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生態系統

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工具

產業生態系統作為可持續發展具體而重要的實踐工具,作為產業生態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所謂產業生態系統是指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產業生產,把經濟建設視為一種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

概念的提出


產業生態系統
產業生態系統
產業生態系統(Industrial Ecosystem,IES)的提出
傳統的產業單元——企業,都是從環境中調入原材料,而將大量多餘副產物以廢物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去。雖然近年來,在工業園區實施的環境管理體系(EMS) 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質量,但這樣的體系依然普遍地把經濟活動視為一種開放體系,仍無法實現產業與環境的協調。為此,產業生態學家針對產業(主要是工業) 活動及其對自然系統的影響,通過比擬生物新陳代謝過程和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別是物質流能量流運動規律,提出了產業生態系統(為了與工業園區概念相對應,又稱生態工業園) 這一替代模式,即把經濟視為一種類似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體系,其中一個體系要素產生的“廢”產物被當作另一個體系要素的“營養物”,各公司就象自然生態一樣,利用彼此的副產物作為原料,而並非是不斷吸收未被動用過的材料和拋棄廢物。因此,產業生態系統,即生態工業園是一個由製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組成的群落,它利用結構功能優化,並通過能源、水和材料的管理環境與資源問題的合作,以便協同提高環境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比每家公司個體優化實現的效益總和更大的整體效益。從理論上說,產業生態系統是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開放體系,它遵循耗散結構原理,其物質流與能量流儘可能多層次利用以減少體系的熵值,從而做到良性循環,實現產業與環境的協同和諧。
產業生態系統演變
產業生態系統在過去的幾百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粗線條看,我們經歷了至少從傳統手工作坊、大規模生產、多單位公司、專業化分工、製造外包和知識性外包等幾個階段。
傳統手工作坊時期的特點是單獨作業、基本上不能形成批量生產。工業革命則帶來了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實現大規模生產,這一階段的產品相對簡單,原材料經過很少的加工過程就形成了產品,譬如紡織業產品的過程只有棉花、棉線和布匹。這兩個階段特點是生產還是由市場力量協調的,也就是所謂“看不見的手”。
在多單位公司階段,產品已經複雜到需要經過多個加工過程和大量的零部件。此時,由市場無形的手協調的成本相當大,許多企業開始縱向一體化,“將以前幾個經營單位進行的活動及其相互交易內部化”,也就是從最基本的原材料開始,經過多個部門的生產,大規模生產最終產品。亨利·福特時期的汽車業是最典型的例子,從鑄鐵開始,福特公司自行生產T型車的零部件,最終組裝成車。零部件生產開始是在一個工廠里進行,逐漸轉變為建立專門的工廠生產相應的零部件,從而形成所謂多單位公司。(福特曾試圖將縱向一體化再推進一步,向前推進到礦石採礦和橡膠採集等原材料生產過程,向後推進到作為銷售商銷售新車,但未能成功。)
在隨後的發展過程中,生產進一步專業化,零部件的生產開始部分獨立於汽車製造商,從而過渡到專業化階段。在之後很長的時期里,汽車製造業的過程再無重大變化,只不過越來越多的零部件由獨立廠商生產,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在日本汽車企業發明即時生產Just-in-timeJIT 達到頂點。但是,汽車製造商依然完全控制著汽車的設計與生產,零部件廠商在產業鏈中沒有多大的發言權,不同的汽車之間零部件很難通用。在過去十幾年中,隨著產業競爭加劇,不同汽車型號之間的平台共享正在變得普遍,但不同廠商之間的平台共享依然沒有出現。
產業生態系統的組成
按照生態學的基本原則,產業生態學系統中的成員可以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生產者分為兩個層次,初級層次的生產者利用基本環境要素生產出初級產品,如採礦廠、冶鍊廠、火電廠等;高級層次的生產者進行初級產品的深度加工和高級產品的生產。
消費者利用生產者提供的產品,同自身運行發展,同時產生生產力和服務功能,如行政、商業、服務業等。
分解者把工業企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物”進行處置、轉化、再利用,如廢物回收公司、資源再生公司等。