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市博物館

海寧市博物館

海寧市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硤石紫薇山西側,成立於1958年6月。據有關數據顯示,該館館藏品6000餘件,從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延續而下,包含陶瓷、玉石、字畫等20餘類,層次豐富,結構完整,尤以瓷器、玉器見長。

發展歷史


海寧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硤石紫薇山西側,成立於1958年6月。
館內設的燈彩陳列館,是全市唯一的以硤石燈彩為主題的展示場所,在展示製作工藝、歷史的同時,聚集了硤石燈彩的精品,有品字亭、百幅塔、文輝閣、聚寶盆、梅亭、珠簾傘等
館藏豐富,從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延續而下,包含陶瓷、玉石、字畫等,層次多樣,結構完整。與所轄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等文物景點常年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館佔地面積13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內設文物精品館、書畫館、燈彩館、恐龍館、科普館和展覽中心,與所轄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等文物景點常年對外開放。

基本陳列


海寧市博物館
海寧市博物館
硤石燈彩館 據有關數據顯示,該展館面積480平米,展現的是獨具海寧地方特色的“三大文化”中的燈文化。硤石燈彩,始於唐盛於宋,是集針刺手工、詩詞書畫、金石篆刻等藝術門類之大成的地方民間文化。2006年6月,硤石燈彩與海寧皮影一起名列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燈彩館
硤石燈彩館展館面積480平米,展現的是獨具海寧地方特色的“三大文化”中的燈文化。硤石
硤石燈彩館
硤石燈彩館
燈彩,始於唐盛於宋,是集針刺手工、詩詞書畫、金石篆刻等藝術門類之大成的地方民間文化。2006年6月,硤石燈彩與海寧皮影一起名列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硤石燈彩歷史悠久,始於唐而盛於宋,經千百年的錘鍊,已成為融手工、書畫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品,並形成了獨有的特色工藝,即:拗、扎、結、裱、刻、畫、針、糊八道工序,尤以針刺見長。花紋精巧細美,在燈光輝映下,形象逼真,玲瓏剔透。多次參加全國工藝品及燈展等活動,均獲大獎。2001年硤石燈彩遠赴紐西蘭參加亞洲燈會和參加希臘的燈展活動,得到讚賞和好評。
海寧博物館所設的燈彩陳列館,是全市唯一的以硤石燈彩為主題的展示場所,在展示製作工藝、歷史等的同時,聚集了硤石燈彩的精品,有品字亭、百幅塔、文輝閣、聚寶盆、梅亭、珠簾傘等。

館藏文物


海寧博物館藏品6000餘件,從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延續而下,包含陶瓷、玉石、字畫等20餘類,層次豐富,結構完整,尤以瓷器、玉器見長。1985年,硤石鎮惠力寺清理場地,於西牆腳下發掘出一塊賣國賊陸宗輿”石碑,碑身尚完好無損。海寧市博物館已妥加保護,使之遺臭萬年。
館藏“景德鎮湖田窯溫碗注子”(圖2)
館藏“景德鎮湖田窯溫碗注子”(圖2)
陳奕禧絹本草書五言詩軸 清代。縱278厘米、橫52厘米。鈐“陳奕禧印”白文印、“六兼”朱文印各一方。
升草書七言詩軸 清代。縱115.8厘米、橫41厘米。鈐啟首章“淡遠堂圖書印”白文長方印,落款章“海寧查聲山名升印”白文方印、“太史之章”朱文方印,收藏章“海昌錢鏡塘五十以後所得鄉賢遺跡記”朱文長方印、“曾藏張昌伯處”朱文長方印。
良渚文化玉璧 新石器時代。1989年8月徵集於海寧周王廟鎮荷葉地遺址。直徑25厘米、內孔直徑5厘米、厚1.8厘米。碧綠,磨光,素麵。完整。
徠景德鎮湖田窯溫碗注子 北宋。溫碗為七片蓮瓣式,略呈喇叭形。胎質潔白細膩,釉薄,色白中略青。注子為直口,直頸,斜肩,腹略收,圈足。有獅紐形蓋。胎質潔白細膩,釉薄,色白中略青。
截至2020年5月,藏品數量(件套)6,474 ,珍貴文物1,741(件 套)。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13日,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

館內刊物


《海寧文博》一年四期,受到各界好評。

特色活動


每年元宵、中秋舉辦燈謎燈展活動。
五十周年慶典
海寧市博物館成立於1958年6月1日,是全省乃至全國較早的縣級博物館之一。初建伊始,館舍只能借用鎮上大瑤橋卜家埭吳家老宅的一間廳堂和一間廂房,藏品也僅為錢鏡塘先生無償捐贈的百餘件古書畫,省文管會下撥及日常工作中零星搜集到的約300件文物。1978年,博物館與縣文化館、圖書館三館合一,集居於硤石西山惠力寺內。1984年10月,博物館開始獨立建制,並於1999年7月投資2500餘萬元易地新建。新館舍佔地約7畝,總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於2001年3月建成開放,並於2004年3月1日起對海寧市民實行免費開放。
建館以來,海寧市博物館堅持以實物陳列展覽為依託,積極開展文保宣傳、文化交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及文件保護、文物收藏研究等工作,已擁有文物藏品6000餘件,下轄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史東山故居、金庸舊居四個景點,成為傳承文明、傳播文化、服務大眾、啟迪民智的綜合性博物館。
海寧市博物館認真貫徹《文物保護法》精神,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指導下,針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在文物保護、調查徵集、藏品利用、文物資源共享、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拓展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等方面作出努力,為促進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較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充分體現了博物館文化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經過幾代博物館人的調查徵集、採集、接受捐贈和考古發掘,館藏文物逐漸得到充實,種類豐富、結構完整,在縣市級博物館中較為少見。博物館在利用館藏文物,開闢《館藏精品陳列》、《館藏鄉賢字畫陳列》、《海寧燈文化陳列》等基本陳列的同時,還積極開展近200次各類臨時展覽、講座、培訓等社會教育活動,參觀和受教育人數已達40多萬人次。2003年,海寧市博物館被中共嘉興市委辦公室、嘉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命名為嘉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07年度又被評為嘉興市愛國主義先進教育基地。博物館已全面實施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社會影響


浙江省文物局的統計資料表明,海寧博物館的藏品數已列嘉興市首位,在浙江省縣市級博物館中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