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紅鈴蟲

鱗翅目麥蛾科動物

棉紅鈴蟲又稱紅鈴蟲【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屬鱗翅目,麥蛾科。寄主植物有8科27屬78種,其中以錦葵科為主。棉紅鈴蟲是世界性重要害蟲,亦是國內外重要檢疫對象之一。

我國除甘肅的黃河兩岸、河西走廊以及山西和陝西的北部、寧夏、遼寧、青海和新疆外,其它棉區均有分佈。

動物簡介


中文名:棉紅鈴蟲
拉丁學名: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
綱:昆蟲綱
目:鱗翅目
科:麥蛾科
天敵:天敵有60多種,如澳洲赤眼蜂、金小蜂、繭蜂、姬蜂草蛉小花蝽等。
主要危害作物:除棉等錦葵科棉屬外,還有洋綠豆、洋麻蜀葵、黃麻、亞麻等8科77種植物。

為癥狀害


棉紅鈴蟲
棉紅鈴蟲
棉紅鈴蟲以為害棉花的蕾、花、鈴和種子,引起蕾鈴脫落,導致僵瓣、黃花等。為害蕾時,從頂端 蛀入造成蕾脫落;為害花時,吐絲牽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張開,形成“扭曲花”或“冠狀花”;在鈴長到10~15毫米時鑽入,侵入孔很快癒合成一小褐點,有時在鈴殼內壁潛行成蟲道,呈水青色;為害種子時,吐絲將兩個棉籽連在一起。

生活習性


棉紅鈴蟲一般一年發生3代,棉紅鈴蟲以幼蟲越冬,主要在倉庫內。第一代幼蟲主要取食蕾;第二代幼蟲為害花、蕾和青鈴;第三代幼蟲絕大部分集中在青鈴上為害。初孵幼蟲必須在24小時內鑽入蕾或鈴中,否則會死亡。老熟幼蟲化蛹前,在鈴壁上咬一個羽化孔,有的直接出鈴在土縫等處化蛹。絕大部分成蟲在白天羽化,成蟲產卵期長,能延續15天之久。成蟲產卵部位常因代別和棉株的生長發育階段不同而各異,第一代的卵往往集中產在棉株嫩頭及其附近的果枝、未展開的心葉、嫩葉、幼蕾的苞葉上等;第二代產卵於青鈴上,其中以產在青鈴的萼片和鈴殼間最多,其次在果枝上;第三代卵多產在棉株中、上部的青鈴上。成蟲飛翔力強,趨弱光,對3瓦的黑光燈有較強的趨性。
棉紅鈴蟲對溫濕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氣溫為25~30℃,相對濕度80%~100%時,對成蟲羽化最為有利,而溫度在20℃以下或35℃以上對棉紅鈴蟲均不利;氣候乾旱,則對成蟲產卵和卵的孵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棉紅鈴蟲的繁殖與食料關係密切,幼蟲喜食青鈴,田間青鈴出現早,伏桃或秋桃多,有利於其繁殖。棉紅鈴蟲的越冬基數直接影響第一代的發生輕重,越冬死亡率高,基數小則第一代發生輕,反之,則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種植抗棉紅鈴蟲的品種;麥收后種短季棉減輕一、二代為害;以改進栽培措施促進早熟,減輕後期為害,及時集中處理僵瓣,枯鈴,曬花時放雞啄食或人工掃除簾架下的幼蟲等。推廣收花不進家和冷庫存花,在收花結束后徹底清掃倉庫,消滅潛伏倉內的幼蟲。
調節播期,控制棉花生長發育進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紅鈴蟲為害。一是促使棉花早熟,使棉花在第3代紅鈴蟲發生時已處於老熟階段,不利於紅鈴蟲的取食;二是延遲播期,推遲棉花現蕾的時間,使棉株上無足夠適合紅鈴蟲的食物,從而大幅度地抑制第1代紅鈴蟲的蟲口密度。開花時上面覆蓋物用麻袋,幼蟲多爬至覆蓋物下面,第2天曬花前掃殺。利用幼蟲背光、怕熱的習性,通過簾架曬花而使幼蟲落地,並集中處理。連續幾次效果更好。

化學防治

①棉倉滅蟲
空倉全面噴灑20%林丹可濕性粉劑和2.5溴氰菊酯乳油的稀釋液,牆壁、房頂裡面都要噴到。
實倉時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稀釋噴灑,噴后封倉2~3天。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應用人工合成的紅鈴蟲雌蟲性信息素,懸掛或粘貼在棉株上,干擾雄蛾尋找雌蛾交配,可以減少棉紅鈴蟲的蟲口密度及為害。
②噴灑殺蟲劑
主要是在棉紅鈴蟲卵盛期噴灑殺蟲劑。殺蟲劑的種類及用量如下:
5%氟啶脲乳油1000~2 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
10%氯氰菊酯乳油l 500—2 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l 500~2 000倍液;
42%三唑磷乳油600—800倍液;
2.5%聯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
40%氧樂果乳油1 500倍液;
44%速凱(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每畝用對好的藥液50~75kg。
棉花封壟后可用敵敵畏毒殺幼蟲,用80%敵敵畏乳油150ml/畝對水20kg拌細土20~25kg於傍晚撒在行間,2、3代卵孵化盛期隔3~4天撒1次。

地理分佈


分佈廣泛,國內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尚未發現外,其他各產棉區均有發生。國外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原蘇聯等國外,遍布全世界產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