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菀子

沙菀子

沙菀子,原植物為扁莖黃芪豆科多年生草本。以種子入葯。主產於陝西、山西等地。味甘,性溫。有補肝益腎,明目固精作用,用於治療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遺精早泄、遺尿、尿血、白帶多、肺委腎冷、尿多,能明目,長肌等。

簡介


沙菀子(潼菀蒺藜,沙菀蒺藜),本品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的乾燥成熟種子。呈腎形,灰褐或綠褐色,光滑,質堅硬,氣微,有豆腥味,甘性溫。
秋末冬初采割,乾燥,生用或鹽水炒用。

特徵


扁莖黃芪種子(沙菀子)量扁平腎形,長2~2.5毫米,寬1.5~2毫米,厚約1毫米。表面棕黃色或綠褐色,光滑,微有光澤。腹面凹陷處具圓形種臍。質較硬,甩齒嚼之不覺硬,有豆腥氣。味淡。
直立黃芪種子(潼蒺藜)呈略扇腎形,表面灰榕色或暴棕色,微凹的一面顯淡色神臍。種皮薄,除去種皮,可見子葉兩枚,肥厚,黃白色。氣微芳香,味甘。

分佈


主產於內蒙古和東北、西北地區。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

形態特徵


株高30~100厘米,全體被短硬毛。主根粗長。莖多分枝。傾斜上升,奇數狀複葉互生具短柄;托葉小,狹披針形;小葉柄短,小葉片9~21,橢圓形,長7~20毫米,寬3~8毫米,先端缺或微缺,有細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腑生,有小花3~9朵;花萼鍾狀,5齒裂,密被白色短柔毛,萼下有2枚線形小苞片;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長約10毫米,寬8毫米,翼瓣稍短,龍骨瓣與旗瓣等長;雄蕊10,9枚花絲連合,1格分離;雌蕊超出雄蕊之外,子房上位,柱頭有髯毛。蘋果紡錘形,長3~4厘米,先端有喙,腹背稍扁,疏被短硬毛,種子20~30粒,腎形。

生長環境


適應性強。喜溫暖通風、光照好的環境。能耐寒,耐早,但怕澇。溫度過高,水分過多,植株徒長會影響結果,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砂質壤土,粘壤土均可栽種。忌連作,前作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為好。
沙菀子
沙菀子

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排水良好,高燥向陽地或山坡地栽培。翻地前每畝施基肥25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撒施均勻,深翻25厘米,耙細。播種前做120厘米寬的平畦。
2.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於秋季8月或春季4月播種。條播,按行距30厘米,順畦划2厘米深的小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1~5厘米,播后稍加鎮壓,然後澆水,每畝播種量1~1.5公斤。
3.田間管理
當苗高6~10厘米時,按叢距10~12厘米定苗,每叢留壯苗2~3株,隨即扶苗培土。出苗前適當灌水,以利出苗。出苗后勿使水分過多,以免徒長,影響產量。孕蕾期,結合鬆土鋤草,追施人糞尿或硫酸銨2次,每年植株未返青時,每畝施廄肥3000~4000公斤,促進植株返青生長。以後每年收穫后,都要中耕鋤草,追施越冬肥,可連續收穫3~4年。
沙菀子
沙菀子
4.病害及其防治
白粉病。危害葉片。防治方法:(1)清潔田,處理病殘株;(2)發病初期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
四、採收與加工
沙菀子及原植物
沙菀子及原植物
在北京於10月收穫。當莢果80%以上呈黑色時,離地面6厘米處,將全株割下曬乾,打出種子,除凈雜質即可。乾的莖葉果莢碎片均為牲畜的好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