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山灣

全國最大的竹節蝦養殖基地

鰲山灣,以鰲山半島環抱而得名。系嶗山灣的北部,亦稱嶗山灣或稱北灣。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東部,面積164平方公里。

灣內有大橋、黃埠兩處海灘,建有大橋鹽場。有趕嘴、張公島、北礁等9個島礁,除鰲山頭、女島及黃埠等地為岩岸外,余為泥岸或沙岸。環灣岸邊灘塗是雜色蛤、沙蛤、四角蛤、螺等,是洄遊性魚、蝦、蟹產卵、索餌場所。是即墨區重要的海產養殖基地。鰲山頭北部的七溝村建有漁船碼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鰲山灣,系嶗山灣的北部,位於即墨區東部,起自鰲山頭,繞鰲山衛、溫泉、王村、田橫4鎮和田橫島旅遊度假區沿岸,灣口寬度,即女島及鰲山頭之間的距離,《即墨區情網》《即墨縣誌》記作15公里;《青島市志水產志》記作11公里)。面積164平方公里(《即墨縣誌》記作250平方公里,《青島市志水產志》記作水域面積150平方公里)。
鰲山灣
鰲山灣

地形地貌

島嶼
鰲山灣內有趕嘴、張公島、北礁等9個島礁,較大的有:
女島,位於北緯36°22′、東經120°51′。東北抱女島灣,西南臨鰲山灣,北端距岸最近約0.5公里,低潮時沙礫露出與陸地相接。島呈東南、西北走向,長約0.83公里,寬約0.28公里,面積約0。2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2.25公里。有南北兩山,北山高67.7米,南山高45米。有耕地25畝,以漁為主。西部有山泉兩眼,水質佳;井一眼,水質差。
趕嘴,位於北緯36°22′、東經120°49′,鰲山灣東側。距陸最近約1.7公里。長約1公里,寬約0.08公里,面積約0.0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0.45公里。最高點7.7米。
張公島,位於北緯36°22′、東經120°43′,鰲山灣西南部。距陸最近約1公里。長約0.05公里,寬約0.01公里,面積約0.005平方公里。岸長約0.11公里。最高點2.6米。島上岩石錯落,附近適宜養殖海參。
灘塗
除鰲山頭、女島及黃埠等地為岩岸外,余為泥岸或沙岸。灣內有大橋、黃埠兩處海灘。自七溝至前海東一段,灘塗平緩寬闊,面積為1.6萬畝,泥沙底質,可養面積5000畝;抬頭至黑子一段,北部高潮區很陡,底質為粗沙,中低潮區平緩,水質渾濁;南部泥沙底質,受風流海潮影響較大,灘塗養殖條件較差。
大橋灘,位於鰲山灣北部。北沿王村鎮,東接窪里鄉,為泥岸或堤壩岸,泥底。東西最長約9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面積約16.5平方公里。北部的大橋鹽場是即墨縣最大的鹽場。鹽場外有養蝦池。
黃埠灘,在溫泉鎮東南部、鰲山灣西北部,東北起自鳳山南麓、西南至釣魚台一線的西北。延伸入陸約3公里,面積約4.5平方公里。社生河和皋虞河注入。堤壩岸和泥沙岸,泥沙底。產魚蝦貝類,有對蝦養殖場。
岸山
鶴山,位於鰲山衛鎮西南部。東距鰲山灣2公里,主峰海拔223米。有仙鶴洞、聚仙台、滾龍洞、摸線澗等諸多勝景和明代名人刻石。石奇洞幽,泉甘風清,波光山色,相映成趣,歷來是遊覽勝地。
巉山,位於窪里鄉西南端。山勢陡峭,巉岩參差,扼鰲山灣口,俯瞰女島灣。海拔210.3米,從海上望之,分外挺拔。

水文特徵

沿海潮汐
鰲山灣內屬正規半日潮。潮信陰曆每月初一、十五以後二至三日發生大潮;初八、二十三以後二至三日發生小潮。即墨的潮信諺語是:“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二、三跌到底;初八、二十三,兩頭響綳干。”大潮、小潮的停留時間約4小時左右。潮流一般都沿著海岸向南西和北東流動。按地形特點,鰲山灣:漲潮北北西流。落潮東南東流。流速一般為1.5節至2節。最低流速為0.5節。海浪,平均波高1.5米,最大波高2米,波長18米。
入海河流
鰲山灣,灣內平均水深4米,灣口最大水深13米。有多條河流注入。
社生河,發源於溫泉鎮架子山西,東南流,在大海南村東北入鰲山灣。長約6公里,寬1~30米,流域面積17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皋虞河,發源於錢穀山西北,南流經溫泉鎮東部,東、西皋虞之間,入鰲山灣。長約6公里,寬1~15米,流域面積16.83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溫泉河,發源於溫泉鎮東溫泉村北,東南流入鰲山灣。長約7公里,寬1~25米,流域面積39.25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大任河,發源於白廟鄉的青崗嶺,東北流,在星石庄東北入鰲山灣。長約14公里,寬1~50米,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大橋河,發源於王村鎮西北部,南流在大橋村東南入鰲山灣。長約8公里,寬1~30米,流域面積18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王村河,發源於王村鎮東部的山嶺間,西南流經王村鎮東南部,在黑石庄北入鰲山灣。長約8.6公里,寬1~30米,流域面積42.25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價值意義


社會經濟

養殖
鰲山灣環灣岸邊灘塗建有養蝦池786公頃,1980年代改為養參池333.3公頃,基岩灘岸邊建石頭水泥池養海參、鮑魚2公頃。灘塗貝類有雜色蛤、沙蛤、四角蛤、螺等,是洄遊性魚、蝦、蟹產卵、索餌場所。
鹽業
鰲山灣煎鹽歷史悠久。早期生產方式以煎鹽為主。但鑒於煎鹽耗柴甚巨,且產鹽少、成本高、極不經濟,到近代鰲山灣沿岸陸續有開灘曬鹽者。即墨縣鰲山灣北岸的大橋村張義春等14人,於1891年建成了張家老灘7副(約700公畝)鹽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有大橋鹽場,位於鰲山灣北岸,東起王村鎮,西至溫泉鎮唐家莊,南臨鰲山灣,北靠大橋村,有鹽田96000公畝,占青島鹽田總面積的8.90%。
港口
鰲山灣漁業港灣有9個。較大的七溝漁港,1976年秋動工修建,1981年建成。位於鰲山衛鎮七溝村東北,水域面積10.4萬平方米,碼頭長260米,寬9.1米,高3.5米,其中上泊位長100米,高潮水深1.5~1.7米;中泊位長90米,高潮水深1.7~2.8米;下泊位長70米,高潮水深2.8~4米。
文物遺跡
鰲山衛城,位於嶗山之北,即墨區城東20公里處,鶴山腳下,西依天柱山,南接嶗山,東臨鰲山灣,距即墨市20公里,為明代海防要衝。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國公徐輝祖派指揮僉事廉高來此築城駐軍。城牆為磚石結構,周長2.5公里,高11.6米,厚6米,外有護城河,深5米,寬8.3米。城門有四:東為“鎮海”,南曰“安遠”,西稱“迎恩”,北名“維山”。當時,海潮抵達東門,可以停泊船隻,便於攻防。城中建築方正對稱,街道形如棋盤,四門洞達。城內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文廟、武廟、天齊廟等建築。城西築有演武廳,設廳堂、點將台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鰲山衛,其地併入即墨縣,衛城逐漸頹塌。如今城垣已全部拆除,僅存遺址。鰲山衛統轄二所,一為雄崖守御千戶所,一為浮山備御千戶所。這座600年前雄踞海隅的堡壘,經歷明、清的興衰和近代的變化,至1980年代已成為一個擁有5000多人口的集鎮,城西南的練兵校場,成為鎮政府的駐地,有公路西通即墨市,南達嶗山,是鰲山衛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軍事
元末明初,倭寇屢屢侵犯即墨,燒殺擄掠,沿海居民深受他們的迫害。其中,1368年到1375年(明洪武元年至七年),倭寇曾連續7次侵擾山東沿海,“即墨、諸城萊陽沿海居民多被害。”洪武中期,魏國公徐輝祖被任命巡邏沿海地區,加強防衛,抵禦倭寇的侵犯。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5月,徐輝祖命令指揮僉事廉高在即墨縣城東面20公里的濱海位置,建設磚城,駐紮軍隊,時刻準備著。1402年(建文四年),設置了鰲山衛,領轄后所雄崖守御千戶所(現在的豐城鎮雄崖所)、前所浮山前守御千戶所(也稱浮山備御千戶所,現在的青島市市南區浮山所),另外還有一個所,叫“中所”或“右所”,同時,還設置了經歷司、鎮撫司和儒學。
鰲山衛剛開始建立時,原額設置指揮使3人,指揮同知5人,指揮僉事8人,經歷1人,儒學教授1人,鎮撫司鎮撫2人,右、前、后三所千戶6人、百戶15人,邊操軍324名,京操軍289名,守城軍208名,屯田軍余(即軍戶余丁)287名。雄崖所原額設正千戶2人,副千戶2人,百戶2人,所吏目1人,京操軍春戍250名,秋戍319名,守城軍餘51名,屯田軍餘77名;浮山所原額設正千戶1員,副千戶1員,百戶1員。總共1856人。
鰲山衛及所管轄的3個所的軍士都屬於軍籍,是軍戶,世代沿襲。衛所的軍士一邊守城,一邊種田養生。
清朝初年,世襲制被廢除,鰲山衛的軍士編製也大大減少,其中,改設守備1員,教授1員;雄崖所改設千總1員;浮山所改設千總1員。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鰲山衛、雄崖所、浮山所都被裁撤了,所在的地方歸即墨縣管轄,分別改設巡檢署。鰲山衛設巡檢1員,千總1員,有馬步兵50名駐防。雄崖所設巡檢1員,把總1員,馬步兵30名駐防。浮山所設巡檢1員。
鰲山衛及雄崖所、浮山所歸於即墨縣后,軍士們便根據各自的屯田、駐防處分散居住著。1953年,鰲山衛城門和城牆被拆除。
旅遊
鰲山衛旅遊風景區,位於即墨東陲的黃海之濱,山秀海闊,景觀多奇,風景如畫。主要由鶴山、天柱山、豹山、鰲山海水浴場、東京山風景區及有天然植物園之譽的大管島小管島長門岩和姚慶祥烈士祠等構成。鰲山海水浴場位於鰲山衛鎮駐地東2公里處。浴場地勢平坦,環境優美,臨海有一條茂密蔥鬱的林帶,為海水浴場增添了綠色生機。東京山位於鰲山灣南畔,總面積0.4平方公里,海拔107米。共有兩座山峰,因西峰有一巨石形似鷹嘴,所以又名鷹嘴山。東京山的“狐仙廟”始建於百餘年前,每年三次廟會,以正月二十最為盛大,最多時遊客可達5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