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崮村

垛崮村

垛崮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東北部,隸屬朱吳鎮。朱吳鎮東部,北靠冷家村,南接東庵村,東北鄰大桃口村,西北連黑崮村。全村轄區面積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公頃。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姜姓建村。因地處垛崮頂西北麓,故命名垛崮村。清朝中後期,冷姓、楊姓來此定居。垛崮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朱吳鎮東部,地處東經121°11′,北緯36°54′。北靠冷家村,南接東庵村,東北鄰大桃口村,西北連黑崮村。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全村轄區面積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芋頭山藥等。 2002年,全村有30戶,82人。有冷、楊、程等3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3年本村與盆山前村、東庵村劃為一個行政村。
1957年分開。
1984年秋投資3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因村小,一直沒設學校,學生讀書要到 周圍村莊。自建國至2002年,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人。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50公斤左右,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5年,人均口糧達到400公斤,解決了溫飽。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1000元,有各種機動車輛20餘台,電話10台,彩電20台,冰箱1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的是破草房,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1987年開始,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翻新舊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26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達1.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50 公斤,總產4萬公斤。1987年,糧食畝產提高到350公斤,總產達到5.6萬公斤。2002 年,糧食畝產達到587公斤,總產4萬公斤。 1987年以來,發展板栗4公頃,梨1公頃,柿子1.3公頃,大棗0.7 公頃。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24萬元,其中農業15萬元,林業5萬元,畜牧養殖業4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本村沒有工商業,全靠種地養家糊口。改革開放后,辦起了維修、商飲業等。2002年,第二、三產業收入5萬元,其中運輸業2萬元,商飲業 2萬元,服務業1萬元。

組織建設


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冷春端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第一名黨員。黨支部設在東庵村,本村當時為一個黨小組,組長冷春端。1957年1月,本村成立黨支部,冷春端任黨支部書記。之後,冷春言、冷學海、冷學文、冷學忠、冷學彬、冷學成相繼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6月起,冷學彬再任黨支部書記。 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時,全村有黨員4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11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57,設村政府,冷春言任第一任村長。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有冷春言、冷春洪、冷春端、冷學文、楊志德、冷學忠、冷學彬、楊志龍、冷學成、楊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