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腹股溝神經
脊神經之一
髂腹股溝神經:系脊神經之一。發自腰叢(主要為第1腰神經前支),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所行方向與其大致相同。在髂前上棘處穿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間,自皮下環淺出,分佈於附近的皮膚和腹壁肌肉。此神經如受損害,則其分佈區運動和感覺發生障礙。
1、髂腹股溝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腰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並與之平行,在肋下神經的正下出腰大肌外側緣,在骼嵴上方穿過腹橫肌至腹內斜肌深層,在腹股溝韌帶中點附近,穿出腹內斜肌,進入腹股溝管,沿男子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前外側一併出淺環,分佈於男性陰囊(或女性大陰唇),腹股區及股內側上部皮膚,肌支也支配腹壁諸肌。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應注意辨認和保護此神經與髂腹下神經,若此二神經受損傷,腹股溝區皮膚的感覺缺失,腹壁肌癱瘓,易導致疝複發。
2、髂腹股溝皮瓣及下腹壁皮瓣:旋髂淺動脈是髂腹股溝皮瓣的供養血管。於腹股溝韌帶下2.5cm處自股動脈發出。有48%旋髂淺動脈與腹壁淺動脈共干,故髂腹股溝皮瓣常與下腹壁皮瓣聯合使用。旋髂淺動脈發出后,在大腿深筋膜深面向外上1.5cm處分成淺深兩支。淺支穿出深筋膜供應腹股溝區皮膚;深支繼續在深筋膜深面向外上行走,發出肌支到縫匠肌,跨過大腿外側皮神經后,在距股動脈6cm處穿出,在深筋膜表面行走,直達髂前上棘,發出終末支。該皮瓣可取到10cm×25cm大小。腹壁淺動脈是下腹壁皮瓣的軸型血管,從腹股溝韌帶下2~3cm發出,向外上經腹股溝韌帶中點穿腹壁淺筋膜深層,在其表面行走。發出多個分支,分佈並支配下腹壁血供。該皮瓣供皮範圍大,做帶蒂皮瓣遊離移植時,皮瓣可設計成多種形狀。如僅做成水平皮瓣或垂直皮瓣,供區多可直接縫合,不需植皮。在大腿根部卵圓窩處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找到大隱靜脈,向上追蹤至股靜脈處。可捫及股動脈搏動,切開深筋膜,找到旋髂淺動脈及腹壁淺動脈。作髂腹股溝皮瓣,在深筋膜下向外上解剖6cm,到穿出深筋膜處,從皮瓣遠端深筋膜淺面掀起皮瓣到縫匠肌外緣。切開深筋膜,結紮切斷到縫匠肌的肌支,注意保護主幹,掀起皮瓣結紮切斷蒂部。如做下腹部皮瓣遊離移植,則沿腹壁淺動脈向上方分離,行走1cm后穿出深筋膜進入腹壁淺層分成數支,兩個主要分支是內側主支及外側主支。保護主支,從皮瓣遠端深筋膜淺面掀起皮瓣,結紮切斷腹壁淺動脈主幹。將遊離的下腹壁皮瓣或髂腹股溝皮瓣的軸型血管與受區動靜脈吻合,皮瓣移植於受區。
髂腹股溝神經
1、髂腹股溝神經疼痛綜合征:髂腹股溝神經疼痛綜合征指由各種原因使該神經及髂腹下神經遭受到損傷、刺激或壓迫而產生的一種髂腹股溝疼痛的病症,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解剖與生理:髂腹股溝神經起源於L1脊神經,位於髂腹下神經的下方,並與之平行。此神經出腰大肌外緣后,越腰方肌前面至髂前上棘內側,並先後穿過腹橫肌及腹內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面沿精索(或子宮圓韌帶)繼續前行,最後在腹股溝管外(淺)環處穿出腹外斜肌腱膜,並分出終支至恥部、腹股溝及陰囊(或大陰唇)區皮膚。其中皮支分佈於恥部、腹股溝及股內側上端皮膚,陰囊(或大陰唇)前支至陰囊前部(或大陰唇上部)皮膚。此外,該神經尚分出一肌支支配下部的腹壁肌肉。
病因:本症多因施行腹股溝疝修補術、闌尾切除術於術中損傷或術后瘢痕刺激髂腹股溝神經而致,亦可由於腹肌經常劇烈活動(如運動員)使該神經在穿過腹壁各肌層時受到反覆牽拉或壓迫所引起。
臨床表現與診斷:主要癥狀為一側腹股溝區劇烈疼痛伴股內側及陰囊區感覺異常和過敏,直立、行走或咳嗽時癥狀加重。病者常取輕度髖屈曲和內收姿勢,走路時以小步緩行,局部可有明顯的壓痛點。
痛點利多卡因注射或髂前上棘內側髂腹股溝神經阻滯,對明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若在注葯后疼痛癥狀立即緩解,則可確診。
治療:
(1)局部理療、壓痛點或神經幹部位採用常規配伍合劑注射治療。個別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疼痛頑固者,可考慮於髂前上棘附近行髂腹股溝神經切斷術。
(2)髂腹股溝神經注射療法:病人仰卧位,在髂前上棘內上方2.5cm處垂直進針,穿過腹外、內斜肌筋膜時有堅韌感,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注射3~5ml藥液后拔針至皮下,使針尖略向外下方傾斜重新刺入。如此反覆2~3次,最後使針尖接觸到髂骨內壁,扇形浸潤注射常規配伍的混合液共15~20ml。
(一)腰叢的組成和位置
腰叢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第1至第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第4腰神經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向下加入骶叢。腰叢位於腰大肌深面,除發出肌支支配骼腰肌和腰方肌外,還發出下列分支分佈於腹股溝區及大腿的前部和內側部。
(二)腰叢的分支
l.髂腹下神經(T12、L1)出腰大肌外緣,經腎後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在骼嵴上方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繼而在腹內,外斜肌間前行,終支在腹股溝管淺環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佈於臀外側部、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溝神經(L1)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走行方向與該神經略同,在腹壁肌之間並沿精索淺面前行,終支自腹股溝管淺環外出,分佈於腹股溝部和陰囊或大陰唇皮膚,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側皮神經(L2~3)自腰大肌外緣走出,斜越髂肌表面,達骼前上棘內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至大腿外側部的皮膚。
4.股神經femoral nerve(L2~4)是腰叢中最大的神經,發出后,先在腰大肌與骼肌之間下行,在腹股溝中點稍外側。經腹股溝韌帶深面、股動脈外側到達股三角,隨即分為數支:①肌支,支配恥骨肌、肌四頭肌和縫匠肌。②皮支,有數條較短的前皮支,分佈於大腿和膝關節前面的皮膚。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saphenous nerve是股神經的終支,伴隨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至膝關節內側淺出至皮下后,伴隨大隱靜脈沿小腿內側面下降這足內側緣,分佈於髕下、小腿內側面和足內側緣的皮膚。股神經損傷后,屈髖無力,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難,股四頭肌萎縮,髖骨突出,膝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
5.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L2~4)自腰叢發出后,於腰大肌內側緣穿出,循小骨盆側壁前行,穿閉膜管出小骨盆,分前、后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後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其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腿內收肌群。皮支分佈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閉孔神經前支發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長收肌,約在股中部,從長收肌穿出進入股薄肌。臨床上在用股薄肌代替肛門外括約肌的手術中,應注意保留此支。
6.生殖股神經(L1、2)自腰大肌前面穿出后,在該肌淺面下降。皮支分佈於陰囊(大陰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膚。股支支配提睾肌。
腰骶叢組成模式圖 | 腰骶叢及其分支 | 腰叢及分支 | 髂腹下神經及髂腹股溝神經 |
1.痛及壓痛 多在髂前上棘處有向下放射的疼痛,達陰囊部,並伴有壓痛,咳嗽時加劇。
2.腹肌攣縮 因疼痛引起所支配的下腹部肌肉處於收縮或痙攣狀態,並使髖關節喜處於屈曲、內收狀,行走時步態變小。
1.外傷史 包括手術情況等。
2.臨床癥狀 痛、壓痛、腹肌情況及步態等。
3.封閉試驗 選用1%普魯卡因10~15ml對該神經進行阻滯麻醉,癥狀消失或減輕者為陽性。在操作時,術者將針尖在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之間刺向髂骨內壁處,呈扇狀注射藥物,注意切勿過深,以免進入腹腔。
臨床上較為多見,且80%以上屬醫源性,多發生在與該神經有關的手術后,尤以髂骨取骨術後為多見,甚至有的患者認為其疼痛比原發病更難以忍受,應引起注意。該神經起源於腰1脊神經,在髂腹下神經的下方與其平行走行。出腰大肌外緣后越過腰方肌前達髂前上棘內側,並穿過腹橫肌及腹內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沿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前行至腹股溝管淺環處穿出腹外斜肌腱膜,並分出終支。腹股溝疝手術時易傷及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erve )、髂腹股溝神經,二者均走行於腹外斜肌腱膜下。
1.皮支 分佈於恥部、腹股溝、股內側上端皮膚及陰囊(大陰唇)前部。
2.肌支 分佈至下腹部腹壁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