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水晶花的結果 展開

水晶花

中藥

水晶花,中藥名。為金粟蘭科植物全緣金粟蘭Chloranthus holostegius(Hand.-Mazz.) Pei et Shan的全草或根。分佈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具有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跌打骨折,瘰癧,瘡癤腫痛。

別名


黑細辛、四大天王、土細辛、四大金剛、四塊瓦、平頭細辛、紅線草、對葉四塊瓦、四葉金。

入葯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微苦、澀,性溫。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祛風除濕,散瘀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跌打骨折,瘰癧,瘡癤腫痛。

相關配伍


1、治肝風上乘之頭痛:四塊瓦配天麻夏枯草研末或做蜜丸服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治瘡癰:用(四塊瓦)鮮葉搗爛加胡椒粉外敷。(《雲南中草藥》)
3、治肺結核:四塊瓦9g,黑料豆30g。煮食。(《紅河中草藥》)
4、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水晶花)配歪葉子蘭根泡酒,3天後,每早晚各服10ml。(《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忌酸、冷、辣、豆類。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根、葉,洗凈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25-55厘米;;根狀莖生多數鬚根;莖直立,通常不分枝,下部節上對生2片鱗狀葉。葉對生,通常4片生於莖頂,呈輪生狀,堅紙質,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8-15厘米,寬4-10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一腺體,兩面無毛;側脈6-8對;;葉柄長0.5-1.5厘米;鱗狀葉寬卵形或三角形;托葉微小。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通常1-5聚生,連總花梗長5-12厘米;苞片寬卵形或近半圓形,不分裂;花白色;雄蕊3枚,葯隔基部連合,著生於子房頂部柱頭外側,中央葯隔具1個2室的花藥,兩側葯隔各具1個1室的花藥,葯隔伸長成線形,長5-8毫米;子房卵形。核果近球形或倒卵形,長3-4毫米,綠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山谷林下或灌叢中。分佈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根莖粗短,外表面灰黃色,著生多數須狀根。鬚根長4-15cm,直徑2-4mm,表面暗灰色。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黃色。氣微香,味微辛、苦,略有麻舌感。

現代應用


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性關節炎,感冒,癰癤瘡瘍和淋巴結腫痛等。

相關論述


《廣西民族葯簡編》:“主治胃痛,腹痛,腹瀉痢疾,牙痛,關節痛,感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