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渡鎮

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轄鎮

金渡鎮位於肇慶市高要區城區的東南面,西與高要區城區緊連,距高要市中心僅5公里,北與肇慶市端州區隔江相望,東與高要區蜆崗鎮接壤,南鄰高要市白土鎮,肇慶大橋、廣肇高速、雙金公路、肇江公路和素有“黃金水道”的西江貫穿境內,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轄區面積101.23平方公里,鎮城區面積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萬畝,山地面積3.6萬畝,下轄16個居民委員會,28條自然村和187個居民小組。常住人口45545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全鎮現有企業315家,主要分佈在肇慶市級的金渡工業集聚基地和平布工業園、金渡外資工業區,形成“兩園一區”的布局。工業園區佔地總面積達5350多畝,形成以精密壓鑄、油墨化纖、電子製品、新型建材和五金製品五大主導產業。金渡鎮的特色農業主要以花卉、果蔬種植、魚蝦養殖為主,種植蔬菜面積達1.2萬畝,優質魚蝦養殖基地9700畝。金渡鎮是“中國壓鑄產業基地”、“中國端硯之鄉”、“中國羅非魚之鄉”和“中國羅氏沼蝦之鄉”。

行政區劃


全鎮面積131.32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2.2萬畝,山地面積3.6萬畝,52676人(2017年),有僑港澳同胞6000多人,轄16個居委會。分別是:
衝口社區黃坑社區五股社區平布社區茶崗社區
西頭社區金渡社區水口社區水邊社區腰崗社區
鐵崗社區欖塘社區耕沙社區大坑社區硯坑社區

經濟


綜述

2008年全鎮地方生產總值8.21億元,工農業產值21.25億元,財政稅收(含金渡工業園稅收)12487萬元,是高要市第三個億元鎮,農村人均純收入7423元。

第一產業

農業特色產業有花卉、果蔬種植、魚蝦養殖,全鎮有蔬菜面積1.2萬畝,優質魚蝦基地9700畝,是“中國羅非魚之鄉”、“中國羅氏沼蝦之鄉”和“廣東省無公害蔬菜基地”。
金渡鎮始終堅持發展“三高”農業,大力推廣名優、稀、新、特品種,糧食保持在單造2萬畝,優質魚基地9700畝,年產鮮魚7000多噸,蔬菜基地18000畝,年產各種反季時鮮蔬菜98600噸,大部分銷往肇慶和廣西梧州、深圳、珠海、江門、中山等大中城市。一九九五年率先建起了“廣東省高要市金渡外資工業區”,吸引了眾多美日港澳台商人前來投資辦企業。

第二產業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園區投資環境吸引了大批外商前來投資辦企業。在早期創辦了金渡鎮外資工業區和西頭、欖塘、平布、黃坑四個村級工業園以及肇慶市級的金渡工業園的基礎上,近年又辦起了金渡鎮平布五金工業園,園區佔地500畝,總投資1.5億元,引進企業16家,主要生產五金電鍍製品。全鎮工業企業159家,商飲服務業1040家。工業形成以五金、精密壓鑄、建築材料、高級音響、塑料製品、制衣、陶瓷工藝、端硯工藝等主導行業。
該鎮擁有外資企業55家,其中台資企業24家,個體私營企業145家,個體餐飲業300多家,初步形成以五金、塑料製品、制衣、製鞋、人造植物花、農機製造及配件、水泥建築材料、陶瓷工藝、端硯工藝等行業。

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口:31101人,男:15409人,女:15692人,家庭戶戶數:9262戶,家庭戶總人口(總):27586人,家庭戶(男):13612人,家庭戶(女):13974人,0-14歲(總):7755人,0-14歲(男):4329人,0-14歲(女):3426人,15-64歲(總):20166人,15-64歲(男):9811人,15-64歲(女):10355人,65歲及以上(總):3180人,65歲及以上(男):1269人,65歲及以上(女):1911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7621人。
2021年6月,高要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金渡鎮常住人口45545人。

交通


肇慶大橋連接金渡和肇慶,廣肇高速公路橫跨本鎮,肇珠公路,雙金公路貫穿境內,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二橋
二橋風光
二橋風光
二橋位於肇慶市與高要區金渡鎮的連接橋,該橋方便了千千萬萬的金渡人民和白土、金利、廣州、深圳、佛山人民,這是我們出去外面的方便之路呀。
關於肇慶二橋的收費問題,從2012年6月1日起,已經實行所有車輛全部免費通行了。
閱江大橋
閱江大橋正式開工,計劃在2015年9月底竣工。閱江大橋建設備受市民關注的。
閱江大橋昨日正式開工建設。市政協主席張成文、副市長范汝雄、市政協副主席梁駒等出席開工儀式。范汝雄宣布該橋正式開工。
金渡鎮
金渡鎮
在開工現場,6台紅色的鑽探機分別擺放在6個圍堰平台,旁邊的長堤壩上整齊停放著9台裝載鋼護筒的大貨車,場面壯觀。隨著市領導一聲口令,懸掛在塔吊上的鋼護筒慢慢鑽進水裡,第一根樁基成功開鑽。據上海城建路橋集團閱江大橋項目部項目經理楊培俊介紹,該工程經過前期8個月的準備,如今已具備開工條件。開工后,施工人員利用塔吊和鑽探機把鋼護筒打進水裡,搭建鋼筋平台和水上便橋,工程計劃在2015年9月底竣工。
記者獲悉,閱江大橋工程批複概算12.97億元,由上海城建路橋集團承建的橋樑主體工程造價為7.5億元。該工程位於西江北岸端州區古塔路與星湖大道交叉路口,沿古塔路跨越西江,在南岸高要烏榕村與世紀大道銜接。大橋跨越的江面寬度約1500米,主橋設計為三跨雙塔單索麵斜拉橋,主跨320米;主橋兩端高架主線設雙向6車道,設計最高車速60公里/小時。
閱江大橋通車后,將實現高要區城區到端州區城區15分鐘車程的目標,對促進肇慶市“一江兩岸”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社會


教育

支出家鄉建設,力行獎教獎學
支出家鄉建設,力行獎教獎學
鎮內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商貿市場配套設施完善,星光老人之家、書畫社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該鎮有中學2所分別是:高要市金渡鎮金渡初級中學,高要市金渡鎮金渡華僑初級中學,該鎮有小學13所分別是:高要區金渡鎮中心小學校,高要區金渡鎮衝口小學,高要區金渡鎮大坑小學,高要區金渡鎮水邊小學,高要區金渡鎮耕沙小學,高要區金渡鎮西頭小學,高要區金渡鎮要崗小學,高要區金渡鎮金渡欖塘小學,高要區金渡鎮金渡沙頭小學,高要區金渡鎮金渡茶崗小學,高要區金渡鎮金渡鐵崗小學,高要市金渡鎮金渡鎮平布小學,高要區金渡鎮黃坑小學。從2012年開始搞“創強”,2所中學合併成為1所:金渡鎮金渡華僑初級中學,13所小學合併成為4所小學:高要市金渡褚國昌中心小學、高要區金渡水邊小學、高要區金渡腰崗小學、高要區金渡平布小學。原來的高要市金渡鎮中心小學校改造為高要區金渡鎮第二幼兒園,高要市金渡鎮水邊小學改造為水邊幼兒園,高要市金渡鎮金渡沙頭小學改造為高要區金渡鎮中心幼兒園。
金渡鎮的文化教育在高要市來講,是名列前茅的,多次小學升初中考試、初中升高中的考試成績都相當喜人,往外輸送了大量高分人才。

文化


座座“民心橋”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
活道鎮水口村沙尾自然村是活道鎮最偏遠的山村。村前是水流湍急的新興江。上世紀70年代初,高要在那裡興建了一座3米多寬的沙尾橋,由於橋面較窄,不能通行載重貨車。2006年5月,一場特大洪水將大橋中間兩座橋墩沖塌,橋面斷裂無法通行。
高要區交通局雖然及時在新興江河段開設渡船,解決兩岸群眾和車輛通行問題。其後,高要市拿出520萬元,用了10個月時間,就在離舊橋300多米處的下游完成了大橋重建。新建的沙尾大橋全長200米,橋面寬7.5米,在偏遠的山區顯得雄偉壯觀。
水口村支部書記余牛仔興奮地說:“有了沙尾大橋,偏遠村莊也道路暢通,山裡的木材源源不斷運出山區,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據了解,除近兩年興建的17座鄉村橋樑,高要區目前正在建設的橋樑還有金利鎮江邊村橋、竹洞竇村橋,正著手準備興建的有金渡腰崗村橋樑。隨著一批批鄉村橋樑的興建,群眾的出行條件也不斷改善。

金渡鎮花席

金渡鎮位於高要市的中部偏北,與肇慶城區一河之隔,肇慶大橋、廣肇高速公路穿鎮而過。金渡花席既是日常的床上用品,又是傳統工藝的精品。金渡花席原產地是高要的金渡鎮,以手工編織而成。原材料是蒲草(即芏),因而又名蒲席,或名芏席。后改進工藝,將芏染上各種顏色,編織出來的蒲席稱為“花席”。早在宋朝,金渡花席已是高要大宗外銷的經濟特產之一,幾百年來,一直遠銷國內外。六十年代中期,國家主席-出訪東南亞各國時,曾以工藝精湛的金渡花席作為特色禮品,饋贈外國友人。
花席的編織工序繁雜,是用種植3年多的蒲草收割后,經過曬黃、篩選、舂平、漂染等,再按樣圖經過編織,最後還要用堅硬滑石打磨平整,才算編織完成。一張細料(每寸15條芏以上)大床席,熟練的編織工都要花上5天時間,若編織複雜的圖案,則要花上更多時日。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需求量日漸擴大,人們對花席的工藝提出更高要求,花席的品種和式樣也越來越多,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時期,就有新的發展和突破。編織工人能夠把北京天安門的圖案、美麗的肇慶“七星岩”牌坊圖案、“慶祝香港回歸”、“振興高要”等字樣編織在花席上。在建國十周年之際,高要縣人民政府曾以花席送北京展覽,金渡花席轟動全國。一九九七年,值香港回歸之際,金渡鎮水邊祥興花席廠,為適應市場需求,大膽改革創新,在漂染和編織工藝上又有新的突破,改善了花席的性能,使花席不但適用於硬板床,而且也適用於當今人們普遍使用的彈簧床墊等軟性床,解決了以往花席鋪在彈簧床墊上容易在中間位置斷裂的難題,花席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金渡花席的名聲遠播海內外,當時以每張一千元的價格被香港商人搶購一空,在花席史上添上輝煌的一筆。
金渡花席是高要的傳統特產,觀感好,手工精細,款式新穎,色澤鮮艷,圖案清晰,花紋多樣,手感好,柔軟光滑,輕巧方便,可摺疊,既美觀,又耐磨,衛生舒適,冬暖夏涼,尤其對人體起到保健作用。
編織涼席的主要原材料有燈心草、蒲草、馬藺草三大類。燈草主產於浙江、四川、湖南等,馬藺草主要產於台灣、福建等地,而蒲草則以廣東高要為佳。高要人編著織的涼席都用蒲草。高要金渡人種植的蒲草,細長,光潔,柔韌。《嶺南雜記》有載:“蒲草出端州,細滑勝於他處,名賽龍鬚,皆此物也。”
蒲草又稱芏(音土)。種芏之田以能排灌水的山坑田最適宜,種植時間為兩年半。收穫季節以中秋過後為最好。芏身有臘質,堅韌性強,每條芏有1.5至2公斤的拉力,具有“白果頭、青針尾、刺死蛤”的特點。即芏頭如白果,芏屐如青色銀針,芏尾之堅能刺死青蛙。蒲草又分為花和朗草兩大類,前者細長用來編織花席,後者短粗多用於編織蒲席。蒲草以“把”為計算單位,以編織涼席子12張、花席6張或駁草花席3張為1把,根據這個標準定出每種規格草把的規圍大小,俗語稱“芏斗”,為高要特有的計量方面軍法。
高要金渡人最初時是手蒲划編織蒲包、芏袋等簡單用品,後來發現用芏草具有夏涼冬暖的特徵,於是這些帶原來芏色的青席便產生了,這是高要花席的前身。當時編織青席的主要以金渡村的婦女為主,以後發展周邊鄉鎮,逐步形成家庭手工業。
“白席”的由來。據說很久以前,高要金渡有間專門販運青席、蒗包的商號,經常用木船運輸草席往南海、順德等地出售。有一次,船行至沙浦桃溪附近,商到-,大風吹翻了貨船,船上的草席、蒲包全都翻沉到西江河中。船主將水中的一批青席、蒲包打撈上,攤開放在沙灘上曬晾,經過一、二個晝夜,說也奇怪,青席變為白色或金黃色,比原來漂亮多了,貨主返村后,將這次偶然的收穫加以研究,逐步摸索出一條曬芏製作的工藝,經過旺制加工后的芏織成的席子豢色金黃,質地軟滑,質量比青席大有提高。這是金渡花席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花席的出現。十九世紀末,高要金渡有一個在外洋輪船上打工的人,有一次,他從海外買了一些“洋紅”、“洋綠”的顆粒產羰料回來,教村人用這些產料把織席的芏染成紅、綠色,編席時爭草與白相間,形成各種色彩的圖案,稱為“花席”。這種草席一上市,就受群眾歡迎,爭相購買。這是金渡花席史上的第二次改革。
花席與文字的結合。解放初期,金鎮沙頭有間名叫“永壽庵”的尼姑庵,庵內有個心靈手巧的中年尼姑,人們都叫她做尼姑念,略識文字,織花席是她的拿手本領。她獨出心裁,編織出一張有“和平萬歲”四個美術字的席子,轟動一時,人們爭相仿效。從尼姑念開始出現圖案與字體的結合,成為花高史上的第三次改革。

代表人物


伍學宗(1905-1974)高要縣平布村人。自幼家貧失學,11歲到開平縣水口鎮當童工。12歲隨父在佛山基督教循道會當雜役,才得入教會小讀書。192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佛山華英中學,並獲得升大學的助學金,被送到山東省齊魯醫科大學就讀。1931年畢業后,曾在北平協和醫院實習。其後,回佛山循道醫院任內醫師,兼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內科講師。1938年佛山淪陷后,隻身隨國際醫療搶救隊到曲江,為抗日前線傷員和群眾救傷治病。1947年赴英國深造,1948年考取英國皇家衛生學士及熱帶病理學碩士學位,成為英國皇家熱帶病理學會會員。1949年回佛山擔任循道會醫院院長。他善於團結同事,重視醫院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醫學科學的研究,關心護理工作;努力培養人才。對佛山醫學衛生事業貢獻良多。1925年中學畢業,因學習成績名列第一,被保送到山東齊魯大學醫學院學醫。1931年畢業后,赴北京實習兩年。這期間被接收為中華醫學會的永久會員。當時的北京協和醫院、齊魯大學醫學院等紛紛邀請他去做助理醫生,他都婉言謝絕。1933年,他回到循道醫院當內科助理醫師、住院醫生、主治醫師,併兼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內科講師。1947年,伍學宗赴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進修,師從英國熱帶病學家MansonBahr。一年後,考取了英國皇家衛生學及熱帶病學的碩士學位,並成為英國皇家熱帶病學會會員。1948年下半年,離開英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進修,併到美國南部考察、學習麻風病的最新治療方法。期間,英美兩國均以豐厚的生活待遇、優越的工作條件挽留他,他說:"我出洋深造,是為祖國醫學發達和民眾服務的,怎能學而不歸!"拒絕了英美的挽留。1949年1月回國,擔任佛山循道醫院院長兼內科主任。1953年11月人民政府接管醫院後繼任院長。至1974年4月病逝。伍學宗是我國著名的熱帶病學專家。早在1939年,他在佛山地區就進行了鉤端螺旋體病的調查,發現了不少新疫區,為以後的科研奠定了基礎。1955年他協同北京熱帶病學專家鍾惠瀾教授,對佛山地區鉤端螺旋體病進行了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分別在各類醫學雜誌上發表。他在羊水胎盤中成功地分離出鉤端螺旋體,研究確定心肌炎為鉤端螺體病的致死原因。這些成果在醫學史上是首次面世。他不斷地對鉤端螺旋病治療方法進行研究,使該病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死亡率由過去的14.8%下降到5.94%,該病的防治水平已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在血吸蟲病的研究中,首次發現應用嗜異性凝集試驗論斷早期血吸蟲病的方法;改變了急性血吸蟲病在高熱的情況下,不敢用銻劑治療的做法,為國內同行注目。此外,他還向國內醫學界公布了血紫病理改變的研究成果,為臨床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論著有《廣東省粵中地區鉤端螺旋體病研究工作報告》(分四部分)、《早期血吸蟲病111例的臨床分析》、《恙蟲病114例臨床分析》等。1956年以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科研積極分子。1960年5月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工作者,6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曾任廣東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佛山市政協第一、二、三屆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廣東省佛山醫學會會長等職。

獲得榮譽


2021年1月21日,金渡鎮被授予2020年度廣東省衛生城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