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芒斯特伯格
雨果·芒斯特伯格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出生於德國東部但澤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木材商,母親是藝術家,還有三個兄弟。芒斯特伯格童年生活幸福無憂,在輕鬆且充滿藝術氣息的家庭氛圍影響下,他對寫作、大提琴、考古、希臘語和阿拉伯語都具有濃厚興趣。不幸的是,在他不滿20歲時,父母雙亡,使他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轉變。
作為工業心理學的創始人、行為科學的先驅,雨果·芒斯特伯格的遭遇讓人多少有些感慨。他生前建樹頗豐,作品影響力很大,所提出的理論也受到廣泛的重視。然而臨死卻遭人冷落,去世時學界竟然連一篇追念的悼文也沒有。如此巨大的落差,既不是因為學術水平,也不是因為人格品行,僅僅是因為他的國籍和身份造成的。
1882年芒斯特伯格在但澤大學預科畢業,進入日內瓦大學學習法語和文學,半年後轉入德國萊比錫大學,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學術方向。1883年,剛到萊比錫的芒斯特伯格,立即被威廉·馮特的講座所吸引,決定投身於心理學。從此他師從馮特,並於1885年加入名聲日隆的萊比錫實驗室。在這裡,芒斯特伯格受到了正規的實驗心理學訓練,這對他日後的學術造詣有巨大的影響。
說起心理學,就不能不提起大名鼎鼎的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1879年,馮特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萊比錫實驗室。它的建立,標誌著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真正的科學,馮特也成為第一個把心理學轉變為獨立科學的學者,被心理學界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儘管馮特不是管理學家,但他在心理學上的建樹,對管理學影響極大。要知道,從古希臘、古埃及開始,學者就十分關注人類的心理現象,但是,馮特以前的所謂心理學“理論”,不是無法驗證的天才猜測,就是神神鬼鬼的無稽之談。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在馮特之前,所謂心理學都是偽科學。甚至大哲學家康德,也曾斷言心理學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科學。由於這種認識的支配,在許多崇尚科學的人士那裡,會很“寬容”地給心理學留下一片非科學的領地。就拿科學管理時期非常崇尚科學、人稱“效率大祭司”的埃默森來說,在他開設的諮詢公司里,他聘請的挑選和評價人員的“專家”,所依賴的無非是面相學、顱相學、筆跡學之類玩意兒,同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測字、算命先生差不多。埃默森公司里的人事專家凱瑟琳·布萊克福特,在1916年出版的《工作·人·老闆》中還用專門章節論證挑選員工的方法,強調要研究人的面相、頭髮顏色、鼻子形狀、頭顱的凹凸比例等等,尤其要重視筆跡和聲音,她認為這些都表現了人的性格。連崇尚科學的埃默森公司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馮特的研究,徹底顛覆了傳統心理學的這些說法,把心理學變成了可以與自然科學相媲美的實驗科學。從此,心理學以科學的姿態開始進入社會。而把這種科學的心理學帶進管理領域的,首推芒斯特伯格。
芒斯特伯格在萊比錫取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鑒於心理學和醫學的緊密聯繫,他又繼續在海德堡大學學習醫學,1887 年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弗萊堡大學先後擔任講師和助理教授,先後主講醫學和哲學。但他出於研究需要,在業餘時間私下講授心理學,並自己出資在住所建造了一座心理學實驗室,進行時間、知覺、注意力、學習記憶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許多國外的學生。
1889年,在巴黎首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芒斯特伯格與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一見如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詹姆斯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被人看作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倡導者,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開山祖師,還有人稱他為“美國心理學之父”。1892年,芒斯特伯格應詹姆斯之邀,到哈佛大學擔任了三年實驗心理學客座教授,期滿後繼續回弗萊堡大學任教。兩年後,由於一再被邀請,芒斯特伯格重返哈佛大學講壇,任心理學教授,並接管了由詹姆斯創設的心理實驗室,成為詹姆斯機能學派的繼承人。在哈佛大學的19年間,芒斯特伯格的出色才能得到美國人的普遍承認,他作為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倍受世人注目。1898年,他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8年,又當選為美國哲學學會主席。1910年,他曾被哈佛大學作為交換教授派往柏林,並在柏林參與建立“美國—德國協會”。他還當選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特別研究員,曾被《美國科學家》期刊評為僅次於詹姆斯的心理學名人。
為了推廣自己的理論,芒斯特伯格到華盛頓拜見總統威爾遜,遊說商務部長雷德菲爾德和勞工部長W·B·威爾遜,力爭讓政府出面設立一個部門,這個部門的基本任務就是把心理學研究用於工業和社會。雖然他的這一目的沒有達到,但卻引起了社會的重視。芒斯特伯格的外界影響隨之形成。他的工業心理學沒有能進入政府的“廟堂”,卻擴散到社會的“江湖”。其後,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開始採用芒斯特伯格的方法進行員工的心理測評。
芒斯特伯格的理論在美國得到了廣泛重視和應用,但他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卻備受冷遇。他對德國有著深厚的感情,移居美國后一直保留德國國籍,大戰爆發后,他堅持自己的愛國態度,不斷為自己祖國的戰爭行為進行解釋和辯護。結果,國家之間的仇恨被人們轉移到他身上,芒斯特伯格被懷疑為德國間諜,遭到周圍人的排斥,失去友誼和尊敬,從此陷入了孤立的境地。1916年芒斯特伯格在講課過程中心臟病突發去世,年僅53歲。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芒斯特伯格本人被美國排斥,但他的理論卻被用來作為美國對付德國的武器。美國參戰以後,廣泛運用芒斯特伯格開創的方法,對參戰的兩百萬美國士兵進行了大規模的心理學測驗,史稱這是首次在管理領域對心理學的大規模應用。正是這種應用,建立了工業心理學的穩固地位,並使心理學成為管理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芒斯特伯格一生著作極其豐富,僅專著就有20餘種,內容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方面,影響力廣泛。最能反映他工業心理學思想的著作《心理學與經濟生活》用德文發表於1912年,1913年該書被翻譯為英文本《心理學與工業效率》,還有1914年出版的《應用心理學要點》、《普通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1918年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的《企業心理學》等。在這些書中,他探討了人員甄選、職業倫理、工作績效的心理因素等方面。他在書中強烈呼籲,要加強管理的科學性,必須把心理學成果更好地應用於提高工業效率。他的理論和觀點,本質上是對泰羅制的心理學補充。按照芒斯特伯格自己的說法,就是:“我們決不要忘記,通過將來的心理上的適應和通過改善心理條件提高工作效率,不僅符合廠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職工的利益;他們的勞動時間可以縮短,工資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讀者不難從中看出芒斯特伯格與泰羅的一致性。因而在泰羅制廣泛推行的年代里,他的工業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受到了美國工商界的高度支持和響應。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問題上:如何鑒別個人的素質和心理特點,並根據個人的素質及其心理特點把他們安置到最適合的工作崗位上?在什麼樣的心理條件下,可以讓工人發揮最大的幹勁和積極性,從而能夠從每個工人那裡得到最大的、最令人滿意的產量?如何使人們的頭腦中獲得工業活動所希望產生的最佳印象,即在心理上如何能夠保證實現人們的理想?管理史學家雷恩把芒斯特伯格的研究概括為三句話,即“最最合適的人”、“最最合適的工作”、“最最理想的效果”。所謂“最最合適的人”,就是研究不同工作崗位對人員素質的要求,識辨和評價不同人員的心理品質,為他們找到最恰當的工作崗位。由此,發展出了以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在人員選拔、職業指導和工作安排等方面具體應用的多種技術。所謂“最最合適的工作”,就是研究並確定從每一個人那裡獲得最大、最令人滿意產量的“心理條件”。芒斯特伯格發現,學習和訓練是最經濟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會的因素對工作效率有較強的影響,特別是創造工作中適宜相關人員的“心理條件”極為重要。所謂“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研究對人的需要施加符合實業利益的影響的必要性。他討論了銷售、市場和廣告的技術,並呼籲對保持經濟需求因素的研究。
芒斯特伯格的理論,來自於他主持的一系列調查和實驗性研究。他從電車司機、電話接線員和高級船員中搜集了大量材料,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研究安全駕駛電車的司機所應具備的特徵。他通過系統地調查和研究電車司機工作中的各種因素,進行了模擬實驗,最終歸納和推論出一個優秀的司機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和技能,並進而確定出擔任司機的心理條件。另外,芒斯特伯格在疲勞研究中,不僅注意到引起疲勞的身體因素,而且注意到引起疲勞的心理因素。他同他的學生一道,進行了許多有關工廠的工作曲線的研究,從中發現了日產量和周產量的漲落規律。根據每日的產量記錄,每天上午九十點鐘產量有明顯的增加,到午飯前產量有所下降,午飯之後恢復上升,但上升情況不如早晨九十點鐘,下午下班前產量又會顯著下降。同樣的,一周的產量也表現出了類似的情形,星期一的產量平平,星期二和星期三產量最高,然後逐漸下降,直到星期六產量降到最低。如果說,日產量的變化是由於身體疲勞引起的,那麼,周產量的變化就不能再用身體因素來解釋,惟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心理因素。這些研究,為工業心理學開闢了新的領域。
芒斯特伯格的研究被廣泛地應用於職業選擇、工作方法改進、建立適合的工作條件等方面。他的思想明顯包含著科學管理的工業倫理:(1)重點放在個人身上;(2)強調效率;(3)應用科學方法得到社會效益。所以,此時的工業心理學,還從屬於科學管理。但他對心理學的重視和應用,無疑為後來的行為科學豎起了一個路標。在芒斯特伯格的影響下,一批學者致力於工業心理學的研究,其中有英國的工業心理學先驅查爾斯·邁爾斯,在美國陸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設計人事分類測驗的沃爾特·D·斯科特,進行首次動機手段實驗的塞爾西·A·馬塞,撰寫出有“工業心理學聖經”教科書之譽的莫里斯·S·瓦伊特利斯等人。他們的努力,使心理學與當時蓬勃發展的科學管理緊密結合,也為後來的霍桑實驗鋪墊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