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唐人街
曼谷唐人街
曼谷唐人街(China Town),在泰國首都曼谷市區西部,是城區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其規模及繁華程度,在東南亞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稱魁首。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
曼谷唐人街
英語名稱: China Town of Bangkok
曼谷唐人街
唐人街至今保留著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華人社區習俗的特點,店鋪前都供奉著福、祿、壽三位官人像,門上、門旁匾額,對聯往往寫的是"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等吉祥語。凡來曼谷的中國人都喜來此一游,而外國人也因唐人街有中國名特產而慕名而來。大王宮是泰國曼谷王朝一世至八世王宮,又稱"故宮",是歷代王宮保存最完美、最壯觀、規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宮,現仍用於舉行加冕典禮、宮廷慶祝等儀式活動。庭園內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樹影婆娑。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
唐人街最大特點是店鋪招牌林立,其中最顯眼的是金店。全長不到兩公里的耀華力路上,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門口豎著巨大的招牌,櫃檯里陳列著金光閃閃的首飾和黃金製品。曼谷70%的金店都在唐人街。與北京不同的是,這裡的金飾是一堆一堆擺在那兒,透出一股豪氣,彷彿在賣白菜,讓顧客不自覺地也跟著大方起來。
曼谷唐人街與曼谷城同時誕生,至今已有兩百年歷史。現在已成為繁華商業區。這裡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巷稱演說街,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政府,動員華人為祖國出錢出力的宣傳地點。故稱演講街。
泰國有“自由之國”、“微笑之邦”的美譽。泰國人民性情又溫和有禮,富有慈悲胸懷,除與篤信佛教有關外,亦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泰國政府的施政,也成功令在該國的華僑被同化,兩民族之間相處極為融洽。
據考古學家研究,認為泰國民族原是中華民族的一支,上古時代已居於中國西南部一帶。在泰國歷史上,也出了一位華裔的鄭信王,他於1767年建立了短短15年的吞武里王朝。
自古以來,均有大批華人移居泰國,其中尤以華東南岸的潮州人居多。他們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帶到這裡,在飲食方面,泰國菜受到中國的烹煮方法影響很大,與潮州菜相近。泰語中也滲入了一些潮州語。
泰國華人人口佔全國14%,這是指仍保留中國國籍者而言;其實,多年以來,有大量華裔居民已入泰籍,並擁有泰人姓名。在曼谷,華人及擁有華裔血統泰人數目幾佔一半人口。目前泰國60%大機構及銀行由華裔人士控制。
曼谷是泰國的首都,泰文是“天使之城”的意思。泰王拉瑪一世定都曼谷,就是希望國家能夠受到保護。不過,曼谷目前卻是世界上最繁榮而交通最堵塞的大城市之一。
早期生活在曼谷的華人,大都集中在耀華力路一帶,久而久之那裡便發展為著名的唐人街。耀華力路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所建,其原意為“太子”,中國人把它譯為“耀華力”,實在十分貼切。
唐人街也包括與耀華力路平行的石龍軍路。該路十分長,順著湄南河而建,超出唐人區範圍,至今已逾百年歷史,為拉瑪四世孟吉王所建。無論在耀華力路或石龍軍路上,會令你恍如置身於60、70年代的香港,觸目所及都是傳統的中文商號招牌,行人、車輛川流不息,非常熱鬧。
該處的商鋪中,以金行最為突出,也有出售許多中國傳統物品的商店,如腊味、藥材和其它雜貨。在那裡還可以買到中文報章、書刊及觀賞華語電影或潮州戲,夜總會亦有歌星唱出華語歌曲,可解當地華僑思鄉之情。
1782年暹羅國遷都曼谷后,居住在大王宮現址附近的華人遷移到現在耀華力路和石龍軍路一帶。幾百年過去了,這一地區發展成為重要的商業區。雖然沒有現代化的大型購物中心,但大大的中文招牌,掛滿黃燦燦、沉甸甸金飾品的金店和充塞著各種乾鮮果品的雜貨店洋溢著濃厚而古樸的商業氣氛。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這裡的房屋大都比較古舊,但商業卻異常繁榮,經營者幾乎全是華人、華僑。濃郁的潮汕風情,是曼谷唐人街最大的特色,潮洲話在這裡通行無阻。曼谷市內華人很多,大約有50多萬。唐人街的大街小巷、店鋪比比皆是,它不僅是華人居住的典型社區,也是一個工商業十分繁華的熱鬧市場。唐人街最為顯眼和突出的是金鋪、珠寶店、鐘錶店、中西藥房、中國士特產店、中國食品店、名酒店、中國餐館,真是一家挨一家,讓您看得眼花繚亂。
早就聽說泰國的唐人街是很有名氣的,此次到曼谷自然要找時間去看看。
聽寵參贊介紹,在泰國的華人眾多,由上三個世紀開始,到現在泰國華人已有千萬人之眾,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拼搏華人在泰國也較有影響力,算是遍布各行各業了,但最多的應該還是商人吧。這裡的華人以閩南人(主要是潮州人)為主,也許對於這裡的人來說,潮州話就是他們的母語,就是別人眼中的中國語了吧,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一進入唐人街範圍,就發現原來這裡很是熱鬧繁榮,伊然像到了國內那些大都市十分繁忙的大市場,門店林立,人頭涌涌。店牌基本都標註了泰中兩種文字,當然又以中文為主的,也許就是為了凸顯唐人的特點吧。這裡似乎是曼谷最熱鬧的地方,人聲鼎沸,車潮滾滾,到處熱火朝天的。街是老街,兩旁都是像南中國許多地方的騎樓式建築,樓上住人,店鋪就在樓下面,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典型的大集市,看來咱們華人是很會做生意的,當然這裡多是貿易,也以咱們華人地區的產品為主,而且所售商品,較國內似乎更傳統一些,很多都是以前很有名的舊品牌,像食品、藥品等。更有意思的是,還有許多的金店、草藥鋪和小吃鋪,均是典型而傳統的中國特色。這裡還是以小商鋪為主,加上各式各樣的小攤檔,叫賣聲此起彼伏,感覺那樣的親切和熟悉,彷彿就像進入了時光隧道,把你帶回到了那遙遠的少年年代。
細細地行走在街頭,看著滿眼熟悉的中國招牌,聽著陌生的語言,心在激蕩。這是華人聚居地,因是舊城區,除了幾棟看起來較好的樓房外,其它都應該是很有些年代的樓房了,看上去很陳舊,甚至有好些都已是破敗了,在國內這些算是危房應該拆遷的,可在這裡卻照常營業著。據說這裡以前是湄南河邊的一片灘塗,後來華人在此集居,慢慢就成了氣候,再後來通過華人的努力,這裡終成一片繁華商業區,看著這些建築,可以想見以前的繁榮。也許這裡的華人前輩真是經歷了多少的磨難和曲折才在異鄉立足和成家立業的,而現在這些建築卻已顯老態。也許後幾代的華人都遷離這裡了吧,留守在這裡的,有許多都是一些中年或老年的婦人了。但就算如此,這些留守在這裡的人也沒幾個能說中國話了,大部分連聽都聽不懂,交流已變得十分的困難,雖然現在華人的很多傳統還在延續著,他們還是一樣勤奮一樣精明能幹,只是那種華人的感覺似乎開始淡薄了,可能他們也不會太記得他們還是華人了吧。
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說,也許泰國才是他們自己的國家,才是他們的根,泰語才是他們真正的母語。咱們遇到的一個計程車司機就是如此的,滿口的泰語,後來看像是華人,咱就用中文試著問了價,沒想他艱難地嘣出幾個中文來,直接就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而後再笑,看我們問他是不是華人,說不是而是潮州人當然是泰國人,心中還很是自豪呢,聽完看完,令人唏噓不己,唯有感慨了。
以前的潮州人本就很不會說普通話的,可至少他們還始終記得自己是華人自己的根在中國,也許就因為如此,這麼小小的幾條街,竟然有好幾個典型的中國式廟宇,應該是常年在異鄉漂泊的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吧,站在廟宇前,心中滿是滄桑和戚戚然的感覺。很多人說,在這樣的潮州人佔大部分的聚居地,所謂的華人應該就是潮州人了,所謂的中國話可能就應該是潮州話了。
當然,這只是唐人街罷,據說,很多出息了的華人都搬離了這裡,很多人進入了泰國主流社會,為泰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華人帶來了莫大的影響,可以說從唐人街走出去的莫不是成功的華人了。當然,唐人街不僅僅是這幾代華人在泰國的生活縮影,也是泰國民生的一個映照,現在的華人也是泰人了!唐人街除了華人和華商產品多外,其它與曼谷的繁華商業街區已沒有太大區別,在這裡,沒有過多的感觸,有的也可能只是一點點的印象罷。
曼谷的“唐人街”,車水馬龍。這個聞名遐邇的“中國城”,現已不僅僅是傳統的華人居住和商業區,也成為了這個“天使之城”的一張城市名片,吸引四面八方的遊人前往觀光、購物。
2月18日大年初一,泰國首都曼谷的唐人街儼然成了紅色的海洋:人們身著紅色的中式服裝,舉著紅色的氣球,穿梭在滿街的紅色賀新春的標語廣告牌之間,拜年聲不絕,道喜聲連連,微笑和祝福成了這個時節的主旋律。
當天下午,由中國文化部副部長趙維綏帶隊的中國八省市聯合藝術團在曼谷唐人街舞台登場。霎時間,整個舞台周圍被堵得水泄不通,人們紛紛踮足觀望,生怕錯過由中國文藝表演者帶來的精彩節目。
山東藝術家帶來的雜技“頂大缸”,北京藝術家帶來的京韻武生表演“八仙”等均博得觀眾的熱烈掌聲。70多歲的老華人林運佳看完京劇表演連連讚歎,並向記者生動地回憶起兒時在家鄉看潮劇時的情景。
今年春節,中國文化部還向泰國贈送了一對漢白玉石獅。據悉,這對石獅將永久性地擺放在唐人街入口處的中式牌樓前,以見證中泰兩國親如一家、亘古不變的友情。
當天傍晚,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泰國公主詩琳通專程抵達唐人街,為文化部贈送的石獅揭幕,並向已經等候在唐人街兩側的數萬名泰國華僑華人拜年。身著一身紅色中式服裝的詩琳通公主還饒有興緻地觀看了由泰國旅遊局和中國文化部專門編排的兩國舞蹈節目。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趙維綏說,文化部在春節期間組織文藝團體到泰國表演今年已經是第四個年頭,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內容一年比一年豐富,泰國觀眾對這種形式文化交流活動的熱情也是越來越高。他說,自文化部在泰國舉辦春節活動以來,向來對中國語言文化藝術十分感興趣的詩琳通公主每年都親往參加,並且向華僑華人轉達泰國王室的祝福,這令兩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也使唐人街真正成為了中泰友誼之路。
大年初二,來自山東、江蘇、四川、內蒙古、浙江、黑龍江、上海和北京的聯合藝術團將在曼谷唐人街上演多台好戲,曼谷市市長阿披叻也將向華僑華人拜年。未來幾天,聯合藝術團還將分赴泰國南部合艾市、普吉市和中部北欖坡府進行演出。
在泰國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普吉島上,也有“唐人街”,相對而言卻遜色些許。普吉島上的“唐人街”,不在巴東海灘邊遊人聚集的新興商業街區,而是在古老的普吉城鎮中。普吉島上的“唐人街”,一如曼谷“唐人街”,不再單指一條街而是一個街區的代名詞,也有著一樣的街名“耀華叻路”。
南北走向的耀華叻路,東西走向相連的塔蘭路、科拉比路,交織而成所謂的普吉“唐人街”。走進“唐人街”,只見牌樓式建築鱗次櫛比,夾道而立。雖沒有曼谷“唐人街”的繁華景況,卻也商鋪、民宅密集,多了一份整潔與平靜。
一個小院,一座古色古香、修飾一新的石築小洋樓,坐落於科拉比路上。這就是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普吉泰華園”。原來,這裡是島上華文學校的所在地;而今,華文學校遷走了,靜靜的小院、靜靜的小樓依在,成為了永久保存的紀念物,見證島上華人社會的發展與變化。
“聯友印務局”、“隆盛”、“定光堂”、“元春堂”、“合隆發餐廳”……書屋、藥鋪、服裝店、摩托車修理行等各式各樣店鋪的中文招牌,在科拉比路、塔蘭路、耀華叻路上隨處可見,是“唐人街”的最好印記。而道路兩側,連排兩、三層樓房的臨街門面裝飾更是處處顯現華人生活起居的印跡。
“合隆發餐廳”是街上一家裝飾頗為古典秀雅的餐廳。老遠看到招牌,走近只見中門邊牆上掛著一塊用中文書寫“承接匯兌廈門銀票”的匾額,木門木窗上也有“隆富”、“發榮”、“松茂”、“柏悅”、“蘭言”、“竹美”的中文字樣。進門,狹長的廳堂里,一張桌、一條椅、一個柜子、一件工藝品的擺設都透著店主的品味。看到這些,千萬別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過了前廳,后廳就是餐廳。
合隆發餐廳的廳堂里,還有鑲在鏡框里的一張張老照片,是普吉“唐人街”昔日繁華的見證。對比今昔,因為旅遊業的發展促使海灘一帶興起新的商業街區,普吉“唐人街”已物是昨非,走向沒落。
不過,記載著華人移居普吉、謀生創業歷史的這個古老街區,已獲得當地政府的完好保護。街路邊上了歲數、風格獨特的樓房,都由當地政府掛牌保護;而釘在牆上的牌子,都清清楚楚地寫明建築的歷史與特色。
“以前,這裡是華人商業區,很熱鬧。”說起“唐人街”的衰落,祖籍福建閩侯的第二代華裔林金先生難免有點傷感。他出生在普吉,以前就在“唐人街”上的公司里上班。看著街上的泰華學校遷出去,看著街上的鄰里搬走,他感嘆歲月的變遷。或許是對“唐人街”逝去歲月的留戀,已是六十一歲的他依然常常回到街上的海南會館看看中文報,與熟人聊聊天。
見到林先生,就在他看報的海南會館。海南會館在合隆發餐廳邊上,也是聖娘廟的所在地。歷經重修、擴建,聖娘廟雕樑畫棟,牌匾林立,香火鼎盛。“智德配天”、“愷澤長流”等一塊塊牌匾落款處註明為“光緒年間”,講述了廟宇和海南人移居普吉的悠久歷史。
福建會館也位於海南會館附近。據載,早在十九世紀,錫礦資源豐富的普吉島因錫礦開採發達、勞動力需求劇增,而很多華人勞工相繼來到這裡從事採礦。時至今天,普吉島上居住著眾多的華人華裔,約佔了島上居民的一半以上,其中大多祖籍福建、海南,迄今保留著濃厚的中國南方習俗。相傳從福建傳入的九皇齋節就已成為島上的一個重要節日,並盛行全泰各地。
交通:位於曼谷中心西南部,由SQUARE向西走。最近的地鐵站為火車站處。
網友推薦:這裡的燕窩魚翅很便宜,選幾家招牌大的,燕窩100泰銖一碗已經不錯了,滿滿的,魚翅從200泰銖起,400的應該不錯了。
周圍景點:大王宮王家田廣場卧佛寺金佛寺國家博物館鄭王廟
2020年12月8日,泰國曼谷唐人街耀華力路8日發生一起槍擊案,造成2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