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啟瑤
吳啟瑤
吳啟瑤(1899~1979) 字柏瓊,號龍耕,筆名綺遙,豈遙。清光緒二十五年五月(1899年6月),出生於福清音西鎮玉塘村。曾任福建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
啟瑤自幼酷愛書畫,勤奮好學。歷任福建省政協一、二、三屆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理事、福建省分會理事、省文聯理事、福州市美協、市文聯理事等
吳啟瑤
民國27年後,歷任福清縣中學、福建師範學校教員、省政府秘書編譯室編譯、福州華僑富國工藝廠廠長以及福建省立師範專科學校講師、教授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1949年9月後,歷任福建師範學院、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教授。
60年代初,他懷著發掘本省古老民間藝術的強烈願望,用了整整3年的時間,跑遍八閩城鄉,在閩南、閩東、閩西、閩北等木刻年畫重要基地,就有關福建省木版年畫方面的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考察、收集資料、分析論證,撰寫出《福建省木版年畫研究》一書,並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列為重點出版選題。同時還接受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約稿,從事有關閩江風景水彩畫的創作,並受該社委託,與漆器老藝人李芝卿合作,撰寫有關福建漆器的名錄畫冊。
他潛心進行圖案畫(裝飾畫)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探索、研究。曾將染花圖案的技法運用於普通雨傘的裝飾上,使華僑福國傘廠的該項產品成了當時福州市場的搶手貨,並暢銷海外。他還長期與福州脫胎漆器廠掛鉤,將圖案畫與脫胎漆器的裝飾和造型結合起來,把科研成果直接應用於脫胎漆器的生產上。他筆耕不輟,認真整理各種著譯書稿以備出版。1966年“文化大革命”伊始,他被揪斗、蹲牛棚,並被弄到圖書館去打雜。浸透他多年心血的珍貴的版畫資料書稿被認為是“封、資、修的大雜燴”,大量被抄。
1976年以後,撥亂反正,啟瑤得到徹底平反。他精神振奮,儘管年事已高,仍然滿懷激情,雄心不減,他熱望自己的專業能繼續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為此,、他制訂具體的科研規劃,爭取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希望儘快在自己熟悉的專業基礎上,整理總結經驗,完成未竟的著譯。
1978年5月,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當了解到廣州交易會上我國輕工業產品由於包裝質量差,裝璜落後,以致影響外銷時,馬上直陳領導,就如何克服這一弱點,提出系統的切實可行的建議。十年動亂,把他折磨得心力交瘁,重病纏身,終於1979年9月11日與世長辭。
啟瑤擅長圖畫、水彩畫。出版的作品有:《廈門港》、《漁港》、《魁歧漁港》、《春》、《送春肥》、《閩江帆影》(水彩畫);《糊圖案》(譯著)。已完稿待出版的有:《浮花模樣的研究》、《染圖案講話》、《水彩畫概論》(譯)、《平面圖案法》、《立體圖案法》等。
吳啟瑤-廈門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