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柵欄街道的結果 展開
- 北京市西城區轄街道
- 大柵欄西街社區
大柵欄街道
北京市西城區轄街道
西城區轄街道。地處北京城正陽門(前門)的西南側,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前門西大街。面積1.2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大柵欄街道常住人口為28985人(2020年常住人口)。轄9個社區,辦事處駐西城區棕樹斜街26號。是北京著名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有大柵欄商業街和琉璃廠文化街(東街)
2010年宣武區撤銷后,大柵欄街道劃歸西城區管轄。
截至2020年6月,大柵欄街道下轄9個社區。 2011年,大柵欄街道總人口5.66萬人,財政總收入1.7億元。
明張竹坡《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中並未收載“大柵欄”這個地名,在前門外路西只有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和廊房四條,其中的廊房四條就位於現在大柵欄的位置,可見在明朝還沒有柵欄這個地名。而所謂的“廊房”指的就是用於臨街經營的店面房,由此可見,在明朝雖然沒有大柵欄這個地名,但大柵欄所在的位置就已經是一處商賈雲集的繁華商業區了。
明弘治元年,為治理京師社會治安,在北京各條街巷門口,設置了木質柵欄,柵欄由所在地點居民出資修建,從此以後直到清朝末年在北京的街道上共修建了一千七百多座柵欄。其中廊房四條的柵欄由商賈出資,格外的大,因而被稱為大柵欄,久而久之大柵欄就取代廊坊四條成為這條街道的正式名稱。
光緒二十五年大柵欄發生火災,木質柵欄被燒毀,從此以後大柵欄只存其名,直到2000年北京市政府又在大柵欄街口修建了鐵藝柵欄,真正的柵欄才又回到大柵欄。
地名由來:大柵欄街道因境內的大柵欄商業街而得名
遼金時期,大柵欄地區地處都城燕下鄉海王村一帶。
元朝時期,大柵欄地區屬宛平縣。
明朝時期,大柵欄地區屬正西坊。
清朝時期,大柵欄地區屬中城和北城的一部分。
民國時期,大柵欄地區屬外二區。
1949年後,大柵欄地區屬第九區和第六區。
1952年,大柵欄地區屬前門區。
1958年由西河沿、施家、博興、李鐵拐斜街合併而成。
1996年,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轄珠市口西大街西、珠市口西大街東、韓家衚衕、百順衚衕、培英衚衕、煤市街、陝西巷、石頭衚衕、燕家衚衕、棕樹斜街、鐵樹斜街、櫻桃斜街、楊梅竹斜街、東北園南、東北園北、取燈衚衕、琉璃廠東街、大安瀾營衚衕、延壽街、排子衚衕、大耳衚衕、三眼井衚衕、笤帚衚衕、大齊家衚衕、廊房二條、甘井衚衕、施家衚衕、大柵欄西街、西河沿街西、西河沿街東、前門西大街西、前門西大街東、市電信局33個居委會。
2006年末,面積1.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萬人。
2010年宣武區撤銷后,大柵欄街道劃歸西城區管轄。
大柵欄街道地處西城區中東部,介於東經116°22′41"~116°23′31″,北緯39°53'17"~39°53'56"之間。東至前門大街與東城區前門街道相鄰,南至珠市口西大街與天橋街道接壤,西至南新華街與椿樹街道相接,北至前門西大街與西長安街街道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千米,總面積1.3平方千米。
2011年末,轄百順、大安瀾營、大柵欄西街、煤市街東、前門西河沿、三井、石頭、鐵樹斜街、延壽街9個居民委員會,下設170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柵欄街道下轄9個社區,辦事處駐石頭社區棕樹斜街26號。
前門西河沿社區 | 延壽街社區 | 三井社區 |
大柵欄西街社區 | 石頭社區 | 鐵樹斜街社區 |
百順社區 | 大安瀾營社區 | 煤市街東社區 |
2021年6月18日,北京市西城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柵欄街道常住人口為28985人。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轄區戶籍人口5.66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5.66萬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12334人。
2010年,大柵欄街道人口普査轄區常住人口36997人,男性18177人,佔49.1%。女性18820人,佔50.9%。14歲以下2568人,佔6.94%。15~64歲30420人,佔82.22%。65歲以上4009人,佔10.84%。另有半年以上外來人口12801人。
2010年,大柵欄街道人口出生率5.6‰,人口死亡率11.7‰,人口自然增長率-6.1‰。
2011年,大柵欄街道財政總收入1.7億元,比上年增長1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億元,增值稅900萬元。2011年末,中國工商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等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
老字號“謙祥益”,八大祥之一
曾經在京城流傳順口溜“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以此作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徵,其中提到的馬聚元、內聯升、八大祥、四大恆都是大柵欄的商戶銀號。
除了商號,大柵欄還曾經是京城的一處娛樂中心,歷史上曾經有過五個大戲樓: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北京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電影院大觀樓也是坐落在大柵欄的。
大柵欄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梨園文化、京味文化、傳統商業文化的薈萃之地,同時也是北京城區歷史最長,遺存最多的傳統市井商業區。琉璃廠街被評為“中國文房四寶文化第一街”,大柵欄被授予全國首個“中華老字號集聚區”。
轄區目前擁有“中華老字號”稱號的企業27家,其他老字號資源21家,集中了一批如同仁堂、內聯升、張一元等文化積澱深厚、在同行業中名聲響亮的百年老店。轄區歷史遺存建築較多,包括四合院民居、會館(西單飯店)、名人故居(梅蘭芳祖居)、寺廟(觀音寺、五道廟、清真寺)、商鋪(瑞蚨祥等)、銀號(鹽業銀行)、戲樓(正乙祠、廣德樓)等各類建築,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景觀風貌。大柵欄作為北京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其“歷史文化價值”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完整性、社會認同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地區發展優勢正在逐步顯現。
北京同仁堂是中國傳統醫藥中聞名遐邇的老字號,始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同仁堂從清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承辦官葯”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在長達188年時間裡,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選藥材標準、恪守皇宮秘方和製藥方法,形成一套嚴格的質量監督制度,同仁堂與清宮太醫院、御藥房之間有機的融合和影響,形成了同仁堂中藥的特殊風格和傳統知識。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在“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價值觀,“炮炙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質量觀和“講信義,重人和”的經營理念,“童叟無欺,一視同仁”的職業道德,以及同仁堂的品牌和特有標記,《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和《同仁堂虔修諸門應症丸散膏丹總目》,同仁堂傳統中藥炮製技術,同仁堂的製藥特色即傳統中醫藥與宮廷製藥的融合,概括為“處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
2006年05月20日,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聯升布鞋製作工藝
內聯升靴鞋店創立於清代咸豐三年(1853年),起初專為皇族和各級官員製作千層底朝靴,最早的店址在北京東江米巷(今台基廠),創始人為趙廷。店名中的“內”是指皇宮大內,“聯升”則寓意著店裡製作的朝靴讓官員穿上可致連升三級。清王朝覆滅后,內聯升將製作官靴的技藝用於千層底布鞋的製作,其成品質量優異,有口皆碑,一時名聞京城。
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一直沿用傳統手工製作方法,工藝嚴格,技術獨特,選料考究,做工精細。其技藝特點可歸納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藝要求高,“四多”即製作工序多、納底花樣多、緔鞋方法多、布鞋品種多。製作一雙千層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時間,經過九十餘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講究尺寸準確、手法熟練、力度適宜、用心細緻。其中僅緔鞋技藝就有正緔、反緔、明緔三種不同的手法,整個製鞋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種之多。除製作工藝精益求精外,內聯升對原料、輔料、配件的質量要求也很高。
2008年6月7日,內聯升千層底布鞋製作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柵欄街道是北京老城區衚衕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本地區無只要大街幹道,由多條衚衕小巷組成複雜的交通網路。主要衚衕街道有大柵欄商業街、琉璃廠文化街、楊梅竹斜街、前門西大街等,以及著名的“八大胡同”均在此地區。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共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350人,專任教師18人。小學2所,在校生1284人,專任教師12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885人,專任教師7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49人,專任教師130人。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共有文化藝術團體15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2個,演職人員316人。劇院2座,座位530個,每萬人擁有20個,年演出450場次,觀眾達5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影院1座,座位460個,每萬人擁有90個,年放映場次5741場次,觀眾達87982人次。文化專業戶9個。文化館1個,建築面積104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160平方米,藏書1萬冊。博物館4個,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還有多媒體室、棋牌室等娛樂設施。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00人。
大柵欄街道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大柵欄金帛藝術團、延壽單弦隊、統戰藝術團、大安瀾音藝術團、煤東社區丹青書畫社等。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單弦岔曲、茶藝、臉譜、蛋雕、琉璃燒制技藝、剪紙等。舉辦了"老字號體育文化節”“我的社區我的家文藝匯演”“大柵欄杯社區小品邀請賽”等,其中“老字號體育文化節”“大柵欄杯社區小品邀請賽”為地區特色文化品牌。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共有體育場地1處,體育團體2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25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體育文化節、“和十皆杯”乒乓球賽、社區家庭運動會等。22%的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7%。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共有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北京電視台新聞頻道等242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其中標清頻道228個、高清頻道14個。
2011年末,大柵欄街道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個,固定資產總值0.1億元。專業衛生人員204人,其中執業醫師51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3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5人、執業(助理)醫師1.5人、註冊護士0.9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萬人次。
2011年,大柵欄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655.2/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5.3‰、5.3‰、2.7‰。
2011年,大柵欄街道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3戶、人數1446人,支出784.5萬元,比上年增長8.2%。月人均451.8元,比上年增長16.7%。城市醫療救助412人次。
2011年,大柵欄街道共有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6.7萬元,比上年增長7.9%。社區服務設施2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9個,其他社區服務設施14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10張。
2011年,大柵欄街道共有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9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14.6萬元,捐贈物資折款13.4萬元,接受捐贈衣被7173件。新增就業人員142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82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5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1%,全年共幫助8個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參保離退休人員4138人,比上年末增加549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1319人,比上年末減少91人。
大柵欄商業建築
謙祥益位於大柵欄街道珠寶市街5號。謙祥益綢布店開業於清朝同治年間,為當時北京綢布業“八大祥”之一,服務對象多為王公貴族、社會名流等高端客源,清末民初盛極一時。店堂為兩層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式建築風格,正立面氣派精美、浮雕生動,內部裝飾典雅講究。
勸業場位於大柵欄街道廊房頭條17號。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遇火重建后,定名“勸業場”,時為大型綜合商場、兼具現代娛樂功能,當時頗有先鋒意味。建築採用磚混結構加鋼屋架,平面分成三個不同形狀的營業廳,共享空間高大,立面採用折衷式手法,追求光影變化,裝飾極顯奢華,在北京近代商業建築獨樹一幟。
瑞蚨祥位於大柵欄街道大柵欄街5號。瑞蚨祥綢布店創建於清末,曾居北京綢布業“八大祥”之首,一時“名滿京城、享譽海內”。殿堂主體為二層木結構樓房,平面布局中突出共享空間在功能上的實用意義,建築裝飾在清末民初京城開風氣之先,採用仿歐洲巴洛克式與中國傳統裝飾題材相結合的手法,可謂匠心獨具。
祥義號位於大柵欄街道大柵欄街1號。祥義號綢布店建於清朝末年,為北京綢布業“八大祥”之一。建築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立面主要特色為大門入口處的鐵藝大棚,通高二層,西洋巴洛克風格,花式樸素、工藝精良、線條流暢、十分醒目。
2006年5月25日,大柵欄商業建築被國務院公布位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曉嵐故居
紀曉嵐故居位於大柵欄街道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岳飛二十一代孫、雍正時權臣、兵部尚書陝甘總督岳鍾琪的住宅。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紀曉嵐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去世后,因在珠巢街還有宅院,其子孫便將此宅“割半賃”與黃安濤,此後屢易主人,至1958年10月1日,晉陽飯莊在此開業,後來晉陽飯莊搬出,2003年重修后改為紀念館,對外開放。
正乙祠戲樓
正乙祠戲樓位於大柵欄街道西河沿大街。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戲樓建於佛教寺廟的原址上。戲樓具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這裡演出。正乙祠戲樓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銀號會館戲樓。最初它是用於接待來自浙江寧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他們每逢年節前來這裡觀看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隨著京劇的誕生,正乙祠也跟著紅火起來,同治年間,就在京劇的創始人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相繼在此登台演出,於是,正乙祠戲樓就成為京劇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戲樓分兩層,台前三面環樓,兩旁有樓梯。看樓中心為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納數百人。
2021年2月5日,被表揚為北京市2019-2020年度“接訴即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