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林世居

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圍屋

崇林世居,又稱崇林圍,是廣東省惠州市最大的客家圍屋(客家圍村),位於惠州市鎮隆鎮大光村。

圍徠屋坐西南朝東北,平面呈回字形,總面闊128米,總進深約130米,佔地面積約16640平方米。

崇林世居總面積1.4萬平方米。圍屋寬128米、長108米,四周圍牆高9米,內有住房262間,9廳18井,是廣東省第二大客家圍屋(客家圍村)。

從河源遷徙到惠州市惠陽區鎮隆鎮大光村的葉文昭於1798年建造了崇林世居。崇林世居是“回”型圍龍屋中,夯土磚木結構的建築,9廳18井的格局。

歷史沿革


據《南陽葉氏大成宗譜》記載:明代萬曆年間(1573一1620),梅州五華的一支葉氏族人遷徙至河源紫金上義葉屋壩。這裡地處山谷,與外交往極為不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有位葉奇發的族人,為了兒孫將來發展大計,帶著老婆溫氏、弟弟葉奇祥和兒子葉鳳朝(化蘭)、葉風鵬走出這個山谷,開始了新的遷徙歷程。
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
葉家人由紫金上義葉屋壩出發,翻山越嶺,經大嵐、梁化,沿途做點絲線小百貨生意,並尋找落腳之地。一天,行至鎮隆老闆坑曾氏宗祠前時,葉奇發挑著的籮筐繩子突然斷了,於是在老闆坑落戶,開墾荒地。葉奇發孝心至誠,每天恭迎先祖牌位,晨昏一炷香。曾姓人深為感動,便允許葉奇發將祖宗牌位置放在曾氏宗祠大門角落。。
葉奇發利用所學的地理風水知識,在老闆坑對面山坡發現風水寶地。於是,他帶領兒輩在在那裡建造祠宇、住宅,命名為“新板坑”,開始在鎮隆繁衍生息。
嘉慶三年(1798年),文昭公選址大山下建起了一座佔地13824平方米的宏大民居,因其號崇林,故圍屋取名為“崇林世居”。最初的崇林世居建有祠堂、圍牆、角樓等,還有一個池塘。至清光緒三十三年(1897年),其後裔又在後圍興建望樓。至此,一座完整、氣勢恢宏的民居屹立在大山下。據專家考證,這座具有200多年歷史的民居較完整,代表了客家民居的特色。
清雍正六年(1728),葉鳳朝(化蘭)生下兒子葉文昭(號崇林)。葉文昭先承父業,以農為本,在下倉建造了可住近百人的房屋。後來從事鹽業,走南闖北,生意越做越大,錢越賺越多,於是在清嘉慶三年(1798)建造大圍屋。正如族譜中的《歷代祖名歌》所曰:“奇發遷移歸善中,創業板坑化蘭繼,文昭世守業猶存,堂構宏開大山下,八龍輝映反先榮。”
葉文昭在建造崇林世居圍屋時,正是七十古稀之年。他要用畢生的積蓄和最後的精力,建造出一座可以千載揚名的圍屋。葉文昭選中了大山下的風水寶地,依山而建。其所在村就以山為名,叫“大山下村”。
為建好這座圍屋,葉文昭嘔心瀝血。據族譜記載:在建造牌樓時,為了做出精美的“郭子儀綁子上朝群像”瓷質雕塑,葉文昭不顧年老體邁,親自外出選料。葉文昭還在圍屋周圍大規模種植樹木、果苗。崇林世居圍屋旁的大樟樹,就是葉文昭帶領子孫們種下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裡已經成為村民們休閑的場所,鄉村綠色旅遊的亮點。圍屋建造好后,葉文昭十分欣慰和激動,並以自己名號為名,命名為“崇林世居”。圍內里的262間住房,被縱橫九條天街相隔,又由天井相連,形成“九廳十八井”。圍屋建築採用了大量的傳統技藝,使用了大量的工藝品,使圍屋顯得古樸、典雅。傳統技藝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磚雕、壁畫等。畫面寓意深刻,有的象徵富貴吉祥,有的表示忠孝仁義,有的祈望登科入仕。
清嘉慶七年(1802),葉文昭去世。葉氏後人秉承祖訓,不斷對崇林世居圍屋進行完善和擴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高20米的重檐歇山式的三層建築崇林樓(又稱望樓、魁星樓)完工,這是整個建築中最壯觀、最精華的部分,裡面溶入了伊斯蘭建築風格中特有的圓頂穹隆形狀的元素,顯得雅緻而美麗。“崇林樓”之名是光緒六年進士吳道鎔題寫。樓有三層,二樓是族中長輩們聚集議事場所,是地位的象徵,年輕晚輩沒資格進入。三樓是學子閉關讀書、上學的地方。每當大考在即,族中學子就集中到這裡備考,一日三餐有專人送。三樓作為圍屋裡的最高點,在這裡俯視整座圍屋,會感覺到整個圍屋雖見破敗坍塌之處,但仍存氣勢恢宏之態。
葉文昭是鎮隆大山下開基祖,生有八子。圍屋建成后,葉氏家族樂居其中,子孫綿綿。文昭公的後代子孫,陸續在“崇林世居”周圍,建造了“瓊林世居”“茂林世居”“成林樓”等圍屋。
葉文昭崇文重教,早在清乾隆中期,就在村中創辦私塾。葉文昭買下了八間店鋪,把租金作為本祠學校的專項經費。他還在惠州城裡建有11間房的“葉氏試館”,專供葉姓子孫到惠州考試時用。由於葉氏族人興教化、重德行,人才輩出。在崇林世居葉氏宗祠的入口上方,曾經高掛著金色大字的“文魁”和“亞魁”兩塊黝黑牌匾,顯示出葉氏家族曾經的顯赫。雖然牌匾不幸被賊人偷走,但葉氏族人依然對牌匾和兩位舉人的故事津津樂道。“文魁”說的是清咸豐九年(1859),中第119名舉人的五世祖葉樹綱。他是崇林世居的首位舉人,而且當上了長安縣正堂,是光宗耀祖的事。後來他重修了葉家列代先祖的墳墓。“亞魁”說的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的六世祖葉蓉煌,他鄉試排名第11名。
兩百多年來,崇林世居圍屋人才輩出。清朝有兩人中舉,十人中秀才;民國時期有兩位留學生;現代有中國農工黨副主席兼秘書長葉粵秀,東江縱隊飛虎隊中隊長、革命先烈葉貴生,黃埔軍校畢業的抗日遠征軍連長葉沃夫。在解放前就有“先生多過金罌、秀才多過棺材”的描述。新中國成立初期,鎮隆鎮學校三分之二的老師出自崇林世居,有眾多葉氏後裔分佈在各地從事教育工作。
葉氏重視教育,惠及鄰近所有學子。清道光三十年(1850),族中先賢提議興建學堂,命名為“仰岱山房”,意思為雖居大山下,但有望五嶽之首泰山之志。仰岱山房造福桑梓,不僅葉氏子孫可進入學堂學習,鄰近的外姓學子也可來學。在舉人葉蓉煌所立的十則規條“敬師長”一則中,明確寫著“即外人來學,亦宜視同一體,免生畛域”。民國初年,“仰岱山房”更名為“仰岱小學”。葉氏後人還是一如既往地捐資助學。20世紀30年代,六世祖葉德隆捐資白銀貳仟元,在仰岱小學興建了兩座教學樓。解放后,“仰岱小學”收歸國家所有,更名為“大光小學”。
人們在驚嘆建築的壯觀精美之時,更為隨處可見、蘊含葉氏文化的石碑、匾聯而折服。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葉蓉煌刻碑立有《崇林世居規條十則》:“敦孝悌,睦宗族,務正業,重國課,守國法,戒非為,崇節儉,端風俗,敬師長,和鄉鄰”。正是由於崇林世居的葉氏後人秉承這十條家規,族人才能安居和睦,才俊輩出。與《十則規條》石碑相對應的石碑,是清宣統二年(1910)惠州府判決的一宗官司告示。這是關於大山下葉氏與其他兩個村爭水的民事糾紛案件。最終通過官府判決,和平解決了糾紛。這兩塊碑文,在“破四舊”期間被造反派用水泥將碑文封了起來,得以保存。“文革”結束后,葉氏後人把灰泥鏟去,雖然碑文的文字清晰可見,但留下了深深的裂痕。
圍屋內保留有多處牌匾和對聯。“南陽綿世澤;東粵紹家聲”“學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遵司馬公遺訓,種德維先”表明不忘先祖遺風,並要發揚光大。“樹德務滋”“為善最樂”“敬凜三畏”“燕翼貽謀”“積厚流光”等匾額,表明對後人給予的厚望。還有一副“乾元用九;巽命錫三”的對聯,充滿了《周易》的神秘感。這些石碑、匾牌對聯,已成為崇林世居的靈魂所在。
2004年8月,崇林世居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崇林世居為研究清朝圍屋建制和葉氏家族的繁衍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建築特色


崇林世居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共由五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池塘,面積約9畝,半月形;第二部分為禾場,面積1536平方米;第三部分為首圍;第四部分為以祠堂為中心的保斗部分;第五部分為有望樓的后圍。三、四、五部分是圍屋的主體。正面開3個大門,門框均是花崗岩石。四周圍牆高9米,下半部分為灰沙牆,上部為磚砌牆,厚80厘米,圍牆內上部設有“走馬道”連接四個角樓以作防禦、聯絡之用。角樓與“走馬道”均設有射擊孔。在當時,這種高牆圍屋的防禦能力是很強的,這也是客家人長期聚族而居,防範外人欺侮、侵犯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居住形式。
內圍屋呈方形,由3層回型建築群和一座3進式祠堂組合而成,最外圍中間部分有一座高15米重檐歇山式的3層望樓,站在樓頂可眺望整座圍層。除了祠堂、門樓、角樓外,圍屋由眾多的生活單元組成,內有住房262間,9廳18井,其規模之大,氣勢之宏偉,令人嘆為觀止。

主要景觀


圍屋建築採用了大量的傳統技術,使用了大量的工藝品,使民居顯得古樸、典雅。傳統技藝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磚雕壁畫等。這些工藝品不但技藝精湛,而且富有內涵,匠心獨運。就其內容而言,有的寓意富貴吉祥,有的宣揚封建禮教,有的是純工藝美術。
祠堂前的牌樓採用了大量的瓷嵌技藝,無論是鱉魚、書卷、葫蘆,還是金雞、鳳凰,都是其寓意。據族人介紹,文昭公到過潮汕一帶,非常喜歡該處的瓷嵌技藝,特地從佛山採購了上等彩瓷,打碎用以鑲嵌灰塑圖案。牌樓上的圖案雖經200多年歷史,有的已剝落,但從尚存的圖案中仍可依稀看到當年的輝煌。
圍內的工藝品還很多,如款式各異的石礎、門墩,簡練古樸的木雕幾何紋飾檻窗,喜鵲卷草形的斗拱,各式山水壁畫及圖飾,構圖明快的磚雕窗等。
崇林世居建成,葉氏家族樂居其中,興教化、重德行,耕讀傳家,人才輩出。200年來曾出有舉人、秀才十餘人。鎮隆當地稱此族人:先生多過金罌、秀才多過棺材。
圍屋的牆壁上忠實地記錄著歷史,“文革”時的標語仍然墨跡斑駁。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訴世人這裡實已久疏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