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德林根戰役
諾德林根戰役
諾德林根戰役是三十年戰爭影響深遠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此次戰役改變了整個三十年戰爭的走向。
戰役結果為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聯軍獲勝,但本次戰役帝國和西班牙聯軍數量超過瑞典-魏瑪聯軍足足8000人,最重要的是帝國和西班牙的步騎兵數量均多出瑞典4000人,在步騎兵均佔優勢情況下,將本次戰役視為新式古斯塔夫瑞典方陣不足以抵抗傳統西班牙大方陣是不穩妥的,本次戰役只能視為西班牙和帝國聯軍的輝煌勝利。
目錄
一。戰前德意志局勢
二。戰前法國局勢的變化
三。荷蘭對西屬尼德蘭的攻勢
四。戰前西班牙的干預
五。戰前1633年阿爾薩斯和普法爾茨局勢的劇烈惡化
六。天主教聯盟和新教同盟在巴伐利亞的各自行動
七。戰前華倫斯坦的反常進軍和施泰瑙陷落
八。戰前1633-1634年費利亞公爵和匈牙利的斐迪南德各自行動
九.戰役過程
十。戰後影響
一。戰前德意志局勢
1632年呂岑戰役后,新教同盟開始出現內訌,勃蘭登堡選帝候和薩克森選帝候懼怕瑞典成為橫跨歐陸的大帝國,暗地裡在背後詆毀瑞典,污衊瑞典在勃蘭登堡和薩克森燒殺搶奪意圖霸佔整個德國,兩位選帝候的煽動導致了整個新教同盟只剩下黑森明面上仍然馳援瑞典,這導致了瑞典和新教方面作戰兵力不夠集中,新教軍隊分為三支各自為戰,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瑞典久經沙場的2萬主力和德意志新教同盟的5萬援兵一度在紐倫堡集結起7萬大軍,對德國天主教聯盟和皇帝的4萬聯軍佔據絕對優勢,但此時各新教邦國大多持觀望態度或不積極馳援瑞典,新教同盟此時戰爭彼此之間充滿隔閡,在西里西亞戰場,這裡有三支新教同盟大軍同時作戰,圖爾恩伯爵率領的瑞典軍隊、阿恩海姆的勞恩堡公爵率領的薩克森軍隊、阿爾布格斯多爾夫率領的勃蘭登堡軍隊,新教同盟的三支大軍已經佔領西里西亞首府布雷斯勞,可瑞典軍隊和薩克森軍隊完全不能同仇敵愾,阿恩海姆和圖爾恩為了爭奪更高職位勾心鬥角,勃蘭登堡和薩克森(薩克森各邦國內支持新教的勢力)軍隊一致反對瑞典,相反,皇帝和天主教薩克森軍隊之間相處的非常融洽,互相之間經常舉行宴會,聯盟之間的勾心鬥角導致瑞典人被出賣,在這種聯盟勢力極難信任的情況下,圖爾恩的瑞典軍隊想獨自行動是不可能的,可就在此時華倫斯坦率領4萬大軍開進了西里西亞,並開始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瑞典對皇帝的絕對優勢葬送了,但德國新教徒的背離所至影響僅僅在西里西亞戰場導致局勢崩潰,瑞典此時仍然掌控著整個北部德國、法蘭克福地區、法蘭克尼亞、阿爾薩斯,並在普法爾茨成功攻城略地,瑞典軍隊仍然強大,掌握著戰爭主動權,1633年海爾布朗同盟在奧克森斯蒂爾納的努力下組建后,伯恩哈德即刻率領其新教主力大軍入侵巴伐利亞,短時間內攻城略地,不久便佔領軍事重鎮雷根斯堡。
新教軍隊距離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已經不遠,在波西米亞的華倫斯坦再次持觀望態度,局勢對帝國極為不利,在皇帝謀劃下先刺殺華倫斯坦,派遣匈牙利的斐迪南德(皇帝斐迪南二世之子)率領華倫斯坦舊部和大量匈牙利騎兵以及雇傭兵組成的4萬大軍,自波西米亞向巴伐利亞挺近,意圖切斷瑞典後方補給線,至此,德國戰場的局勢開始複雜化。
二。戰前法國局勢的變化
1632年,蒙莫郎西公爵和奧爾良親王加斯東意圖煽動勃艮第地區各省和下朗格多克地區爆發大規模反黎塞留起義,並陰謀從加萊得到西班牙大軍增援,意圖徹底打倒樞機主教黎塞留,但該計劃被黎塞留截獲,並於5月10日,法王路易十三和黎塞留親自前往法國北部皮卡爾迪省,加強了周邊要塞的兵力和彈藥儲備,5月22日撤換加萊總督徹底斷絕了蒙莫郎西公爵、奧爾良親王加斯東、瑪麗-德-美第奇太后的叛亂計劃,法國局勢趨於穩定。
黎塞留將戰略重點開始轉向洛林和萊茵方向,洛林公爵查理四世經常對法國採取敵對措施(收留奧爾良親王加斯東、暗中接受西班牙津貼幫助西班牙人出兵普法爾茨和阿爾薩斯、允許西班牙人在其領地補充給養和兵力),同時駐紮在普法爾茨的西班牙軍隊也對法國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早在4月底黎塞留就暗中準備對洛林採取軍事行動,5月31日,黎塞留命福爾斯元帥和埃菲雅元帥率領法軍對洛林不宣而戰,當日便佔領了聖旺德爾,隨即入侵洛林本土,同時法國同荷蘭的軍事行動是互相配合的,6月1日奧蘭治親王率領聯省軍隊入侵西屬尼德蘭,這樣一來駐紮在西屬尼德蘭和普法爾茨的西班牙軍隊為抵禦荷蘭軍隊無法馳援奧爾良公爵加斯東,法軍進展迅速,6月15日,等加斯東反應過來停止入侵法國邊境回援洛林時,洛林已經全境淪陷,6月26日《利維爾條約》,查理四世向路易十三交出了斯特內和雅梅斯兩要塞以及克萊蒙昂阿爾貢伯爵封地。洛林公爵的投降使法國騰出了許多福爾斯元帥的兵力,黎塞留命德埃菲雅元帥揮軍直指德國,命舍姆貝格元帥追擊奧爾良公爵加斯東,1632年9月1日在卡斯戴爾諾達里戰役,舍姆貝格元帥率領久經戰陣的三千騎兵和一千五百名乘馬的火槍手毀滅了蒙莫朗西和奧爾良萬人大軍,蒙郎莫西公爵被俘,10月黎塞留宣布處死蒙郎莫西公爵,法國懷有眾多反叛意圖的貴族被徹底震懾至此再無叛意,叛亂徹底失敗。
1632年9月29日,奧爾良親王加斯東和法王路易十三簽署《貝齊埃爾條約》,路易十三並沒有顧念他身為親王之尊,而是要他必須答應不再同西班牙和太后反對國家,要定居在圖爾享受一定待遇,加斯東同意,法國經過持續8年之久的奧爾良親王和太后動蕩終於偃旗息鼓,整體局勢趨於穩定,最重要的是法國佔領洛林斷絕了西班牙從16世紀就開始的軍事走廊,西班牙老兵從米蘭馳援西屬尼德蘭因法國中立無法進行,接著黎塞留將戰略中心放在了德國局勢上,大肆宣傳戰爭,鼓動新教徒對西班牙開戰,並在南德戰場積極馳援皇帝,馬德里也注意到了法國對德國局勢的重視,西班牙首相奧地利瓦雷斯力圖重新打通西班牙軍事走廊並遏製法國在德國的勢力。
三。戰前荷蘭對西屬尼德蘭的攻勢
1632年6月1日,奧蘭治親王莫里斯統帥大軍借法國攻打洛林的有利局勢入侵西屬尼德蘭,在開始用兵的頭幾天就拿下了芬洛和羅埃蒙德,並開始圍攻馬斯特里日,8月24日馬斯特里赫特舉城投降,西班牙駐紮在普法爾茨的12000機動兵力不得不回援尼德蘭戰場,但尼德蘭戰場仍然失敗,這使得西班牙損失慘重,普法爾茨的兵力抽出造成了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控制力下降,西班牙隨時可能將普法爾茨丟給瑞典人,這將導致瑞典人可通過普法爾茨經萊茵河與荷蘭人匯合進一步增強已經頗為強大的新教勢力,馬德里朝野大為震動。
四。戰前西班牙力圖干預
西班牙軍事走廊15-17世紀
根據El III Duque de Feria, gobernador de Milán(1618-1626 y 1631-1633)的記錄
費利亞公爵
五。戰前新教同盟在阿爾薩斯和普法爾茨取得優勢
1633年6月1日後,佛蘭德局勢劇烈惡化,西班牙米蘭總督費利亞公爵自義大利向萊茵河出兵意圖打通萊茵河航線並和皇帝軍隊匯合,瑞典元帥霍恩出兵上普法爾茨在攻佔諾伊馬克特后便向士瓦本挺近,霍恩意圖佔領康斯坦扎,但該城市已和瑞士聯合,得到瑞士增援后,霍恩並未成功,便撤軍向東迎擊匈牙利的斐迪南德,此時萊茵公爵奧拓-路德維希在不久前佔領了瓦爾德施泰特,順利佔領了下普法爾茨,但他的兵力此時不能費利亞公爵以及皇帝的3萬聯軍正面交鋒(費利亞公爵2萬人,皇帝軍隊1萬人),只能跟著敵人的腳步步步逼近,比肯費爾德的普法爾茨伯爵及霍恩的大軍抵達后,三支新教大軍成功匯合併逼退了哈布斯堡聯軍,並一路追擊哈布斯堡聯軍,西班牙和帝國軍隊在遭受不小損失後向後方慕尼黑撤退瑞典重新在下普法爾茨地區和阿爾薩斯佔據優勢,皇帝再次被逐出上述兩處地區。
六。戰前天主教聯盟和新教同盟在巴伐利亞的各自行動
西班牙米蘭總督費利亞公爵決定率軍佔領上述兩處地點首先打通萊茵河航線 並穩固西班牙在阿爾薩斯和普法爾茨的局勢,皇帝斐迪南二世也同意派阿爾特林格爾支持費利亞,同時伯恩哈德率領18個步兵團和180個騎兵隊在多瑙河畔擺開陣勢,借著阿爾特林格爾和其義大利軍隊撤出雷根斯堡馳援西班牙期間,伯恩哈德迅速出兵包圍雷根斯堡,這導致了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二世驚恐萬分,急忙要求佛里德蘭公爵華倫斯坦支援他5000軍隊,皇帝也寫了7封信件給與華倫斯坦請求他增援雷根斯堡,華倫斯坦也答應提供1.2萬士兵增援,但華倫斯坦並未動身,這導致了巴伐利亞選帝侯只得以投降來保全衛戍部隊,伯恩哈德並不滿足於佔領雷根斯堡,他要繼續進軍,迅速在伊薩爾河口登陸,帝國城市林茨和拿騷驚恐萬分。萬分恐懼的皇帝斐迪南二世一再警告華倫斯坦,要他火速增援巴伐利亞,華倫斯坦終於決定向多瑙河進軍,伯恩哈德此時背後是雷根斯堡這個不懷好意的城市,前面是伊薩爾河口,為避免被華倫斯坦包圍,馬上撤兵回軍守衛上普法爾茨。。
七。戰前前華倫斯坦的反常進軍和施泰瑙戰役
伯恩哈德從巴伐利亞撤兵后,華倫斯坦並未隨機跟上並解放巴伐利亞,而是帶領4萬新招募的雇傭兵大軍向薩克森方向進軍,聯盟方面僅僅以2.4萬人迎擊,但新教同盟還是想打上一仗,可在明斯特貝格城下,華倫斯坦向瑞典提議停戰6周,並向瑞典將軍圖爾恩伯爵表明,帝國應該和瑞典停戰並一起出兵攻打土耳其,若皇帝反對,他可以和瑞典一起進軍維也納用武力迫使皇帝同意這個協議,條件是:讓他成為波西米亞國王,並召回被流放的波西米亞貴族,並要求得到瑞典最精銳的軍隊指揮權,但停戰談判進展的並不順利,瑞典方面回應寥寥無幾,華倫斯坦在等待的不耐煩后簽訂了一向和薩克森的停戰協議並贏得了其支持,派出一支薩克森軍隊挺近16英里后迅速回師奧德河,瑞典騎兵部隊被華倫斯坦的先鋒官沙夫戈奇將軍打的潰不成軍,2500瑞典步兵則在施泰瑙(stetvio)被華倫斯坦的2萬大軍包圍,圖爾恩伯爵沒有選擇餘地只得投降,華倫斯坦兵不血刃佔領了施泰瑙,勝利者得到了敵軍的大量火炮,後勤補給,金錢。
在施泰瑙得勝后,華倫斯坦迅速出兵佔領了利格里茨,甚至佔領了奧德河畔的法蘭克福,為徹底征服西里西亞,為深入波美拉尼亞和波羅的海沿岸,華倫斯坦派兵佔領了通向波美拉尼亞的鑰匙-蘭茨貝格,並親自下令剩餘大軍出兵勞西茨,猛攻佔領了格里利茨,迫使包岑投降,但他這樣做目的只是為了嚇唬薩克森選帝侯,目的仍然是為了和勃蘭登堡選帝侯和薩克森選帝侯再次達成和平協議,即使收效甚微,皇帝再次威脅華倫斯坦要把瑞典和薩克森人驅逐出巴伐利亞和西里西亞,這次他再也沒法違反命令了,軍中和國內大量流傳他的不利信息,並有部下叛逃至巴伐利亞選帝侯麾下,還給他本人下令增援巴伐利亞,表面上他同意派阿爾特林格爾增援,但暗地裡下令捆住了他的手腳禁止增援紅衣主教,再次假意裁減6000騎兵用來增援紅衣主教斐迪南親王但並未兌現,隨後皇帝密謀下,華倫斯坦被刺殺,軍隊指揮權交給其子,匈牙利的斐迪南德。
八。戰前1633-1634費利亞公爵和匈牙利的斐迪南德各自行動
根據El III Duque de Feria, gobernador de Milán (1618-1626 y 1631-1633)的記錄
費利亞征服萊茵菲兒登
米蘭到萊茵菲爾登
泄不通,城市馬上被攻破,費利亞下令將350名瑞典守軍全部屠殺,並將康斯坦茨和萊茵費爾登的勝利大肆在南部德國和義大利進行宣傳,宣傳達到了很好效果,南部德國天主教徒和義大利的西班牙臣民戰爭熱情空前擴大,巴伐利亞境內眾多德國天主教軍隊加入了費利亞的軍隊,從義大利不斷有部隊趕來加入他的軍隊。
但同時萊茵伯爵路德維希擊敗了洛林公爵查理四世對阿爾薩斯的入侵,萊茵伯爵在後方壓力減輕情況下立即和比肯費爾德的普法爾茨的伯爵、霍恩匯合,三路大軍合兵一處,新教徒的總兵力超過了哈布斯堡聯軍,費利亞在取得一系列勝利后不得不率領西班牙大軍向巴伐利亞後方撤退,哈布斯堡聯軍在瑞典聯軍的優勢兵力攻擊下減員嚴重,費利亞力圖後撤至慕尼黑和皇帝軍隊匯合再戰新教軍隊,並打通斯瓦比亞地區,但1633年12月24日,大軍撤退到施塔恩貝格(Starnberg),嚴重的斑疹傷寒摧毀了費利亞的軍隊,其本人也遭受疾病襲擊,幾天後費利亞病情好轉,西班牙大軍開進慕尼黑,但費利亞還是1634年1月11日因失敗導致的精神低迷和疾病去世,紅衣主教斐迪南親王接替了他的指揮權,並指揮1萬部隊去幫助剛接替帝國4萬大軍的斐迪南德。
紅衣主教斐迪南親王
匈牙利的斐迪南德
九。戰役過程
魏瑪公爵伯恩哈德
此時,伯恩哈德和霍恩迅速調整軍隊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伯恩哈德提出必須發動正面攻擊解除諾德林根的圍困,但考慮軍隊後勤供應不足,霍恩不同意。儘管從俘虜得到了軍事情報,但伯恩哈德還是嚴重低估了西班牙軍隊的數量,伯恩哈德估計西班牙軍隊數量不足7000人,但實際上斐迪南親王7000先頭部隊抵達后後方第二支增援部隊也抵達了,伯恩哈德並未從俘虜得到該情報,西班牙軍隊足足有21000人,同時西班牙和帝國聯軍擁有13000騎兵,瑞典和新教同盟聯軍只有9000騎兵,對於騎兵戰鬥力和防護明顯弱勢於帝國的瑞典軍隊,數量也嚴重不足是致命的。戰場的地形也讓瑞典放棄了古斯塔夫將炮兵和步兵混編的英明戰術,這種方法是古斯塔夫二世橫掃德意志戰場的關鍵所在,使得瑞典在各個局部小單元交戰擁有火力優勢,放棄該戰術使得瑞典的劣勢進一步擴大。
哈布斯堡聯軍和新教聯軍在諾德林根鎮前擺開陣勢,哈布斯堡內部一致同意由悍勇的西班牙軍隊充當聯軍這次作戰的關鍵部分,並部署在陣線後方隨時機動,正面陣線主要由天主教德意志部隊負責維持,新教同盟方面則是把戰爭勝利寄托在身經百戰的瑞典軍隊身上,新教同盟軍隊負責維持陣線。
哈布斯堡聯軍的左翼在小山上,陣線中央最前列是天主教德意志步兵,後面是準備隨時機動的西班牙軍隊,同時左翼山頂陣地也是由天主教德意志軍隊負責守衛,伯恩哈德提出自己率領德意志新教和雇傭兵負責牽制帝國右翼和中央的天主教德意志軍隊,霍恩則通過在右翼一片樹林隱蔽下集中戰鬥力最強的瑞典軍隊攻擊聯軍左翼的山頂陣地,一旦這座山頂陣地被瑞典軍隊佔領,可將聯軍大部分大炮
瑞典元帥霍恩
在9月6日的日出時分,霍恩命騎兵向左翼山頂陣地發動攻勢,但樹林可視性差的特點使他的騎兵部隊遭受了各種各樣的厄運。軍官們向騎兵們下達作戰命令后,騎兵們過早的進攻,把步兵和炮兵拋在後面。儘管犯了這樣的錯誤,但天主教德意志軍卻被這波騎兵突然出現嚇得驚慌失措直接拋棄陣地,但得勝的瑞典騎兵部隊觀察到周邊全是龐大的敵軍后十分驚恐,便請求後續部隊增援。可這片樹林的特徵使得得勝的瑞典騎兵和增援過來的步兵團都以為對方是敵人,於是他們開始交戰。瑞典騎兵在山頂陣地擊退了意圖增援自己且正在追擊被那些嚇破膽敵軍的友軍步兵。
根據《諾德林根之戰》,雅克·科特斯的記錄。
諾德林根戰役
霍恩的攻勢被全部擊退後,斐迪南親王下令將50門大炮火速轉移至山頂陣地內架設,立即向聯軍中央發起轟擊,西班牙大炮的火舌兇狠的撕裂著伯恩哈德的陣線,在陣線中央,伯恩哈德麾下身經百戰的“佛蘭康納軍”和“阿爾薩斯軍“”軍頂住了哈布斯堡的火炮轟擊,極具戰爭經驗的伯恩哈德通過靈活使用他的大炮抵消了了西班牙火炮的大部分攻勢,並派遣了一支援軍去支援霍恩,意圖和霍恩匯合后火速佔領山頂火炮陣地,隨著炮擊的持續和伯恩哈德增援霍恩的一支部隊撤離中央陣線,帝國指揮官們判斷此時伯恩哈德的陣線處於一個虛弱期,擁有8000兵力優勢的帝國聯軍在此時發動進攻是最佳時機,斐迪南親王和匈牙利的斐迪南德立刻下令中央和右翼全部兵力對伯恩哈德的陣線發動總攻,順利驅逐了伯恩哈德那些久經沙場的德國雇傭兵,與此同時帝國和西班牙軍迂迴到霍恩後方徹底截斷其退路,瑞典軍隊幾近全軍覆沒,霍恩被俘,並開始了8年囚徒生涯,伯恩哈德率領幾千殘部向萊茵方向退去,少部分新教軍隊逃亡海爾布郎。
此次戰役,因為右翼退路被截斷,瑞典和新教同盟前後總計戰死和被俘逃亡總計12000人,損失80門大炮,丟失300面軍旗,其中包括最精銳的4000瑞典近衛黃色軍團以及全部正規和雇傭騎兵團,自布萊登菲爾德以來,瑞典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
諾德林根戰役
這場戰役是瑞典和德國新教徒遭受的最慘重的失敗之一。軍力大大減少,使得許多德國的新教邦國開始拒絕繼續援助瑞典採取觀望政策,新教兩大強國勃蘭登堡和薩克森均在布拉格條約中與皇帝達成了和平,瑞典不得不撤退到德國北部波美尼拉尼亞,並一直在波美拉尼亞和勃蘭登堡抵抗皇帝入侵,若不是法國參戰,三十年戰爭將以皇帝的勝利而結束,哈布斯堡王朝將建立歐洲霸權。
法國一直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稱霸歐洲的頭號強敵,內閣首相黎塞留長期在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各大強敵,並在瑞典過於強大期間積極反對瑞典支持皇帝,同時也積極進行反西班牙活動,黎塞留的英明政策就是隔岸觀火;支持敵人之間互相殘殺並積極反對任何一方過於強大;通過最低代價讓法國成為最終勝利者,自義大利戰爭以來,法國人被嘲笑不懂外交的歷史已經逝去,黎塞留是哈布斯堡王朝史無前例的強敵。
瑞典已不能制衡皇帝,斐迪南親王的大軍抵達西屬尼德蘭以後,荷蘭也處於劣勢,西班牙和荷蘭均達不到黎塞留制衡其世仇哈布斯堡王朝的要求,且皇帝和西班牙已經收復了整個普法爾茨、薩克森、皇帝軍隊直指瑞典大後方波美拉尼亞和整個波羅的海沿岸,身經百戰的帝國元帥維特將帝國大軍開進阿爾薩斯戰場並取得了節節勝利,斐迪南親王進入布魯塞爾主持了西屬尼德蘭局勢,並隨即對荷蘭展開攻勢,荷蘭人節節敗退,法國在阿爾薩斯的權利岌岌可危,西班牙軍事力量在西屬尼德蘭的增長極大增加了法國北部潛在戰爭壓力,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已經過於強大,黎塞留的法國不得不直接參戰挽回不利局勢。
法國首相黎塞留
瑞典人因法國參戰恢復了元氣,1635年法國參戰1年後,瑞典元帥巴納爾在維特斯托克戰役中擊敗了帝國和薩克森軍隊,隨後又在布雷特恩菲爾德、詹考和扎斯馬蘇森的第二次戰役中獲勝,新教同盟重新壓倒天主教聯盟,如此眾多局勢變化均因諾德林根戰役而引發,足見諾德林根戰役在三十年戰爭中舉足輕重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