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式微的結果 展開

式微

《詩經·邶風》中篇名

“式微”出自《詩經》,“式”是文言的語氣助詞,“微”通“昧”,有昏暗的意思。“式微”原來指國家或世族衰落,現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式微”有書面語色彩。例如:“這裡的老式織布產業日趨式微。《邶風·式微》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本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有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有對“君”的行為的怨怒。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主旨,近現代學者多認為這是人民苦於勞役,對國君發出的怨詞;也有人認為這是情人幽會相互戲謔的情歌。《毛詩序》說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於衛,其臣作此勸他歸國。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侯之女嫁黎國庄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並賦此詩以明志。

邶風式微


式微書法欣賞
式微書法欣賞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邶風·式微》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本詩描寫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親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詩抓住天色將晚這一瞬間的感觸,一連串的疑問、質問,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有對親人泥水霜露中的關切,有對“君”的行為的怨怒。由於《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後世的影響。

作品讀解


1. 衰微,衰敗。
《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朱熹集傳:“式,發語辭。微,猶衰也。”明 歸有光 《張翁八十壽序》:“予以故家大族德厚源遠,能自振於式微之後。”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袁可立墓碑》:"惟其後裔式微,祭掃久缺,亦大有荒涼之感焉。"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武王 以前的 周 室沒有什麼高度的文化,平王 以後的 周 室則是式微得不堪了。”茅盾《一個女性》:“誰曾從豐裕跌落到貧乏,從高貴跌落到式微,那他對於世態炎涼的感覺,大概要加倍的深切罷。”
2. 《詩·邶風》篇名。
《詩序》說,黎侯流亡於衛,隨行的臣子勸他歸國。后以賦《式微》表示思歸之意。《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榮城伯 賦《式微》乃歸。”唐 王維《渭川田家》詩:“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唐 崔璞《蒙恩除替呈軍事院諸公郡中一二秀才》詩:“作牧慚為政,思鄉念《式微》。”清 曹寅《胡靜夫先歸白門即席同用依字》詩:“十竹秋來好,連宵詠《式微》。”一說《邶風·式微》詩是表現征夫痛苦、反對徭役的作品。

內容簡介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譯文】天漸漸黑了,為什麼不回去呢?若不是國君的緣故,怎麼會身披露水之苦!
天漸漸黑了,為什麼不回去呢?若不是國君的驅使,怎麼會在泥濘中辛勞!
式:作語助。微:昧,黃昏。
詩經裡面的話,字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但可引申為:原指王室的衰微,現多指衰落,漸變的無足輕重也。
朱熹註釋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賦也。式,發語辭。微,猶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微,猶非也。中露,露中也。言有沾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舊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於衛,其臣勸之曰,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則亦胡為而辱於此哉。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賦也。泥中,言有陷溺之難,而不見拯救也。
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發牢騷的小詩,讓人想起卡夫卡的一 個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廣大民眾得到命令去修築長城,
據說這是來自遙遠京城中皇帝的聖旨。京城遙遠得難以想象,皇帝是誰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築長城,反正不得不修。
這篇寓言式的小說所揭示的人生處境,大概適合於所有的小 人物的生存狀況。小人物沒有大多的奢望,沒有無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飽穿暖居安。他們的純樸忠厚與愚昧無知並存,如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划船便划船,舂米便舂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著。他們只管“埋頭拉車”,從不“抬頭看路”。所以魯迅說他之所以 寫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身為小人物而敢於發牢騷,並且牢騷之辭竟可錄入書中,成為經典,來教育後代,包括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 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它讓人想到,千方百計要維護自己統 治的人,把不滿自己統治的言論記錄下來傳給後世,究竟是愚昧還是一種權謀?
蘇打綠歌曲《That moment is over》中歌詞:“我的手 你的臉開一地陌生花 灑落滿天的式微”。其中式微取為衰落衰弱的意思,表達無奈的傷感和躊躇。

藝術特色


關於本詩主旨,《毛詩序》說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於衛,其臣作此勸他歸國。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侯之女嫁黎國庄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並賦此詩以明志。二說均牽強附會,因為無論是實指黎侯或黎庄婦人,都缺乏史實佐證。余冠英認為“這是苦於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詩經選》),乃最切詩旨。
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採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后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使詩情藉著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了充分的強調。所以方玉潤評此詩云:“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詩經原始》)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詩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的設問句起調,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藝術上,這首詩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從全詩看,“式微,式微,胡不歸”,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胸中早有定見的故意設問。詩人遭受統治者的壓迫,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傾吐心中的牢騷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採用這種雖無疑而故作有疑的設問形式,使詩篇顯得宛轉而有情致,同時也引人注意,啟人以思,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韻腳烘托情感氣氛。詩共二章十句,不僅句句用韻,而且每章換韻,故而全詩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從此詩所用韻腳分析,前章用微韻、魚韻,后章為微韻、侵韻,這些韻部都較適合表達哀遠沉痛的情緒。詩人的隨情用韻,使詩情藉著韻腳所體現的感情基調獲得了充分的強調。
由於《毛詩》將此詩解說成勸歸,歷代學《詩》者又都以毛說為主,所以“式微”一詞竟逐漸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歸隱”意象,如唐王維“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由此也可見出此詩對後世的影響。

名家點評

清代牛運震《詩志》:“兩折長短句,重疊調,寫出滿腔憤懣。”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齊說曰:‘式微式微,憂禍相絆。隔以岩山,室家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