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天

我國農村的著名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長篇小說《艷陽天》是我國農村的著名作家浩然的代表作之一,126萬字的三卷本情節豐富曲折,結構完整緊湊,人物形象生動,鄉土氣息濃郁,有很強的藝術特色,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2019年9月23日,《艷陽天》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創作背景


浩然在寫作中,經常深入冀東和北京郊區農村體驗生活,《艷陽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經過不斷修改,如是者三遍過後,浩然才感到滿意。起初,他把《艷陽天》第一卷手稿交給人民文學出版社,但等了很久沒有迴音。這時,正趕上《收穫》文學雜誌復刊,該刊編輯葉以群到北京來組稿,拿走了《艷陽天》第一卷複寫稿,並很快發表了出來。
1964年,《艷陽天》第一卷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后,反響很大,浩然每天都會收到很多讀者來信。這年10月,他順利地調入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終於圓了專業作家之夢。在此前後,浩然一鼓作氣寫出了《艷陽天》第二卷、第三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66年3月出齊。所得稿費1萬元,全被他交了黨費。
四清”運動開始后,浩然和作家汪曾祺等一道被下派到農村去搞這項工作。期間,汪曾祺曾滿懷信心地要把《艷陽天》改編為現代京劇,但只完成了一半,就因“文化大革命”爆發而中斷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還把《艷陽天》改編為話劇,進行了綵排,但後來卻沒有公演。
197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根據這部小說改編拍攝了同名彩色故事影片,於1974年正式上映,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後來,同名電影的上映更使這部作品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蕭長春、彎彎繞、馬小辮……小說中塑造了許多位個性突出、活靈活現的典型人物形象。

作品評價


1964年9月,1966年3月、5月 《艷陽天》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先後出版,在全國文學界和農村引起強烈反響。
1973年改編成同名電影。
《艷陽天》[浩然著小說]
《艷陽天》[浩然著小說]
1999年,面向全球華人世界的香港《亞洲周刊》評選“20 世紀中文小說100強”,1949年至1976年的中國大陸小說,只有浩然的《艷陽天》和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榜上有名。
《艷陽天》是最能展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創作風格和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它通過京郊東山塢農業生產合作社麥收前後發生的一系列矛盾衝突,勾勒出農業合作化時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畫卷,精細地刻畫了農村各階層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熱情地歌頌了在大風大浪中成長起來的新生力量。小說的情節曲折豐富,結構完整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傳神,語言樸素曉暢,顯示出鮮明的藝術特色。小說自然帶有不可避免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色彩,60年代初期“左傾“思潮的影響顯而易見。可貴的是《艷陽天》里塑造了眾多可信可愛的貧苦農民的形象和真實生動的落後農民的形象,更為可貴的是,浩然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達了社會主義永遠是“艷陽天”的堅強信念。不論是描寫、敘事還是抒情,對社會主義的讚美都由衷地流諸筆端,全書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樂觀主義精神。
長篇小說《艷陽天》不僅塑造了眾多可信可愛的貧苦農民的形象和真實生動的落後農民的形象,而且表達了社會主義永遠是“艷陽天”的堅定信念。因此,我國也有學者將《艷陽天》與柳青的《創業史》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共同的特徵是描寫出了建國初期農村的階級形態以及各形態在時代大潮前的消長關係”,它們都是“描寫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壯闊歷程,揭示運動過程中紛繁複雜的階級關係的長篇巨著”。

作者簡介


浩然
浩然
浩然(1932年3月25日-2008年2月20日),本名梁金廣,中共黨員,中國著名作家。祖籍河北寶坻。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當過8年村、區、縣基層幹部。1954年調到《河北日報》當記者。1959年10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0年到山東昌樂縣城關公社東村下放勞動,后擔任該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61年調任《紅旗》雜誌編輯。1964年到北京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歷任中國文化傳播發展促進會會長,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1973年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5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77年起連續當選為北京市第七、八、九、十和十一屆人大代表,1998年被推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首批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政府特殊津貼。“寫農民,為農民寫”是他的創作宗旨。
2008年2月20日因冠心病引起心臟衰竭在北京辭世,享年76歲。
2019年9月23日,浩然長篇小說《艷陽天》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