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

1942年郭沫若創作散文

《白鷺》是近現代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42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讚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語言優雅,蘊含深意,用詞準確,語言質樸,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

作品原文


白鷺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在清水田裡時有一隻兩隻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的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詩。

創作背景


《白鷺》作於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第二階段,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當時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國民黨政府語言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以雙重身份進行抗日。他說:“中國目前是最為文學的時代,善惡對立、忠奸對立異常鮮明,人性美髮展到極點,人性惡也發展到極點。”所以他這個時期的雜文以愛國反奸為中心內容,讚頌愛國者的忠義揭露賣國者的奸惡。《白鷺》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讚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南國優美的田野中、明凈清淺的小河邊,一種常見的水禽被人尊為水邊隱士、江田長者的白鷺,出沒其間把鄉居生活點綴得特別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觀察力,對白鷺進行了熱情的謳歌。
《白鷺》是《丁東草》三章(丁東、白鷺、石榴)中的一章,最初發表於1943年2月《文藝生活》第三、第四期,后收入小說散文集《波》中。

文學賞析


白鷺,一種普普通通的鳥,經過郭沫若寥寥數筆的描摹,就顯得那麼栩栩如生。
作者開篇把白鷺比作一首詩,優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詩。由此,這已經在讀者心中播下了一顆美的種子,等著它發芽,成長,開出美麗的花來。
作者僅僅對白鷺寥寥數筆的描繪,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鶴、朱鷺和蒼鷺作比照,彰顯了白鷺“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這就突出白鷺一種無與倫比的獨特的美,頗有點兒“百鳥之中我為首”的意思了。白鷺“增一點兒則嫌長,一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真讓人驚嘆白鷺的獨特之美,自然,那些美麗的白鶴、朱鷥、蒼鷺定會自嘆不如了。
再看,白鷺“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夠讓人提心弔膽了,可白卻處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讀到這兒,才發現郭沫若表面是寫白鷺,其實是在寫人。這實在是想告訴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於進取,於攀登,永遠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笑。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寫照。因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渦中,卻永葆白鷺的一身清白,更有處之泰然的風采。
有人認為,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本身就是一首歌。生命如歌,要他在瞬間創造了輝煌,這首歌就不會停止,永遠,永遠。生活中許多像白鷺一樣默默無聞的人,只要盡心儘力地活著的勞動者,雖不能創造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也一樣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全文語言精練、有種清新淡雅之美,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作家對白鷺的喜愛與驚嘆之情,隱潛在字裡行間,這樣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摯的。
《白鷺》一曲已終,仍讓人感到餘音裊裊,繞樑不絕。

名家點評


中外散文詩學會副主席王幅明:在我國南國,白鷺是常見的一種水鳥“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作品的立意與詩人同年所寫的名篇《銀杏》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銀杏》寫得熾熱、直率,而《白鷺》則顯得蘊藉、雋永。(《中外著名散文詩欣賞》)
安徽大學教授沈敏特:本文詠物,並不託物詠志,而屬於純然審美的小品。作家在白鷺或靜或動,或倚或飛的各種狀態中捕捉它在自然環境中形成的藝術結構。這就證明即如郭沫若這樣的社會活動家,在藝術領域也不單打一,而尊重藝術功能的多側面性。純然的審美也是人性的需要。(《今文觀止》)
上海陶行知思想研究會理事章紹岩:作者寄情於景寓情於物,表達了自己對自然美的強烈追求。作者一落筆就讚美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白鷺怎麼會是一首詩呢?仔細品味,不禁為這個比喻叫絕。作者以詩人獨特的感受,從白鷺身上捕捉到一種形象美、意境美,乃至理趣美。他終於驚嘆地呼出了:白鷺是一首詩!一首詩,已經是可愛了,一首精巧的詩,更可愛了,作者提筆先贊,作為行文的張本。(《耕耘並收穫著》)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省樂山客家人,文學家、劇作家、詩人,是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同時,還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學者、社會活動家,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