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文璧的結果 展開

文璧

南宋人物

文璧(1238.3.3-1298.11.21),名天球,字宋珍,號文溪,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丞相文天祥弟弟。少聰慧博學。

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與兄文天祥同登進士。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擔任新昌知縣,后官至惠州知府。祥興二年(1279年)在南宋滅亡的背景下,文璧為解救惠州百姓免遭殺戮,獻城歸附。

入元后,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等職位。元朝統一后第三年(1282年),加贈通議大夫,秘書卿,上輕騎都尉元成宗大德二年卒,追贈雁門郡侯,謚號文惠。

人物關係


生平經歷


書香門第

文璧、文天祥兄弟二人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且家資豐足。父親文儀雖兩次科舉未第,但其學識淵博,名聞鄉里。相鄰數個鄉鎮都聞其名,為其他文人所推崇,由此文儀在家開課教書遠近皆來聽受、研討。
文壁號文溪,取自家鄉流至天馬山(文天祥由此號文山)一條小溪(文天祥兄弟常與好友戲水之小溪中)。

同登進士

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和弟弟文璧進京趕考,二人同中進士,文天祥還獲得第一名(會員)。

一忠一孝

在殿試之前(約公元1256),傳來了父親病危的消息。因當時三弟文璋尚未成年,兄弟二人商議,文天祥留京參加殿試,文璧則火速返回江西,留守家中,照顧父親。之所以這麼考慮,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因文天祥畢竟是會試第一,若放棄殿試,實在太可惜。第二,文璧畢竟年輕,以後尚有機會。這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在京城告別。

就任知縣

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天祥在知瑞州任上,弟弟文璧被任命為新昌知縣,得知消息后,文天祥非常高興,在送別弟弟的那天,文天祥特地寫了一首《別弟赴新昌》,詩云:天淵分理欲,內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父親去世,長兄為父,文天祥雖然只比弟弟年長1歲,但他這首詩明顯是教導弟弟做官、做人的道理。

起兵勤王

公元1273年,長達六年的襄陽之戰以南宋的失敗告終,無數仁人志士在這場戰爭中壯烈犧牲,元朝的大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拿下襄陽之後,他們順長江而下,對南宋來說簡直是滅頂之災。兩年後,元軍逼近臨安,太皇太后謝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發緊急詔書,號召宋朝臣民前來勤王護駕。危局之下,文天祥當時正在知贛任上,他接到詔書後,立即變賣家產,招募士兵前往臨安。最終,文天祥和文璧招募了約一萬兵馬前往臨安護駕。

再度守孝

大軍還未進入臨安府地界,文天祥的三弟文璋送來消息,說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議,讓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親,將祖母安葬,兄弟二人再次分道。不久后,文天祥在東南苦戰,終於見到了宋恭帝趙顯。當時大宋朝臣自顧逃竄,宰相陳宜中兵敗后也逃往了南方,太皇太后謝道清舉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於是,文天祥被連升數級,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就任知州

文天祥向宋廷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宋廷得知他還有一個丁憂守制的弟弟,於是火速奪情,起用文璧任惠州知州,讓這兄弟二人同時為國而戰。文璧接到朝廷的任命通知,考慮到元軍隨時可能會南下,文璧安葬完祖母后,帶著母親、弟弟、妹妹以及大嫂、侄子一同來到惠州上任。後來文天祥帶著十二人從元軍營中逃出,繼續率軍抗元,幾經輾轉,來到惠州,文家人再次團聚,文天祥和文璧也再一次見面。

保全百姓

公元1278年,元軍入侵已經逼近最南端,其兄文天祥兵敗被俘。公元1279年,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當蒙古人從崖山折返回來,兵臨惠州城下時。惠州知州文璧手上只有幾百兵馬,並且沒有了效忠的對象。為了保住城中百姓不被屠殺,為了保住家族不被滅亡,文璧豎起了白旗,打開城門,向元朝納降。

無奈入元

1279年,在南宋滅亡后入元,覲見元世祖,授嘉議大夫,同知廣南道宣尉使司事。1282年,加贈通議大夫,秘書卿、上輕騎都尉。1298年逝世后,追封雁門郡侯,謚文惠。葬於江西八十四都,東固早禾坑,位於今吉安市青原區東固鄉。

成就


文璧兄弟隨父來到郡府有名的白鷺洲書院深造學做時文。而後應舉從仕,其後文璧也留下不少文學功底深厚的美文佳作,在當時文壇也有一些有影響力的成就。
可惜他先是降元。繼而又做了元朝的臨江路總管兼府尹。當時就有人寫詩諷刺他,“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溪山就是指文氏兄弟,文天祥號文山,文璧號文溪。南北枝的典故出自文天祥的詩“江上梅花各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連滿族皇帝乾隆也說文璧地下難見其兄。
公元1273年,與胞兄文天祥招募了約一萬兵馬前往臨安護駕。

親屬成員


祖父母
文時習
梁氏,誥封太夫人
父母
文儀,字士表,號革齋
曾氏,太和人,封齊魏兩國夫人,景炎戊寅九月初六,歿於惠州,上遣致祭,厝八十六都
兄弟
文天祥、文霆孫(早卒)、文璋
夫人
原配曾氏
繼配張氏
兒子
文隆子、文升子(過繼叔父文天祥)、文京子(過繼叔父文天佑)、文新子、文斗子、文維新

家族世系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
文安世(贈太保、邢國公)文時習(贈少傅)文行文天佑文京子(過繼)文益明
文懋明
文天禎文陽
文階
文院
文陣
文儀*
文信文天瑞文遠(字應麟)
文舉
文喚
文炳
文煒
文時用(贈太傅永國公)文儀(過繼)文天祥文道生文伯平?(廣東潮安始祖)
文佛生文育?(麻城返蜀派始祖)
文環生?文大鵬?(海南東方始祖)
文升(過繼)文富文美韶(文瑞麟)
文美化
文實文美河
文宏文美鍾
文璧(文天球)文隆子文宣
文寄
文寀
文寯
文升*
文京子*
文新子?
文斗子?
文維新?
文霆孫(早卒)
文璋(文天麟)文真子文膺
文當
文逵
文寧子文啟
注1:帶*為過繼,世系詳情見世系后。
注2:帶?為存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