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馬農人

歐洲人的祖先

克羅馬農人(Cro-Magnon man)是人類進化史最後一個階段代表性群居的通稱,因發現於法國克羅馬農山洞的化石而得名。又稱晚期智人或直徠接稱為智人。經DNA檢測,克羅馬農人是歐洲人的祖先。

化石發現


克羅馬農人頭骨化石
克羅馬農人頭骨化石
化石於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湼區的萊塞濟附近的克羅馬農(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被發現。骨骼至少屬於5個個體,其中4具是成年(2具男性和2具女性)1具是小孩。保存最好的是屬於大約50歲左右1個老年個體。與人類化石一起發現的還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貝殼,其上有打穿了的孔洞。

生存地域


被歸入克羅馬農人類型的人類化石在西歐和北非許多地方都有分佈,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布里-帕托、多爾多涅、布呂尼凱勒、尚塞拉代、孔貝卡佩勒、谷棟、霍多、馬德林,德國的奧伯卡塞爾、斯台丁,英國的帕維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普里莫斯特及摩拉維亞等。在中國,屬於這一階段的人類化石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廣西的柳江人、內蒙古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雖然中國的這些化石材料與歐洲的那些化石均屬於晚期智人,但在體質形態上仍存在著某些差異。許多形態特徵表明山頂洞人和柳江人等與現代黃種人較為接近。

體質形態


克羅馬農人頭骨非常大,而且粗壯,從頂面看呈長卵圓形,額部較狹。頭頂隆起,頭骨較現代人厚,腦量很大,男性約為1600毫升,女性為1402毫升。額部寬而高,眉弓很粗壯,但不連續。面骨寬而低,上頜齒槽向前突出。下頜較重,有顯著的三角形頦部。大腿骨粗壯,股骨脊發達,脛骨扁平,屬扁脛型。這五具克魯馬農人同時身材較高大,男性多在180厘米,女性約167厘米,要知道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西歐諸多種族民族人成年男性身高大多在166厘米以下,儘管這個身高在今天人類社會並不突出,但要知道現代歐洲人也不過是在過去兩百年間迅速長高的,此前,多數歐洲種族民族成年男性平均身高都不足170厘米。根據克羅馬農人的肢骨估計,他們的體格強壯,身長1.82米,肩寬胸厚,前臂骨比肱骨長。克羅馬農人行走時已經能完全直立,動作迅速靈活,四肢發達,手極富技巧,適於雕刻和繪畫。現代的歐洲白種人就是由克羅馬農人發展而來的。

生存時期


克羅馬農人生活年代可能是2~3萬年前。他的文化屬晚期舊石器文化的奧瑞納文化中期,由於他們是這階段的最早被發現的完整的人化石,所以人們也用“克羅馬農”這名稱來統稱歐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文化創造


克羅馬農人是歐洲冰河時期洞穴岩畫的創造者,在創造洞穴岩畫之前和同時,還創造了大量優美的雕刻和雕塑。學術界將它們統稱為冰河藝術。由於克羅馬農人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又稱之為狩獵者藝術。
克羅馬農人已經掌握了捕獵大型動物的技能,並以草食類動物、特別是像乳齒象猛獁那樣重達一噸或一噸以上的大型草食類動物為主要狩獵對象。他們在冰期中成為無樹草原的歐洲大平原上隨著獸群的遊動而到處遊盪,所以狩獵者藝術的遺址分佈很廣,在整個歐洲——德國、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捷克、羅馬利亞和俄羅斯烏拉爾——直至西伯利亞地區,都有所發現。中歐的狩獵者雕刻藝術,不但水平極高,也最古老。而主要密集於今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的狩獵者洞穴岩畫和雕刻、雕塑,則是狩獵者藝術的高峰和代表。
克羅馬農人所創造的寫實主義造型藝術高峰,在考古學上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先兆,似乎是突然冒出來的。也無任何繼承——隨後的新石器時期岩畫藝術,幾乎全是抽象風格,許多技法如透視畫法、動態感等,直到一萬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時代才又從新發明出來,因而又好像是突然結束的。而且,在人類的進化史上,如此燦爛的舊石器時代藝術高峰,似乎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其他地區能夠與之比肩的藝術高峰,則大抵皆是新石器時代或甚至是文明時代的產物。

生存特徵


大量的、源源不斷的動物蛋白,不僅大大地增強了他們的體質,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
一、健康水平達到空前高峰。如此燦爛輝煌的史前藝術高峰,絕非像不少西方學者所以為的那樣,是一些始終住
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
在“寒冷而潮濕”的岩洞之中,“長期缺乏食物和維生素”的貧弱人群的產物。眾所周知,蛋白質的吸收狀態對身高有極大的影響。人類學家安格爾·丁·勞倫斯,用平均身高和死亡時落齒個數等指標,對克羅馬農人遺骨殘骸的研究證明:在“伊甸園”初期,成年男子平均身高為1.77米,成年女子平均身高為1.65米。數千年後,才每下愈況。只是到了現代,人類才再次達到克羅馬農人的身高水平。
二、從遊獵變為相對定居。他們往往選擇懸崖下的岩洞作為他們的居所,用樹枝或獸皮圍住洞口來抵禦風雪,有的洞中從1.8萬年前到3.4萬年前的文化層有14層之多,各個文化層都有他們遺留下來的工具和爐灶,爐灶越接近現代的越大。也有骨骼。極多的跡象說明他們在那裡連續居住過許多代。他們以此為“大本營”,每到大西洋鮭魚汛期,便移居大西洋邊的捕魚臨時營地,漁汛過後再滿載而歸。
三、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空前提高。正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所描述的那樣:“用厚密的獸皮鋪地做床,還用大量干獸糞或連油脂的骨頭做燃料取暖,這種居室的舒適超過了當代城市中心的公寓。”儘管這是對於捷克斯洛伐克2萬年前的狩獵者冬季居室的描述,但我以為生活在“伊甸園”中的克羅馬農人的生活,只會比生活在東歐平原上的他們的同胞們更高。隨著人口的大量繁殖和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不僅是雕刻和繪畫,音樂、舞蹈、服飾……等文化活動及水平,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和提高。
四、手工業和石器製造業也發展到空前高峰。美籍俄羅斯裔的考古學家Soffer和她的同事,在歐洲各地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各式各樣的植物纖維人工製品——繩索、紡織品和編織物的遺跡,經研究表明,一度被認為是獵具的某些骨頭和鹿角等,實際上卻是用來製作那些不經久的人工製品的工具,例如,編網用的仿形器和紡織用的梭子。從而證明:那個時代的人並非像我們原先以為的那樣,只知道縫製簡單的獸皮服裝,而是已經發明了人工紡織。作為製革、紡織、雕刻等手工業的母業的細石器製造業,更是理所當然地發展到了空前的高峰。屬於尼安德特人莫斯特文化的約60種可辨認石器類型,“在長達20多萬年的時間裡始終沒有變化”,到了3.5萬年前的克羅馬農人階段,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飛躍,“創新和隨心所欲施加的規則才變得普遍。不僅生產新的更精緻的工具類型,而且,成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組合的典型特徵的工具類型是以千年而不是以10萬年的時間尺度變化著”。顯然,正是“伊甸園”這一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和空前絕後的狩獵狂熱,造就了石器製造工業的巨大飛躍。
五、長期的定居還很可能使他們已然從族群發展到氏族階段,具有了圖騰意識,形成某些萌芽狀態的文明社會形態。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康基提出,阿爾塔米拉地區可能是這個地區的幾百人的秋季採集地和這個地區的一個政治聯盟的中心。英國人類學家羅伯特·拉登則認為,在阿爾塔米拉一個地方就發現了許多各種不同的具有地方性風格,帶有圖騰性質的藝術品,表明阿爾塔米拉是一個在社會和政治上都十分重要的集團遺址。而世界各地的其他原始族群,則是在他們不知所終之後又過了數千年,才開始進入氏族社會並向文明社會過渡的。
總而言之,克羅馬農人曾經達到過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僅比生活在同時代其他地區的族群高得多,就是現代或當代的大多數人,恐怕也望塵莫及。任何藝術的高峰,都是以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積累為前提的,縱觀人類的全部藝術發展史,可以說無一例外。因此,意味著文化積累的現代智人和意味著物質基礎的動物資源“伊甸園”,是形成歐洲狩獵者藝術的兩大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前者便不可能形成狩獵者;沒有後者便不會有狩獵者的長時期的定居,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高峰。尼安德特人雖然也曾是“伊甸園”的前主人,但智力與能力皆未發展到以狩獵為主的狩獵者,而歐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區雖然不乏狩獵者和狩獵者藝術,卻由於缺乏“伊甸園”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未能形成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高峰。所以,“印度、中國和西伯利亞(甚至加拿大)的學者,一直試圖以尋找動物寫實的圖形的方法來識別最早期的藝術,當然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為文化是特定的生態環境的產物,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的生態環境是絕無僅有的,其他地區不存在相應的動物資源和如此持久的大規模的狩獵狂熱,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對於動物的熟悉程度。因而,克羅馬農人在這一帶創造的狩獵者藝術也必定是空前絕後的。將克羅馬農人的狩獵者藝術視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普遍規律,試圖在其他地區發現類似西歐洞穴岩畫的藝術,註定是徒勞。

歐洲人的祖先


從此脛骨碎片中提取DNA
從此脛骨碎片中提取DNA
之所以將克羅馬農人看成上歐洲人的祖先,是因為他們的骨架解剖特徵和現代歐洲人差不多。2008年,一支基因科學家小組研究其基因后表明,2800年前來自義大利南部的單個克羅馬農人的基因和解剖學特徵與現代歐洲人相同,這進一步證明克羅馬農人就是歐洲人的祖先。
研究人員在文章中寫道:“此單個克羅馬農人攜帶排序,而mtDNA在現代歐洲人中普遍存在,而尼安德特人則不具備,證明2.8萬年前歐洲人的系譜是從克羅馬農人進化到現代歐洲人的。”

氣候


這個時期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表現為冰川作用的盛衰,即冰期、間冰期的更替。所謂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顯著變冷的時期,表現為極地冰蓋和高山冰川規模擴大和增厚,引起生物的遷徙和部分絕滅。間冰期則是間於兩次冰期間的溫暖時期,表現為冰川消融和大規模後退,河湖發育,生物繁茂。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在地層中留下了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和相應的動植物化石。第四紀地質學通過對古冰川堆積物和生物化石的研究,確定了冰期和間冰期的序列和次數,基本搞清了史前時期冰川古氣候演變過程的基本框架。
世界經典的冰期序列劃分是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學者們曾將這裡的更世時期劃出的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成為世界各地比較的標準。中國東部的冰川古氣候的研究始於本世紀20年代。1920年前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在太行山、大同等地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後來又在廬山、天目山黃山和雲南點蒼山等在有所發現,從而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奠定了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的基礎。之後,許多學者又對第四紀古氣候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確定了龍川、鄱陽、大姑、廬山、大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70年代,楊子賡等人通過對河北平原若干鑽孔岩心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五次冰期和四次間冰期的存在。上述研究基本建立了中國第四紀冰期序列,並可和歐洲冰期劃分方案相對應。
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
哺乳動物的大規模遷徙事件也是第四紀氣候演變的重要證據。徐欽琦通過對大量的動物化石分析,提出第四紀中國東部至少發生過四次哺乳動物南遷的事件。第一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4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量喜暖的鹿類如山西軸鹿、水鹿、四不象鹿等在華北普遍消失,意味著發生了降溫事件。第二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90萬年前後,標誌是大熊貓、獵豹、劍齒象爪獸等喜暖動物在華北消失,表明這些動物因寒冷氣候的到來而南遷。第三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28萬年前後,標誌是居氏巨河狸、變異倉鼠、腫骨鹿等北方動物侵入到長江以南的和縣,說明這次降溫事件比前兩次更劇烈。第四次南遷事件發生在距今約1.8萬年前後,標誌是北方型動物南侵到江南杭州、溧水一帶,是更新世最嚴酷的降溫事件。上述動物南遷事件可分別與鄱陽、大姑、廬山、大理冰期相對應。

進化


克羅馬農人
人類進化史最後一個階段代表性群居的通稱,因發現於法國克羅馬農山洞的化石而得名。又稱晚期智人或直接稱為智人。化石於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湼區的萊塞濟附近的克羅馬農(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被發現。
克羅馬農人屬於晚期智人(Homosapienssapiens),其生活年代可能是2~3萬年前。他的文化屬晚期舊石器文化的奧瑞納文化中期,由於他們是這階段的最早被發現的完整的人化石,所以人們也用“克羅馬農”這名稱來統稱歐洲的晚期智人化石。
被歸入克羅馬農人類型的人類化石在西歐和北非許多地方都有分佈,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布里-帕托、多爾多涅、布呂尼凱勒、尚塞拉代、孔貝卡佩勒、谷棟、霍多、馬德林,德國的奧伯卡塞爾、斯台丁,英國的帕維蘭,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普里莫斯特及摩拉維亞等。
克羅馬農人化石最早發現於法國的克羅馬農山洞。據認定,他們的體質形態基本上和現代人相同:下頜明顯突出,顎深,臼齒窩深,頭部已經發達到沒有猿類形狀的遺留。其特徵是額高而穹,顱頂高而寬大,腦圓而豐滿,腦容量平均為1660毫升,在現代人平均腦容量之上,這有可能暗示克魯馬農的總體智力水平在現代歐洲人之上。克羅馬農人頭骨的特點是長頭與寬臉相結合,眼眶低矮成角形,鼻樑較高,狹窄的鼻子在臉平面上顯得特別地突出。

人類研究


 狩獵者藝術何以空前絕後?
大徠約15-20萬年前,現代智人開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崛起,然後走出非洲,陸續向歐亞大陸擴散。他們很可能首先到達在冰期中乾涸成為盆地或沼澤的地中海地區或中東,與當地的尼安德特人競爭並共存了至少6萬年之久。大約在5萬年前,終於適應了冰期嚴寒氣候的現代智人逐漸佔了上風,開始陸續進入東歐,自東而西地橫掃尼安德特人。其中的一支大約在3.5萬年前到達歐洲西端的大西洋邊,並導致尼安德特人的最終滅絕。人類學家將他們稱之為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是歐洲冰河時期洞穴岩畫的創造者,在創造洞穴岩畫之前和同時,還創造了大量優美的雕刻和雕塑。學術界將它們統稱為冰河藝術。由於克羅馬農人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又稱之為狩獵者藝術。
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
化石分析
克羅馬農人已經掌握了捕獵大型動物的技能,並以草食類動物、特別是像乳齒象、猛獁那樣重達一噸或一噸以上的大型草食類動物為主要狩獵對象。他們在冰期中成為無樹草原的歐洲大平原上隨著獸群的遊動而到處遊盪,所以狩獵者藝術的遺址分佈很廣,在整個歐洲——德國、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葡萄牙、捷克、羅馬利亞和俄羅斯烏拉爾——直至西伯利亞地區,都有所發現。中歐的狩獵者雕刻藝術,不但水平極高,也最古老。而主要密集於今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的狩獵者洞穴岩畫和雕刻、雕塑,則是狩獵者藝術的高峰和代表。
克羅馬農人所創造的寫實主義造型藝術高峰,在考古學上至今沒有發現任何先兆,似乎是突然冒出來的。也無任何繼承——隨後的新石器時期岩畫藝術,幾乎全是抽象風格,許多技法如透視畫法、動態感等,直到一萬多年後的文藝復興時代才又從新發明出來,因而又好像是突然結束的。而且,在人類的進化史上,如此燦爛的舊石器時代藝術高峰,似乎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其他地區能夠與之比肩的藝術高峰,則大抵皆是新石器時代或甚至是文明時代的產物。那麼,克羅馬農人何以能夠創造出這等的輝煌呢?我認為,不是由於他們特殊地聰慧,而是他們所處的得天獨厚且又絕無僅有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一獨特的、空前絕後的藝術高峰。
克羅馬農人是在更新世最後一個大冰期──武木冰期中進入歐洲的,那時歐洲的北部地區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由大西洋至烏拉爾綿延數千公里的歐洲大平原,在冰川作用的控制下呈苔原和無樹草原的地貌,氣候十分寒冷,冬季相當長,夏季的氣溫往往也只有攝氏12°C~15°C,卻有成群的長毛象(猛獁)、野牛、馴鹿和野馬在那裡遊盪。靠近大西洋、地中海、黑海和裏海低緯度的平原地區或丘陵地帶,由於海洋性氣候的影響,氣候比較溫暖,便成了動植物的避難所。尤其是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那裡北有斯堪的納維亞大陸冰川,在其作用下,北緯52°以北,即今天的英國、荷蘭、德國等國的大部和北歐諸國所在地區,基本上都被覆蓋在厚達上千公尺的冰層之下。東面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中心,南面有比利牛斯山地冰川。在山地冰川的作用下,高山雪線比如今低1/2以上,冰川的冰舌則下降到山前地帶的山穀穀口。東南是地中海,西面則是比開斯灣和大西洋。無論是冰川還是海洋,都是令動物和當時的人望而卻步的自然壁壘,便有如四道天塹將它圈了起來,只在三個冰川之間和比利牛斯冰川與比開斯灣之間,留下了三個窄窄的通道。就緯度而言,這一地區大體相當於中國長春以北的東北地區,卻又處於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所形成的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型的亞熱帶氣候的控制之下,屬於海洋性溫帶氣候,冬季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高得多,便不僅是冰河時期動植物的避難所,而且簡直成了它們的“伊甸園”。在嚴寒的驅趕下,大批動物通過北面的通道進入“伊甸園”,倘受到威脅,便可以通過東南和西南那兩條通道進入更溫暖的地中海和比開斯灣沿岸地區。原先生活在這一帶的尼安德特人的狩獵水平不高,因而人口也不多,始終未能對它們構成威脅。克羅馬農人的狩獵水平比他們高得多因而人口也比他們多,並且很快就佔據了東南和西南兩個通道,便將這一地區變成一個倒懸的口袋,形成了某種“以逸待勞”,“瓮中捉鱉”的局面,從而也就將動植物的“伊甸園”變成了克羅馬農人的“伊甸園”。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洞穴岩畫的遺址,近一半都在這兩個通道及兩個通道之間,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此之前,他們和其他地區的克羅馬農人族群一樣,面對的是遇到嚴重的威脅時可以四處逃竄的獸群,精力往往大多消耗在尋找或追逐獸群上面,動蕩不定的遊獵生活反過來又制約了他們狩獵水平的提高和發展。一旦進入這個“伊甸園”,他們肯定是欣喜若狂,不但男人們漸漸地都從為生存而狩獵變成為享受而狩獵或為狩獵而狩獵的狩獵狂,很可能還感染了老人、女人和孩子,因而常常是全體上陣,齊心合力,將整個族群化為一架圍繞著狩獵運轉的“屠宰機”。大約一萬年前,冰河時期剛剛結束不久,在美洲東北部,今科羅拉多阿里加里河附近的原始印地安人,也曾這樣男女老少齊上陣地屠殺過在雪地上行動遲緩的大群北美騣犎。但北美平原十分遼闊,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伊甸園”,所以印地安人的“屠宰機”只能是適逢其會,偶爾為之。而在歐洲的這個動物資源源源不斷的“伊甸園”中,克羅馬農人的屠宰機卻飛速運轉了數千年之久。

生存模式


綜述
動物蛋白,不僅大大地增強了他們的體質,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
健康水平達到高峰
如此燦爛輝煌的史前藝術高峰,絕非像不少西方學者所以為的那樣,是一些始終住在“寒冷而潮濕”的岩洞之中,“長期缺乏食物和維生素”的貧弱人群的產物。眾所周知,蛋白質的吸收狀態對身高有極大的影響。人類學家安格爾·丁·勞倫斯,用平均身高和死亡時落齒個數等指標。
從遊獵變為相對定居
他們往往選擇懸崖下的岩洞作為他們的居所,用樹枝或獸皮圍住洞口來抵禦風雪,有的洞中從1.8萬年前到3.4萬年前的文化層有14層之多,各個文化層都有他們遺留下來的工具和爐灶,爐灶越接近現代的越大。也有骨骼。極多的跡象說明他們在那裡連續居住過許多代。他們以此為“大本營”,每到大西洋鮭魚汛期,便移居大西洋邊的捕魚臨時營地,漁汛過後再滿載而歸。
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
正如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所描述的那樣:“用厚密的獸皮鋪地做床,還用大量干獸糞或連油脂的骨頭做燃料取暖,這種居室的舒適超過了當代城市中心的公寓。”儘管這是對於捷克斯洛伐克2萬年前的狩獵者冬季居室的描述,但我以為生活在“伊甸園”中的克羅馬農人的生活,只會比生活在東歐平原上的他們的同胞們更高。隨著人口的大量繁殖和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不僅是雕刻和繪畫,音樂、舞蹈、服飾……等文化活動及水平,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和提高。
從族群發展到氏族階段
長期的定居還很可能使他們已然從族群發展到氏族階段,具有了圖騰意識,形成某些萌芽狀態的文明社會形態。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康基提出,阿爾塔米拉地區可能是這個地區的幾百人的秋季採集地和這個地區的一個政治聯盟的中心。英國人類學家羅伯特·拉登則認為,在阿爾塔米拉一個地方就發現了許多各種不同的具有地方性風格,帶有圖騰性質的藝術品,表明阿爾塔米拉是一個在社會和政治上都十分重要的集團遺址。而世界各地的其他原始族群,則是在他們不知所終之後又過了數千年,才開始進入氏族社會並向文明社會過渡的。
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
總結
克羅馬農人
總而言之,克羅馬農人曾經達到過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僅比生活在同時代其他地區的族群高得多,就是現代或當代的大多數人,恐怕也望塵莫及。任何藝術的高峰,都是以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文化積累為前提的,縱觀人類的全部藝術發展史,可以說無一例外。因此,意味著文化積累的現代智人和意味著物質基礎的動物資源“伊甸園”,是形成歐洲狩獵者藝術的兩大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前者便不可能形成狩獵者;沒有後者便不會有狩獵者的長時期的定居,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高峰。尼安德特人雖然也曾是“伊甸園”的前主人,但智力與能力皆未發展到以狩獵為主的狩獵者,而歐洲和世界的其他地區雖然不乏狩獵者和狩獵者藝術,卻由於缺乏“伊甸園”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未能形成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高峰。所以,“印度、中國和西伯利亞(甚至加拿大)的學者,一直試圖以尋找動物寫實的圖形的方法來識別最早期的藝術,當然沒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為文化是特定的生態環境的產物,法蘭科—坎塔布利亞地區的生態環境是絕無僅有的,其他地區不存在相應的動物資源和如此持久的大規模的狩獵狂熱,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對於動物的熟悉程度。因而,克羅馬農人在這一帶創造的狩獵者藝術也必定是空前絕後的。將克羅馬農人的狩獵者藝術視為人類藝術發展史上的普遍規律,試圖在其他地區發現類似西歐洞穴岩畫的藝術,註定是徒勞。

晚期智人


歐洲的晚期智人
歐洲的晚期智人的化石──晚期舊石器時代文化一般來說可劃分為奧瑞納(Aurignacian)、梭魯特 (Solu-trean)和馬格德林 (Magdaleian) 三期。這時期是更多地以長石片和石葉來製作工具。用他們製作的工具有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鑽頭和各種石刀。骨器這時期也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有骨錐、投矛器,骨針和魚叉。人們已有愛美習俗,如發現有各種裝飾品,居住地岩壁上描繪反映當時人們生活的圖畫,用骨頭和軟石刻各種婦女像和動物像。
歐洲晚期智人(見智人)階段的人類化石。因1868年發現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克羅馬農洞而得名。分佈在德國、英國、義大利、前捷克斯洛伐克和北非的一些地方。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狹義的克羅馬農人,僅指克羅馬農洞中的人類化石。克羅馬農洞的遺骸至少代表5個個體,可能是晚期奧瑞納文化或佩里戈爾文化時期埋葬的。一具老年男性頭骨保存完好,腦量在1600毫升左右;
中國晚期智人
在中國晚期智人的文化遺址重要地點有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北京市周口店山頂洞、山西省峙峪、河南省小南海、四川省富林等。中國晚期智人所製造的文化既有與歐洲同時期智人發展相當的水平,在不少遺址里發現磨製骨器,如骨針、骨錐等和裝飾品。但也有明顯的差別,在石器製造上主要用直接加工方法造出了具有中國華北舊石器傳統風格的各種工具。
克羅馬農人
克羅馬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