳說遠古時期舜帝初耕於此,賢名遠揚,堯帝前來拜訪,請求舜下山輔佐朝政,舜始不肯,交慍怒而去。后堯帝再三懇請,舜感其誠,出山理政。後人為紀念堯舜二帝求賢、躬耕勝跡。命此山為“舜耕山”,命堯帝渡河處為“堯渡”(即堯渡鎮)。“歷山遺澤”自東流建縣以來一直是該縣八景之一,唐宋以後,道、佛兩教徒來此建廟立祠,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尋幽訪勝,吟詩作賦,寫景抒懷,在千百首詩詞中,北宋政治家、文學農范仲淹《舜祠》一詩寫得好:“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治熏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蕭鼓謝年豐。”後人將導真觀前的一口大雨不積滴水、常年乾涸的石池命名為“舜池;隨首千百年的物換星移,尋真觀、草規庵及舜祠早已廢圮,唯堯池、舜池卻依舊是史料記載的風貌。如今山上有法藏寺,建於何年何月,無詳細記載。此寺規制宏大,分前後兩進 大殿,中為寮房相連,總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畫棟雕梁,重檐飛角,輝煌壯麗。殿內常住僧尼10餘人,終日佛燈高照,香煙繚繞,每年接待四方香客在萬人以上。
唐宋以後,道、佛兩教徒來此建廟立祠,先後建造了堯祠、舜祠、尋真觀、草規庵等廟,供奉堯舜塑像。現在山上有法藏寺,殿內常住僧尼10餘人,終日佛燈高照,香煙繚繞,每年接待四方香客在10萬人以上。1998年大曆山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大曆山
大曆山除了人文傳說,佛教文化之外,還有一勝,就是有待開發的溶洞景觀。對此,古籍中有很多記載,還有許多文人留下的讚美詩。清嘉慶23年《東流縣誌》就曾記載“山之西有舜城,山之東有舜井,上有尋真觀、草規庵。有二池並列,在觀前 為水天池,甚旱不涸,在庵前者曰旱天池,甚雨不積,謂之舜池。一石名仙掌,石上有痕如掌跡也,觀下又有獅子石,形如立獅,庵前之右有老虎洞、八公洞、白龍洞(亦名隱龍洞),庵之後有望江石(亦名望江台)。旁有潛龍庵,皆遊覽之勝也。”古人有詩云:“山洞由來遠,神龍日隱眠;藤蘿常礙月,石柱自擎天;古篆苔痕蝕,新泉滴露涓;雲從應有會,鳴蟬最高巔”。
大曆山
歷山自然風光也很清麗秀美。山上怪石,象形石星羅棋布,如神形畢俏的獅吼石、游龍石、仙掌石,栩栩如生的人形石、走獸石、飛禽石,至於形似旗幡、屏風、石林的巧石更是隨處可見。山上綠樹蔭翳,修篁蔽日,百鳥和鳴,身入其中,宛若仙境。正如前人詩云:“不歷崎嶇路,安知梵宇深;清泉流日冷,密樹銷煙雲;茅石一塊,喚作望江石(又名望江台),佇立石上,舉目四眺,長江如玉帶橫陳,帆影點點,遠山如雲,近山似錦,山村農舍,炊煙縷縷,青山綠水交相輝映,江南風光美不勝收。
大曆山
大曆山
大曆山
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1573-1620)產生於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九華山下的青陽縣,流行於池州一帶的一 種戲曲聲腔,又稱“池州調”。它是在博採餘姚腔、弋陽腔 及當地佛樂、民曲、土戲之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戲曲聲腔。曾以其行雲流水的“滾調”優勢,風靡於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園班社的傳播,足跡遍及贛、鄂、湘、川、黔、魯、閩等省,享有“南北時尚,徽池雅調”之美譽。在中國戲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豐以後,受戰爭影響,青陽腔在本土上逐漸絕響,僅有部分劇目聲腔倖存於儺戲、目連戲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戲中。
明萬曆初,祁門人鄭之珍在貴池之剡溪(今屬石台)根據民間演出本整理為《勸善記》三冊,首演於貴池。各班社競相以各自的聲腔(餘姚、弋陽、太平、青陽諸腔通稱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國各地不同演出風格的目連班社。
貴池目連戲在解放前尚有民間班社多個,又稱“花槌”,其聲腔與南陵一帶的目連戲(“青槌”)有所區別。
大曆山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