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禾
禾本科假稻屬植物
李氏禾(學名:Leersia parviflora Leersia australis )是禾本科假稻屬植物,又名秕殼草,禾本科雜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發達匍匐莖和細瘦根狀莖,葉鞘短於節間,多平滑,葉片披針形,質硬有時卷折,圓錐花序開展。
多年生。具發達匍匐莖和細瘦根莖。稈傾卧地面,節處生根,直立部分高40-50厘米,節部膨大密被倒生微毛。葉鞘短於節間,多平滑;無小枝,長4-5厘米,具角。小穗長3.5-4毫米,寬約1.5毫米,柄長約0.5毫米;穎無。外稃5脈,脊與邊緣具刺狀纖毛,兩側具微刺毛;內稃與外稃等長,較窄,3脈;脊生刺狀纖毛;雄蕊6枚,花藥長2-2.5毫米。穎果長約2.5毫米。
產江蘇、台灣、福建、江西、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貴州、四川及雲南,生於河溝、田岸、水邊。分佈於全球熱帶地區。
李氏禾
學名:Leersia hexandra
習性及特徵:多年生水草本,葉生長方式分為拓荒期時的匍匐生長方式,開闊地則轉為向上生長,莖纖細,長可達1m,干節明顯膨大,密被短毛。葉片線狀,長可達15cm。葉舌膜質,先端平截,與葉耳相連。穗狀花序排成總狀,小穗側偏,無柄、無穎,小花兩性。李氏禾生命力強,根系寬廣,紮根極深,種在水庫周邊生長情形良好,乃水土保持的大功臣。形態特徵具地下橫支根莖和匍匐莖,株高90~120cm,稈基部傾斜或伏地,葉片披針形,花序圓錐狀,分枝細、粗糙,並可再分小枝,下部1/3~1/2無小穗;小穗含1花,矩圓形,長6~8mm,具0.5~2.0mm小柄;穎缺,外稃脊上和兩側刺毛,內稃具3脈。發生特點稻李氏禾以根莖和種子繁殖。種子和根莖發芽,氣溫需穩定到12℃,在密山地區5月中旬出苗,6月中旬分櫱,6月下旬拔節,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抽穗、開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穎果成熟。稻李氏禾繁殖力較強,大約每株可產生8~14個分櫱,每穗可結150~250粒種子,地下根莖20cm左右有7~8個節芽。稻李氏禾通常生於河邊、湖邊,屬濕生雜草。由於近幾年水稻栽培採用淺—濕一干灌溉,造成其侵入水田,每平方米有稻李氏禾80株,可使水稻減產80%;有100株以上,可使水稻減產90%,甚至絕產。防治方法防治稻李氏禾要採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發生危害。在實行秋翻整地,清除田間根茬;秋後拔除田間大草,防止形成新的種源;及時清除池邊溝渠的稻李氏禾,避免外來種源侵入等措施的同時,要進行藥劑防治。可用5%韓樂天乳油900~1050mL,於水稻緩苗后,稻李氏禾3~5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噴霧時排干稻田水,施藥后1~2d灌水5cm,保水5~7d,對稻李氏禾的防治效果達95%以上,同時可兼防稻稗、匍莖剪股穎、三棱草等雜草。也可採用20%莎多伏水分散粒劑兩次施藥的方法,對稻李氏禾的防效達85%以上,同時可兼防三棱草、野慈姑、澤瀉、雨久花、螢藺等雜草。插秧前施藥:在整地結束后,每公頃用20%莎多伏150g加殺稗劑混用,採用毒土或毒沙法,插秧時不要換水;插秧后10~15d每公頃施20%莎多伏150~225g,施藥時水層為3~5cm,採用毒土、毒肥或莖葉噴霧法施藥,施藥后保水5~8d,如水不足時緩慢補水,但不能排水。插秧后施藥:插秧后5~7d每公頃用20%莎多伏150~225g與殺稗劑混用,隔10~15d每公頃用20%莎多伏225g,施藥方法和水層管理同上。直播田施藥:曬田后復水1~3d,每公頃用20%莎多伏150~225g與殺稗劑混用,隔10~15d每公頃用20%莎多伏150~225g,施藥方法和水層管理同上。
李氏禾全株可供觀賞,尤其是裝飾 水面,覆蓋度大,似水上綠色地毯一般,十分美觀。
假稻(Leersia japonica (Makino ex Honda) Honda )
蓉草(Leersia oryzoides (L.) Sw. )
秕殼草(Leersia sayanuka Ohwi )
李氏禾與假稻 (L. japonica (Makino ex Honda) Honda)比較相近,均是多年生,水生草 本,稈下部斜卧,節處生不定根,雄蕊6枚等;但 是假稻圓錐花序主軸較粗壯,長9~12cm,小穗 長0.5~0.6cm,帶紫色,花藥長約0.3cm,與李氏 禾明顯有別。二者均可供觀賞。
典型的鄉土植物品種,生態恢復工程中,可作為該區域的先鋒植物品種予以配 置應用。人工濕地建設中,李氏禾對污水的適應能力較好,作為氧化塘前處理植物應用廣泛,效 果也比較明顯。人工濕地中應注意及時予以打撈,防止二次污染產生。
多年生,具發達匍匐莖和細瘦根狀莖。稈傾卧地面並於節處生根,直立部分高40-50厘米,節部膨大且密被倒生微毛。葉鞘短於節間,多平滑;葉舌長1-2毫米,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癒合成鞘邊;葉片披針形,長5-12厘米,寬3-6毫米,粗糙,質硬有時卷折。圓錐花序開展,長5-10厘米,分枝較細,直升,不具小枝,長4-5厘米,具角棱;小穗長3.5-4毫米,寬約1.5毫米,具長約0.5毫米的短柄;穎不存在;外稃5脈,脊與邊緣具刺狀纖毛,兩側具微刺毛;內稃與外稃等長,較窄,具3脈;脊生刺狀纖毛;雄蕊6枚,花藥長2-2.5毫米。穎果長約2.5毫米。花果期6-8月,熱帶地區秋冬季也開花。染色體2n=24
具地下橫支根莖和匍匐莖,株高90~120cm,稈基部傾斜或伏地,葉片披針形,花序圓錐狀,分枝細、粗糙,並可再分小枝,下部1/3~1/2無小穗。
產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福建、黑龍江。生於河溝田岸水邊濕地。分佈於全球熱帶地區。
生於湖泊、沼澤、溝渠、池塘 等水中,河邊、田邊積水濕地也有生長。具有趨 水性,生於水邊者通常都向水中伸展,中下部斜 卧,覆蓋於水面,上部挺起,開花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