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

縣令

縣令,官名,讀音xiàn lìng。指的是一縣之長。縣令之名,起於戰國。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程鳳金、狄仁傑、秦錫琈等。出自《職官典·郡縣》,用作名詞。

基本釋義


《職官典·郡縣》:“縣令者,政令之長也,正五品;縣丞者,文教職官也,從五品;縣尉者,軍事長官也,次五品”。

相關組詞


破家縣令
pò jiā xiàn lìng 謂地方長官手中的權力,足以使人破家滅門。
王縣令
wáng xiàn lìng
東漢明帝時王喬,任葉縣令,有神術,故稱。見《後漢書·方術傳上·王喬》。詩文中每以"王縣令"稱之。
長安縣令
Cháng ān xiàn lìng
漢朝開始在首都長安設立的六品官職,下轄長安及京畿附近區縣。薄衛橋以長安縣令為印及字型大小,行走江湖。

有關歷史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縣令形象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縣令形象
官名。戰國時三晉(魏、趙、韓)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並諸小鄉為縣,置令及職責。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秦、漢法令規定,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縣官稱縣令,秩六百石至千石;萬戶以下的稱長,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漢以後放寬尺寬,《晉令》云:“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見《北堂書鈔》七十八)所轄戶數不及漢制十分之一。南朝縣,戶數一般很少,而《宋書·州郡志》所載,大多為令。后遂一律稱令。《隋書·百官志》只說陳五千戶以上縣令與五千戶以下縣令,不提縣長。北齊縣分九等,縣官一律稱令。隋、唐因之,只以縣的等第,分定縣官品秩,唐縣令,京縣、畿縣正五品上有與正六品上,余自從六品上至從七品下,宋縣令只存虛名,以京朝官任其職,稱知某縣事,因而有知縣的名稱。元為縣尹。明、清以知縣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稱縣知事;國民黨統治時期稱縣長, 中共執政后,縣長低於市長(地級市)而高於鄉長。縣長是一個縣的第二把手(僅次於中共縣委書記),一般也是該縣的中共縣委副書記。

彭澤縣令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開創了田園詩。
陶淵明二十九歲初踏仕途,任江州祭酒,以後又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義熙元年(405年)秋出為彭澤縣令,時年四十一歲。這年冬,上級派督郵【注】來縣視察縣政。陶的侍從請他冠帶出迎,小心伺候。他心鄙督郵之為人,說:“我怎能為每月吃飽五斗米,向一個毫無知識的鄉里小兒打躬作揖呢?”遂掛冠封印而去,賦《歸去來辭並序》以示其志。做了八十餘天的縣令,便歸隱柴桑老家,從此永遠地脫了官場。
【注】
督郵】官名,漢代各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等事,唐以後廢。

程鳳金

嘉靖年間,彭澤有位縣令名叫程鳳金,字廷重,湖北黃岡人。他風骨錚錚,清廉自守,同治版縣誌稱其“獄無冤滯,庭無私謁”。是承陶令之遺風,為後世所傳頌的好縣令。某次御史大夫來彭澤巡視,程拜謁稍後,御史大為不滿,當面對程加以諷刺說:“你是這樣當官的嗎?”程受不了這種侮辱,告訴自己的幕僚說:“御史之所以有權有威,就是因為他能撤人的官職。現在我自己撤自己的官,御史的權威在我頭上就施展不開。”馬上奮筆寫下一首詩,掛在縣衙門上,棄官而去。詩云:平生性拙天知我,三載無能我愧官。今日銓衡公論定,好歸舊隱理魚竿!當這位御史大夫派人追上他時,他說:“再去豈值一文。”竟未返。
【注】
【銓衡】考核、選拔。詩中指質問程鳳金的御史大夫。

狄仁傑

唐代名臣狄仁傑,字懷英,山西太原人。
狄仁傑原為唐朝大臣,以明經(唐制六科取士,以經義取者,謂之明經)舉(推薦、選拔),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參軍,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寧州刺史等職。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貶為復州刺史,入為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入為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同平章事(即宰相)。其時,遭酷吏來俊臣誣害下獄,幾乎喪命。后密使其子上訴武則天,得免死,貶為彭澤縣令。
長壽元年(692年)的秋天,他被貶來彭澤任縣令。正值大旱災,農民顆粒無收。他為民請命,奏請減免彭澤一切租稅。武后認為他關心人民疾苦,特予嘉獎。並下命江州,免除彭澤等九縣全年租稅。狄仁傑一面開倉放糧,一面組織生產自救,使得大批百姓免於餓死。
年底,他將前任拘捕的全縣包括死囚在內的囚徒三百人,逐一審問,辨析冤情,全部放還家中過年,約期犯獄。到期,僅二死囚遲到。一為大風所阻,舟楫不通;一為母死治喪,稍稽時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開釋。眾囚預先約定,返獄之日每人懷土一把,堆放獄側,遂巍然成一小丘,後人稱為“縱囚墩”。
狄仁傑任彭澤縣令四年,他革新吏治,勤政愛民,深受當地百姓擁戴。彭澤百姓十分感謝狄仁傑,自發於“縱囚墩”旁建狄公生祠,名為“狄梁國公祠”,用以紀念狄公盛德。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則天征仁傑為魏州刺史。不久升任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十月,官拜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
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狄仁傑病逝,朝野凄慟。則天為他舉哀,哭泣著說“朝堂空也”,並廢朝三日。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中宗返正,追贈仁傑為司空;睿宗追封為梁國公
“狄公祠”於民國29年(1940年)毀於日軍之手。“縱囚墩”亦於文革期間鏟削為田。“縱囚墩”“狄公祠”均在黃嶺鄉東南里許,遺跡猶可辨認。

秦錫琈

秦錫琈(fú),山西曲沃人。由進士選興安令,清乾隆十六年(1731年)調彭澤令。那時的彭澤縣令接連調換了好幾個。因為新舊交替的繁忙,縣裡許多重要案件都積壓下來。秦令精勤檢閱,認真處理,午夜不休。五更雞鳴,即教課子弟,書聲琅琅。自己入廳治事,每天處理四五起積案,合情合理,妥帖周至。不到三個月的時間,積案全部清理完畢。剔除弊端,懲辦姦宄(guǐ),杜絕了官吏衙役貪污瀆職現象。同治版縣誌稱頌他“蒞彭者,清廉以公為最”。
平時因公下鄉,絕不擾民。自帶飯筒,佐以鹽菜。紳士們邀請,堅決拒絕。自奉清苦,有類寒士,以勞瘁致疾,到任才半年就死於彭澤任所。死後一文不存,由本縣士民樂助銀兩,家人才得扶棺返籍。起棺之日,白衣冠送至江邊的有幾千人。可見本縣人民對這樣的父母官是深為愛戴和懷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