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圖
人口地圖
人口地圖population map反映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構成、人口變動等狀況的一種專題地圖。人口地圖的編製是把有關人口的統計資料經過整理后,選擇或設計適當的表現方法,繪製成為以地圖為背景的圖象,反映人口分布區域差異規律和發展趨勢。如人口 分布圖、人口自然變動地圖、人口機械變動地圖、人口的性別、年齡構成地圖等。
是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構成、人口變動等人口現象按一定法則,用符號繪製在地圖上的一種圖象,它是一種專題性的地圖。地理學者研究人口地理現象時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將人口地圖現象落實在地圖上,用地域觀點來探討人口空間分佈規律,人口與其他環境之間的關係,對人口地圖作出地理上的論述。因此編製人口地圖的目的,是通過人口地圖能夠使人們從圖上清楚地看到人口現象的空間分佈關況,如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狀態,人口分布的稠密與稀少程度,人口構成特點,人口遷移方向等。可見,人口地圖既是人口研究的一種有力工具,也是宣傳人口問題的一種形象化的工具,同時,編製人口地圖也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執行經濟建設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運輸建設規劃,制定人口政策、人口計劃的重要資料之一。
關於人口的記載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關人口的統計單元不斷精密,統計的項目不斷豐富,促使把大量的統計數據整理成數字錶格和統計圖表。但是利用人口統計數據編繪成人口地圖,遲至19世紀初期始見端倪。C.李特爾等1815年前後把分區的人口總數直接寫於地圖上的相應政區之內,可稱最早的人口地圖。1836年法國的一些學者分別用點值法和不同灰度的單色暈線繪製了法國的人口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以後的30~40年裡,英國和丹麥等西歐國家學者分別用等量線表達人口密度的統計曲面,並在人口密度圖上用成比例的圈形符號表示城市人口等。但這些早期的人口地圖內容主要局限於人口的數量和密度的分佈。一般的人口地圖中,除了有人口數量的增減比率,性別和年齡的結構之外,往往還包括人口遷移、文化水平和職業結構的內容。有的人口地圖還反映民族、宗教、語言、婚姻、疾病以及居住條件、經濟收入等內容。從人口地圖的編製技術來說,除仍普遍應用早期人口地圖的各種表示方法外,60年代以來,在運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統計數據和輔助製圖等方面都有很多發展。
用地圖形式標明人口分布情 況,即標明各種數據的人口分布情況的地理 圖標。通過人口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地 (或不同國家)人口數量多少、人口密度大 小、不同人種和民族的分佈範圍,城鄉居民 點的形狀、規模與地理位置等,藉以研究人 口的分佈、遷移、發展以及各種構成變化的規 律。人口地圖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
(1) 人口數分布圖。根據人口絕對數量,取其適 宜的單位數值,按照一定的行政區劃,分別 顯示在相近的位置上。人口數量分佈還可按 居民戶等級製圖。
(2)人口密度圖。預先 計算出各行政區的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公里 的人口數),然後按行政區分佈情況顯示出 來。人口密度還可以分別按人口與耕地、資 源量、經濟產量的比值,繪製成人口經濟密度圖。
(3)居民點形狀圖。即按居民點外 形特徵根據實地測量,繪製於相應的地圖上。
(4)居民點景觀圖。根據居民聚住點與地 理景觀的關係,繪製出來的居民點類型圖。如居民點地於鐵路、港口、河流、山麓等不 同的地理位置。
(5)民族分布圖,亦可稱 為社會結構圖,或民族志圖。按民族組成、文 化、風俗習慣、人類學特徵以及語言特徵等,以不同的符號,再按其分佈區域繪製出來。
人口地圖是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發展史的 重要資料,是研究人口地理分佈的可靠依據。
反映人口數量分佈的地圖,一般採用密點法表示人口絕對數量的空間分佈,圖上每點代表某一單位值。以點數疏密表示人口數量的區域差異。
反映人口各種構成的地圖一般採用統計圖表與地圖相結合的方法。例如反映某個國家各個主要城市人口的職業構成,是在該國家底圖上按各城市人口的數量級別,用大小不同的分級幾何圖形表示,在各個幾何圖形中又按職業類別用不同顏色按比例地劃分成若干組成部分。這些幾何圖形即一種統計圖表。
發展的一種新型的圖表地圖也常用來反映有關人口的內容。這種地圖的特點在於:
①統計單位不是按實地範圍,而是根據各單位數量大小決定其在圖上的面積;
②各統計單位地區的實地輪廓界線簡化,近似於實地輪廓;
③保持各單位地區間的相鄰關係。江蘇人口分布及成人中等以上教育發展圖(圖表地圖)以市為單位的地區,各市在地圖上的面積是把實地輪廓稍加簡化並按人口數量計算所得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