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趙㬎的結果 展開
- 南宋皇帝
- 萌王EX的英雄
趙㬎
南宋皇帝
趙㬎(xiǎn)(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又稱宋恭宗、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之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
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恭帝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而謝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賈似道,賈似道被撤後又依靠陳宜中。臨安被元佔領后被送到大都,之後到西藏出家為僧。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271-07-02
出生
1271年7月2日出生於臨安(今浙江杭州)。
1274-07
宋恭帝繼位
度宗於咸淳十年(度宗於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宋恭帝繼位)七月去世,宋恭帝繼位。
1275
宣布正式退位
德祐二年(1275)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
1289
到西藏喇嘛廟裡出家
宋恭帝十九歲到西藏喇嘛廟裡出家,得法號“合尊”
1323
逝世
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結束他作為喇嘛的生活,也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這一年他54歲了。
謝太后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后都主張立嫡子,於是宋恭帝被立為帝。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統治時期,宋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後又失於孤兒寡母之手。後人寫詩譏諷道:
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宋恭帝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癱瘓狀態。
咸淳十年九月,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十二月,伯顏率兵進逼鄂州,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陷落。伯顏留下部分士兵守衛鄂州,自己率領主力部隊,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為前部,繼續東下。沿江城池的守將多是呂氏舊部,元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歸降,於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兵臨建康城下。
宋恭帝畫像2
賈似道抽調各路精兵10餘萬,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餘里(約相當於現代長度的40公里)。二月,行至蕪湖,與夏貴會合。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歷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歷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為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
賈似道到達前線之後,率后軍駐紮於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領前軍屯駐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艦3500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戰,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於滅亡南宋,稱臣納幣已不能滿足元人的貪慾,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
賈似道位居平章軍國重事、都督諸路軍馬,度宗尊之為“師臣”,眾臣視之為“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諷之曰:
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賈似道戰敗后,成為眾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現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謝太后卻認為,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為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趙匡胤立宋朝時定下禮待文人士大夫的規定,宋朝320年文臣被殺者僅偽楚皇帝張邦昌一人而矣,所以不殺賈並不是謝特別開恩有意包庇,而是制度使然,並不是謝個人之錯。)僅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並抄沒其家產。行至漳州,賈似道於木棉庵為監押官鄭虎臣所殺,結束了其擅權誤國的一生。
經過魯港之役,南宋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築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倖免於難。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後,當元軍逼近平江(今蘇州)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謝太后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之臣,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餘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如今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后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外官員為宋室而戰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在朝堂上出現。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誤國的賈似道已被罷免,此時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為相。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於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是一個狂妄自大、欺世盜名的兩面派,慣於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言辭,譴責任何妥協退讓的主張和行為。陳宜中本為賈似道所援引,賈似道兵敗以後,他卻率先提出處死賈似道,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廉恥。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陳宜中長期通過這種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柔寡斷、冒充抵抗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內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顯而易見,陳宜中不可能為宋朝冒生命危險。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給他安排職務。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無奈,親自給他的母親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下,陳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職。太學生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作出決斷。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卻懦弱怕事,沒有與元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迴旋餘地。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後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面對面會談,陳宜中被這種要求嚇破了膽,便再一次拋棄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於當天夜裡逃離了臨安。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后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度宗於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后所生的宋恭帝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
謝太后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后都主張立嫡子,於是宋恭帝被立為帝。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統治時期,宋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宋廷就投降了蒙古。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後又失於孤兒寡母之手。後人寫詩譏諷道:
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宋恭帝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癱瘓狀態。
咸淳十年九月,蒙古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十二月,伯顏率兵進逼鄂州,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陷落。伯顏留下部分士兵守衛鄂州,自己率領主力部隊,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為前部,繼續東下。沿江城池的守將多是呂氏舊部,蒙古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歸降,唯理宗朝的禮部尚書、已辭官十幾年的江萬載不甘受侮,與兄前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毀家紓難,並由江萬載帶領江氏“三古”家族成年男人募組了幾千義軍從鄂州,一路對蒙古軍進行節節抵抗,但由於南宋長江沿線州郡官員和守軍將領紛紛棄地投降和逃匿,義軍勢弱難擋蒙古兵鋒,蒙古軍得以順利地突破長江防線,於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兵臨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後,長江防線洞開,南宋朝野內外大震,京師各界都把希望寄託於賈似道身上,呼籲“師臣”親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樣取得“再造”之功。賈似道不得已,在臨安設都督府,準備出征。蒙古軍的一路統帥劉整原系宋朝驍將,理宗末年,賈似道在武將中推行“打演演算法”來排斥異己,劉整為其上司利用“打演演算法”迫害,被迫歸降蒙古。賈似道對劉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於懼怕劉整,(劉整當時並不在賈所迎戰的蒙古淮東路軍,而是在蒙古淮西路軍,被江萬載義軍射傷,元軍統帥伯顏趁機將他遣回北方養傷,不久即因憂憤箭傷複發而死)他遲遲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聽說劉整死後,他才高興地說:“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請求出征。
賈似道抽調各路精兵10餘萬,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餘里(約相當於現代長度的40公里)。二月,行至蕪湖,與夏貴會合。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歷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歷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為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
賈似道到達前線之後,率后軍駐紮於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領前軍屯駐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艦3500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戰,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於滅亡南宋,稱臣納幣已不能滿足元人的貪慾,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
賈似道位居平章軍國重事、都督諸路軍馬,度宗尊之為“師臣”,眾臣視之為“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諷之曰:
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賈似道戰敗后,成為眾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現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謝太后卻認為,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為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趙匡胤立宋朝時定下禮待文人士大夫的規定,宋朝320年文臣被殺者僅偽楚皇帝張邦昌一人而矣,所以不殺賈並不是謝特別開恩有意包庇,而是制度使然,並不是謝個人之錯。)僅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並抄沒其家產。行至漳州,賈似道於木棉庵為監押官鄭虎臣所殺,結束了其擅權誤國的一生。
經過魯港之役,南宋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蒙古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築成環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蒙古軍總攻,兩天後常州城被攻破,蒙古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倖免於難。常州大屠殺產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後,當蒙古軍逼近平江(今蘇州)時,平江守將未經接戰便獻城投降。
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太皇太后謝道清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之臣,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餘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如今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卻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皇太后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外官員為宋室而戰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後,僅有6名官員在朝堂上出現。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誤國的賈似道已被罷免,此時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為相。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於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是一個狂妄自大、欺世盜名的兩面派,慣於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言辭,譴責任何妥協退讓的主張和行為。陳宜中本為賈似道所援引,賈似道兵敗以後,他卻率先提出處死賈似道,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廉恥。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陳宜中私自誘殺韓震,幾乎引起南宋精銳之師——殿前禁軍的軍變,謝當機立斷,急調江萬載接掌殿前禁軍,才平息對立雙方的危機。
陳宜中長期通過這種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柔寡斷、冒充抵抗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內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顯而易見,陳宜中不可能為宋朝冒生命危險。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給他安排職務。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無奈,親自給他的母親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下,陳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職。太學生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陳宜中當國,行事搖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之間,不能作出決斷。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卻懦弱怕事,沒有與蒙古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於宋朝的方向發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迴旋餘地。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以圖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後派大臣楊應奎向蒙古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面對面會談,陳宜中被這種要求嚇破了膽,便再一次拋棄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於當天夜裡逃離了臨安。
陳宜中逃走後,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局面已無可挽回。謝太后秘密召江萬載攝行軍中事(即今之軍委主席),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以及楊亮節(楊淑妃之兄,國舅)、楊鎮(謝道清之侄,宋理宗駙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宮庭機構撤離臨安,又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后又派賈餘慶出使。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裡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臨安。元世祖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后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束。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宋度宗趙禥 | |
母親 | 度宗皇后全氏 | |
妻子 | 孛兒只斤氏 | (元公主,見拉施特《史集》之忽必烈汗紀、陳霆《兩山墨談》、談遷《國榷》等) |
兒子 | 趙完普 | 長子,幼時出家為僧。至正閑徙居沙州。卒年不詳。 |
《宋史本紀第四十七》
宋恭帝出家學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後漢文史籍再也沒有了記錄,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蹤跡。宋恭帝十九歲到西藏喇嘛廟里出家,得法號“合尊”,此後為了忘卻曾經傷心事,潛心學習藏文,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何況趙家的人就是帶著這種遺傳的文化素養。不數年,宋恭帝已經在藏佛界暫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並且還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為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潛心研究佛學,一生如此。後來翻譯了《百法明門論》,還有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被藏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成為一段歷史奇事。關於宋恭帝的結局,漢文《佛祖歷代通載》有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有人因此認為:“瀛國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賜死於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賜瀛國公”是獨立成詞的,不是被賜死的意思。至少從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後面“詔僧儒金書藏經”,更是渲染朝廷的禮遇之意。無論如何,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結束他作為喇嘛的生活,也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這一年他54歲了。算下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牽夢繞的江南故鄉!
三十五個春夏秋冬,在混合著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見異同的誦經日程里,故國的回憶是否會偶爾襲上心頭?是否一如當年李後主憑欄小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悵然瀟涼?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獨覆冰雪“踏花歸去馬蹄香”之黯然追憶?一個在北海風霜,一個在西藏誦經?莫不是冥冥中李後主的刻意之為?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廟裡,席地端坐的僧侶,可知當年西湖的荷葉,臨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燈下撥動佛珠的母親,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風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傳說一
趙㬎[南宋皇帝]
傳說二
關於元順帝是宋恭帝之子的傳說。
有一個傳說,當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歷代皇帝時,一直納悶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像,怎麼看都象個漢人,和宋恭帝長的相似。
經蒙古研究會證實:元順帝後裔與趙宋皇族後裔基因鑒定表明,二者風馬牛不相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元順帝是元明宗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